三流的建筑业---三分钟带你了解加拿大是怎么盖楼的(建筑业是怎么安东尼带你都是)

也许加拿大的建筑业过了黄金时代,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业已完成,现在是零打碎敲,修修补补,没有强劲的市场需求,该行业自然就会凋零。

虽然如此,加拿大建筑业衰退的状况,仍然令人震惊,与国内的同行相比,我只能勉强把它看成四线城市里的三流建筑商。

因为我在国内也是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建筑工地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三流的建筑业---三分钟带你了解加拿大是怎么盖楼的(建筑业是怎么安东尼带你都是)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我住所的附近,有一处商业楼正在施工中,每次路过那里,总要停下脚步,仰首看看。
每次都想走进去与他们交流交流,由于口语不好,开不了口,聊不到一起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看着他们慢悠悠的干活,现场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进展,实在为他们干着急。

终于一天,我决定走进去与他们面对面做个交流。
为了防止出现交流障碍,我特地把建筑上的一些专用名词突击背诵一下,比如瓦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水泥、沙子、砖、钢筋等,又下载一个谷歌翻译app,这样有备无患。

一天早上,送过孩子上学后,我走到工地的门口。

推门而入,没有门卫,也无人过问,看到一个工人满头大汗地搬材料,我上前打个招呼,并问:你们的老板在吗?

No boss,manager here,那个工人回答,并用手一指前面的一个中年男子。

他所说的manager相当于国内的现场负责人,他是个白人,体态魁梧,头发金黄,皮肤稍黑,很像中年时期的特朗普。

我向“特朗普”走去,与他打个招呼,他有点诧异的盯着我,似乎在问,一个中国人跑来做什么。

我赶紧向他解释说,我来自中国,也是从事建筑行业的,看见你们在施工,特地过来向你们来学习学习。

听完这么一说,“特朗普”眉头舒展,爽朗的大笑起来,他自我介绍说,他叫安东尼(Anthony),负责这栋建筑的头儿,后面一大堆的话就听不懂了,等他手舞足蹈的说完之后,我说,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现场的基本情况,语速尽量慢一点,否则我听不懂。

这位安东尼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是讲英语的。

接下来,安东尼用缓慢的语气,介绍了大致的情况,本栋建筑高度大约150英尺,即约50米,建筑面积大约54000平方英尺,已经开工二年了,目前施工已经到了70英尺的高度,预计还要二年多才能完工,该建筑底层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上面有酒店和公寓,开发商来自中东,蒙特利尔银行提供金融支持。

蒙特利尔银行是加拿大最古老的一家银行,曾经一度也是加拿大的中央银行。

介绍完,安东尼的神情颇为自豪,看来这个项目在周边是个地标性建筑。

应安东尼的要求,我也介绍中国的一些情况。

我说,目前中国的民用住宅建筑的高度一般是320英尺,即33层,商业办公楼就更高了,商业中心的面积一般都是540000 平方英尺,一般情况下,二年半左右就可以交付使用了。

听完我说的这些数字,他似乎大吃一惊,口里不断重复着那些数字,显然有点怀疑的神态。
幸亏我有所准备,打开手机,把国内一些项目的图片和视频给他看了,他才打消疑虑,一脸的崇拜,不断“ Good very Good”。

看完之后,安东尼提议,你能否给我们一些工程上的建议?

我从一个学习者,就变成指导者。

于是,现场的气氛开始融洽起来,我们就现场的一些情况做些沟通交流。

首先,我提出项目周边的围挡问题。
在中国,周边围挡必须是硬质不透风的材料做成,外面贴上广告画,这样的话,工地里面的灰尘不能吹到外面,既环保又美观。
而你们这里的情况是用一片片的铁丝网简单围合,歪歪斜斜的,多处出现破损,实在有损该项目的形象。

周边简陋的围挡

项目效果图,广告画脏兮兮皱巴巴,如果国内的开发商这么干,他的楼盘大抵是卖不出去的。

蒙特利尔银行提供金融支持,暗示这个项目不会烂尾

安东尼苦笑说,老板没有这样预算。
我们加拿大都是如此,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中国,不仅要把活干好,还要把现场搞的干净漂亮。
这就是文明施工的一部分。
加拿大压根就没有这个说法。

第二,现场遍地都是垃圾,加拿大不是很爱干净卫生吗,怎么这么多的垃圾无人清理,场里的道路没有做硬化处理,坑坑洼洼的,建筑材料也是乱堆乱放,毫无秩序。
可能施工区域空间过于狭窄,只好占据半幅路面作场地。

