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裳新桥的“进与退”(新桥集团企业亿元海澜)

面积仅19.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万的新桥镇,“身板”虽小,却迸发出“大能量”: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7.9亿元,以占全国约五十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约全国两万分之一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2万元,超过江阴和全省平均水平;拥有2家中国500强企业海澜集团、阳光集团;以“马文化”为主题打造“飞马水城”,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从试水“三集中”,到如今加速奔跑在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征途,时间见证了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
”江阴发布8月30日起推出“何以时裳 活力新桥”蹲点系列发布,试图全景式解读小而强、精而美、优而特的“时裳”小镇故事。

沿着S38常合高速驶向新桥服务区,远远地就能看到海澜集团、阳光集团两栋“隔路相望”的大楼。
它们既是新桥的地标建筑,更是新桥的实力担当。
海澜集团作为无锡市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是全国服装行业唯一一家双百强企业,而荣获“中国质量奖”的阳光集团,则是全球最大的精纺面料基地。

时裳新桥的“进与退”(新桥集团企业亿元海澜)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纺织服装产业兴起的新桥将“织布梭子”组成的雕塑放在了小镇入口处,一个“织”字彰显新桥产业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
本世纪初,通过“三集中”,新桥把全镇90%以上的企业“织”在了一起;近五年来,新桥纺织服装产业投资额达134.15亿元,超过总投资额的85%;如今,新桥正将产业和城镇“织”得更紧,集毛纺服装生产、品牌连锁经营、总部研发销售、高端旅游度假、影视文化创意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产城的深度融合,交织上演着特色小镇在新时代的华丽蝶变。

不进则退

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

在新桥镇崭新的规划馆内,一段叫做《羊毛的旅行》的宣传片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从羊身上到人身上,羊毛的“旅行”要经过30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活跃着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等新桥纺织服装企业的身影。

阳光集团有限公司面料研发中心主任刘丽艳负责的是“旅行”中最前道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毛纺面料研发。
2022年,阳光集团的“羊毛羊绒聚乳酸纤维系列面料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并实现稳定批量生产。

“聚乳酸纤维以玉米秸秆等农产品为原料,具有抗菌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新材料优点明显,但试制的道路格外漫长。
刘丽艳坦言:“光染色打样阶段,我们就花了300多个日夜,做了上千次试验,耗用原料近1吨,才摸索出相对成熟的工艺路线。

秉持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态度,阳光集团保持平均每天50多个面料新品的研发能力,截至目前,共承担56项国家科研项目的攻关,累计申报各类专利2208项,获授权专利1190项。

同样聚焦服装主业,海澜集团为羊毛的这段“旅行”打上了更多数字化的烙印。
在采访中,有两个数字给留下深刻印象:“4天”和“30秒”。

西服是服装界公认最难生产的服装之一,但在海澜云服智慧工厂,一件西服从订单下单到制作成衣仅需4天时间,而30秒,则是每件成衣在海澜之家物流园,从查询、定位、出库到进入物流程序的时间。

攀高追新,海澜和“数字”较上了劲。
AGV机器人在工厂内自如穿行,带有RFID芯片的货品沿着分拣台自己“走”到箱子里,移动边缘计算MEC等5G技术让智能设备以毫秒级的低延迟互联互通……数字化转型给传统企业带来了什么?除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更宝贵的是敢于领跑的强大底气。

以海澜集团、阳光集团两大“巨头”为核心,新桥汇聚了近90家纺织服装企业,占全镇企业总数的一半,形成了全链条覆盖、高水平协同的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形成特色,才能做大做强。
去年,新桥时裳小镇年度新增投资18.26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5.1%,其中,年度特色产业投资占新增投资比重为89.8%,较上一年同期提升8.1%。

科技创新需要氛围、需要人才,龙头引领是最好的催化剂。
从最初的“星期六工程师”,到后来的“飞翔计划”“凤凰计划”“航海计划”,海澜和阳光留住了一代代专精人才。
在新桥的企业圈里,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早已蔚然成风。

“我们正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罗开红教授密切洽谈中,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联合成立江阴院士工作站。
”焱鑫集团副总经理赵霞萍表示,为了留住人才,该公司给出了十分接地气的“五子登科”奖励政策,包括销售过亿“配车子”、贡献特殊“供房子”、胜任工作“增票子”等,这让焱鑫拥有了一个超400名优秀人才的工程技术团队。

