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车企飘了还是消费者拿不动刀了?(大灯不动消费者车灯成本)

导读:汽车大灯经过上百年的变革,从最初的乙炔灯到煤油灯,再到卤素灯和氙气灯,最后到现在最常用的LED灯(部分车型搭载激光大灯),每一次的变革都代表照射亮度、照射距离和使用寿命的大幅度提升。

车企作为对成本控制极为严苛的企业,任何一个配件只有在成本能控制在较低的条件下,才会进行批量生产。
但在类似于奥迪A8L的矩阵式LED大灯和激光大灯上却爆出高达5万甚至8万的大灯选配价?难道是真的需要这么贵,贵到车企都不能控制,需要将成本附加到消费者身上了吗?实际情况却是极为复杂。

对一辆车来说,车灯虽然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依然是一个十分系统化且复杂的装置。
一对车灯需要包含物料成本、设计成本、研制成本、生产成本等等。

是车企飘了还是消费者拿不动刀了?(大灯不动消费者车灯成本)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车灯初期的研发设计当中,就是车灯困难点之一,车企的设计人员更多的不是去考虑该车灯的可实现性,实用性,预估成本,而是去迎合现在本车企的设计路线,挖掘设计元素,提升整车形象,实现更多更加酷炫别致的功能,然后再根据现行设计做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热能分析,通过三维软件形成一个大概可供执行的草案。

到了这个阶段,一切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中,具体实现依然要交给灯具厂。
如果设计师很有经验,灯具厂很有实力,两者契合度很高,样品几次就拼装成功(当然这是理想情况)是最好的,否则就开始设计师与灯具厂之间漫长的“感情纠葛”,开发新模具再把上百个零件重组,如果实在难以实现,就需要设计师出马重做,周而复始来直至样品的呈现。

理想当然还是要屈服于现实,产品的样品生产出后就要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合格实验,包括但不限于:把安装脚固定在抖动测验机器上长时间抖动,然后把等拆下来看是否有零件松动、损坏或裂纹;在维持外部高温的情况下再将大灯持续开启多长时间(不同车企标准不同),看大灯耐高温程度;还有用水长时间冲洗,观察密封性;不停开和关验证使用寿命等等,还包括发射出光的形状、散射角度,强度一系列测试。

上面所描述的种种还只是基本测试,车企对于产品的要求当然不会只是够用还行就好,还要考虑到几乎所有将会面临的情况,哪怕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车企都会模拟实验,以保证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正常使用。

例如在酷热的夏天让汽车在沙漠里驰骋十几个小时或者更久,然后将车停在一个被太阳直射的角度,让车灯反光镜将光反射至灯泡,观察是否会损坏。
再或者在零下几十度进行对应测验。

在所有的实验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的测试没有通过,那么从最初的设计层面开始,所有的环节通通重来,最终通过质量检测,并调整至满足各地方法规,一个灯才能装上一辆汽车。
所以说,每一个产品都是车企费劲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科技结晶。

虽然每个车灯需要经过如此多的环节,成本非常之高,但是其中很多如设计、模具等环节所带来高额成本已经在大量的汽车中得到消化,到消费者层面,真正所需要担负的成本已经不是太高了。

一般来说一个50万左右汽车,车灯分摊下来的成本也就在几千块钱左右,至于有时仍然过高的选装价,谁知道是不是因为4S店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