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汕头汽车制造(汽车万元汽车厂农机厂基建)

据饶宗颐《潮州府志》载:汕头的机械工业最先设立者为民国初年的郑炳盛机器厂。
到了民国22年(1933),连新创之大和、强艺等厂,加上日籍人所设在汕头的合和、大新两厂,全市共有机械厂12家。
主要业务为修理小电轮、碾米机和汽车等。
由此可见,解放前,汕头埠由于水陆交通事业发达,现代化的汽修行业相对来说已有一定基础。

解放后,国家对机械工业进行一系列的扶植,汕头、潮州等地的小铸造、小五金作坊走合并组社、组厂的道路。
1958年前后,每个县市基本都建立了通用机械、农机修造和电机电器等国营小厂,并逐步从修配发展到制造,从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的阶段,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3年广东省掀起制造汽车的热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从19631年1981年期间,全省先后投入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就达20多家,分布在广州、韶关、汕头、湛江、佛山、梅县、海南等地市。

1970年,汕头地区组织14家厂社开展大会战,试制出7部“奋进牌”汽车。
当年2月4日,《汕头日报》有“汕头市汽车修理厂装配成功第一辆2吨半载重的“汕头牌”汽车!
”的发布。
1973年,汕头地区又组织17家厂社,投入3121名职工及385台设备,由汕头市农机厂总装出GD130汽车10部。
GD130汽车由35个总成、7771个零部件组成,由省内外70多家厂社配套,其中92%在当时汕头地区内生产,分布在6县1市共38个单位,大量复杂的协调工作由1975年成立的汕头汽车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汕头农机厂负责前桥、车厢、驾驶室、方向机、变速器5个总成和整车的总装。

上世纪70年代汕头汽车制造(汽车万元汽车厂农机厂基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76年,随着金砂乡原市柴油机厂及车辆电镀厂厂区的汽车厂基建工作基本完成,汕头汽车制造厂正式挂牌,各种设备陆续购进和调入,人员从全市30多个单位调来,工厂边基建边投产。
下半年便生产GD130汽车150辆,完成产值208万元,初步形成了生产能力。
1979年是汕头汽车制造厂的鼎盛时期,全年生产汽车451辆,完成产值612万元。

但好景不长,由于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额大,技术要求高。
而不顾自身财力,一哄而上,缺乏事前可行性研究的汕头汽车厂一直处于省、市计划投资不能按期拨款的窘境。
加之汕头汽车厂起步于汽车维修厂、汽车配件厂、农机厂,专业设备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质量不稳定,批量少,成本高。
到了1981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收缩基建投资,同时受大量进口汽车涌入国内市场的冲击。
一度十分红火的广东汽车生产企业纷纷停车转产。
汕头汽车厂当年产值只有70万元,亏损额达155.19万元,为地方财政所不能承受,被迫停产。
1981年12月,汕头市政府正式撤销“汕头汽车制造厂”建制,遗留职工组建“汕头通用机械厂”就地转产。
汕头制造的GD130汽车遂退出历史舞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