“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怎么转?往哪儿转?新桥镇党委书记王文平在今年年初制定的产业强镇五年行动计划中给出了答案——“133”,即做强1个纺织服装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做优新能源装备、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3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文化旅游、时尚快消、数字经济3个高端服务产业集群。

以退为进

产城在“加减”中融合

有了产业规划,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新桥地方小、企业多,土地利用的“加减法”就得精确到毫厘之间。
这笔“减法”包括征收民房和淘汰落后产能,比如腾退拆改厂多多产业园、振新实业老厂区以及七彩毛纺、宝力重工等企业。
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的新途科技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项目,接下了宝力重工88亩地的“升级任务”。

搭上新能源汽车这班“快车”,今年下半年新途科技订单不断。
该公司副总经理鲜海洋告诉,坐拥欣旺达、吉利、亿纬等大客户,当下的新途科技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扩产能,而是下起做强产业链的“先手棋”。

“电池托盘所使用的铝合金焊材,目前是委托上游的挤压厂和机加工厂生产的,接下来我们准备自己做,总体成本预计能下降15%。
”鲜海洋透露,最近有企业向新途抛出了股权投资合作的“橄榄枝”。
新兴产业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让低效用地成为发展沃土,延链补链强链也不再是“一厢情愿”,而是说走就走的“双向奔赴”。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新桥镇工业园区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蜕变。
星澄智能装备、精密仪器及零部件制造项目总投资16亿元,拆除旧厂房新建,盘活低效用地320亩,旁边的高楼建成后将成为园区科创大楼,用于引进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等。
而在进驻园区之初,这些企业就已经做起了绿色发展的“加法”,专业设计、统一监理、联合验收。
从2016年率先启动工业园区雨污分流改造,到2018年建成全市第一个污水“零直排区”,新桥镇工业园区69家企业接管率、雨污分流完成率均达到100%。

以退为进,“减法”去除落后产能、增加亩均产出,才能节省出更多的地、获得更高的发展质效,为民生需求的“加法”留出空间、增添后劲。
土地很金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第一位。
产业对城镇的反哺,既体现在实笃笃的经济支撑,更见诸百姓的生活质感。
于是,新桥推动工业园区外企业“退二进三”,依托海澜飞马水城、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旅游经济。

盛夏气温很热,但飞马水城的旅游更热。
潮童大赛和学青会马术盛装舞步预赛同期进行,“海澜之家杯”和美乡村篮球联赛火力全开……这期间,水城的商业综合体里餐饮红火,购物人流不断,连乘坐贡多拉游览船都要排长队。
可是当问到每日的人流量时,飞马水城营销总监朱燚峰却犯了难。
为啥?因为这座“东方威尼斯”不售卖门票,敞开了胸怀拥抱每一位旅客,前来观光游览者太多也就没法精确计算了。

企业在门票上做“减法”,换来的是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加法”。
就在游客徜徉于水城美景之时,海澜悄然推进着一个占地1000亩的大项目。
“飞马体育公园属于飞马水城的二期项目,位于水城南侧,将以举办马术赛事为主,融入露营、房车、野外骑乘等项目。
”朱燚峰告诉,他们希望引入去同质化的旅游业态,以提升游玩体验感、增加游客的游玩时间,从而辐射周边,赋能新桥全域旅游。

服装业的“大佬”为何进军旅游业?这源自村企之间“手牵手一起走”的美好约定。
自2019年郁桥村与阳光集团率先结对共建以来,海澜集团、焱鑫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相继与所在村完成结对签约,围绕综合开发、乡村工业、生态农业、文旅融合等方面,村企联建投资近5亿元,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融合旅游、一二三产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产城融合路子走对了,也就催生出一个美妙的等式: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人流涌入。
据统计,2022年,新桥镇吸纳就业人数3396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5.3万元/人。

手记

新桥镇“小身板”迸发出的“大能量”令人震撼。
而新桥镇产业发展的“进与退”“得与舍”,更是体现出当地执政者和企业家眼中有光、脚下有力的大智慧、大魄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新桥镇凭着对主业的坚守,做强产业链,拓展创新链,提升“幸福链”,总部经济、标准经济、品牌经济、绿色经济、资本经济“五驾马车”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产业技术赋能下齐头并进,为特色小镇“强筋健体”。
与此同时,新桥镇还在城镇建设中引入多元化投资,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充分借力国有资源、行业资源和民间资本。
新桥镇副镇长陶培鸿告诉,镇里还聘请了企业领军人物担任时裳小镇荣誉镇长,鼓励企业和公众都积极参与小镇建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