占道施工,脏乱差

按照国内的标准,这个项目就是脏乱差的典型代表。

安东尼说,我们这里都是这样,自打我上班的时候,已经在现场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场一贯如此,没人提出异议。

现场管理水平已经下滑到这个地步了,他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材料无序堆放,东一堆,西一滩

老实说,像这样的施工现场,在国内早就被停工整顿了。
在加拿大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看来,政府必要的监管还是少不了的。

一般来说,糟糕的现场,工程很难出现优良的品质。

我不便对他们的质量评价。

第三,建筑物周边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如何保证施工的安全及外墙施工的。
在中国,周边都是脚手架严丝密缝的包裹着,就这样,还经常出现坠落事故,他们是如何做好防护的。
我非常好奇,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好奇,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贯如此,高空施工要系安全带,没有人担心会坠落下去,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坠落事故。

这么高,周边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看着就头晕

在顶层的施工面,用木材简单的围挡

这种施工现场,看着就让人提心吊胆的。

那么,没有脚手架,外墙施工怎么解决,他说,一般是挂吊篮。

这样的施工过程只能说是凑合。
虽然省略了架业的成本,后续的保温及外墙装饰施工带来很多的麻烦。

还是国内的钢管脚手架施工比较安全,方便更快速。

聊完项目现场的“硬件”,接下来就来说说“软件”,即现场施工队伍配置的情况。

国内的土建部分主要包括木工支模版,钢筋工绑扎钢筋,水电工预埋管线,瓦工浇筑混凝土,架子工负责周边脚手架,各班组各负其责。

加拿大这里似乎要简单多了,主体结构施工主要由木工完成,先由木工进行支模版,然后用夹具把模版绑牢固,以防涨模。
很多的模版是定型的,比如构造柱和一些现浇面,一旦做好后就不再拆开了,下一层就直接套上即可,木工不需再重新拼接,这样省时省力。
顶板支撑也是定型化的设计,直接放上就可以,不需要由钢管一根根搭建。

但这些定型化措施必须建立在设计图纸标准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

模版及支撑都是定型化的装备,不需现场临时搭建

不过,这些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钢筋加工是在车间里加工成型的,运送到现场,然后进行绑扎。
社会上有专业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在车间里加工完成。

成型的钢筋运送到现场

钢筋绑扎结束后,瓦工进行浇筑混凝土。
低层混凝土浇筑用车泵,高层用地泵。
垂直运输主要靠塔吊,这个与国内无异。

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项目很少用到人货电梯。

建筑物的楼梯一般采用商品预制的,从工厂运来,直接安装上。
在项目现场进行浇筑的确非常麻烦,这样较省事。

主体结束后,基本上没有墙体砌筑,都是由轻钢龙骨做支撑,外面蒙上石膏板。
这个工作由装修的队伍来完成。
虽然省事,隔音效果非常差。

外立面还要进行保温及装饰的施工。
这里外立面没有真石漆的说法。

上部还在做主体结构,下面就开始装饰施工

可能是整个工程周期较长,在结构还没有完成时,下面的楼层就开始装修。

最后,谈到工作时间的问题,这边的工人是八小时工作制,不会加班,每周上班五天。
没有国内农民工的概念,就如在普通企业上班一样。
上班期间,经常看到工人喝着咖啡聊着天,这样的工作效率,难怪工期如此之久。
但他们的工资都不低,日薪可达三百加币,可谓是高收入阶层了。

项目的质量与安全是如何保证的呢,我向安东尼提出这个问题。

主要由现场的监理来监督。
监理的权利非常大,代替了安全站和质检站的职能。
政府一般不参与。

监理制度本是个很好的东西,一般业主方对建筑项目不精通,而监理工程师都是行家,所以业主委托监理在现场行使监管职责。
可惜,很好的监理制度到了国内就变味了,成为了鸡肋。

不知不觉,聊了两个多小时,加拿大的施工工艺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总体来说,与国内比,还是相当的差距的。

我在想,国内的建筑工人,技术好,能吃苦,天不下雨人不休息,把国内的工人带过来,肯定有竞争力,后来一打听,根本行不通,工人过来工作,首先雅思成绩要达五分,这点就难了。
再说这边的工会力量很强,雇佣工人必须从工会组织里选择。

没有市场的需求就没有行业的发展,这是个真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