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类型方面,内容极为宏富,包括宫殿、寺庙、塔、城镇、住宅(民居与官宅)、园林、陵墓以及各类建筑小品等等。从建筑结构来说,有土木建筑、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以及竹构建筑等多种材料结构方式、除各类建筑以外,清代的各式园林,亦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江南的园林,抑或是北方皇家林苑,主要由树木、山水、建筑物(亭台水榭)等三个方面因素构成。整个园林构思奇巧,建筑手法高超。它们是清代高层次居舍生活习尚的重要实践场所,含有特定的生活与文化的内涵。
清代在城镇建筑与居舍方面,规划性大大加强,表现了行政力量,对清人居住生活习尚的巨大的干预力。具体表现在,分区严明(如内城、外城,满城与汉城等)、规整有序(有各式城墙、城壕、沟渠等),从而对防御、交通、排水、防火、商业集市和城市绿化等,都有一定的考虑和科学技术措施。
都城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清代都城地址的选择与规划,大体沿袭明代永乐年间以后都城构建的原则,但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改造与扩建。
清代都城地址选择与规划,所承袭遵照的理论实践原则为:
其一,对都城的地址选择、规划、布局上,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科学性的规划与施工法度。此法度在春秋末期的《周礼·考工记》中有系统论述,且为后世所遵奉。其主要内容与条规有:都城选址须当“正朝夕”;都城选址须当“水地以县”;都城选址须当天子之国(即宫城)应“方九里”;都城选址须有“旁三门”;都城选址须“有沟树之固”;都城选址须“左祖右社”;都城选址须“面朝后市”;都城选址须“九经九纬”;都城选址须“经涂九轨”;都城选址须“市朝一夫”;都城选址须“王宫门阿五雉”;都城选址规划上,对其他王府建筑,须依爵位高低,各有等差。
其二,除《周礼·考工记》外,在具体选址、规划、建设上,还遵循后世的《木经》、《鲁班经》、《营建法式》等书阐释记载的具体规划。
其三,都城的选址、规划、建设,遵循并符合科学、实用、自然的准则:一是京师地面平坦开阔,属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在燕山小盆地之中。具有建筑大城市的广大面积,便于开发、布局。二是有充足的水源,京师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水源较为充沛。三是位于平原与盆地之中,交通便利,加之运河等水路与南口古北口狭谷沟通燕山内外陆路的通畅,导致地区经济的繁荣,为京师作为都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有山河之险作天然拱护,可供防守而加以利用。如京师西面、北面、东北三面有西山、军都山、太行山、燕山、古长城居庸关等山脉、关隘可加利用,以作军事上屏障。
在中国古代都城地址的选择、规划、建设中,清代京师的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善,城市布局总体上也最为典型。其特点是:在总体选址、规划上,构成一个左右对称、方正严整、井然有序、棋盘式布局、能攻能防的都城。在王宫宫城的选址、规划上,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尘世,既幽静又安全,便于实施帝王的各种行政最高权力。同时,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崇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在经贸活动与百姓生活方面,其规划布局,以便利通畅为准则,从而形成商业相对集中于南市区一带,便于贸易活动。至于市井细民则居于小巷胡同之内,相对比较安静。同时,在行政管理、治安保甲、户籍登记等方面,如此选址、规划、布局、建设的京师都城,更便于加强治理,分区管理,以使都城生活能正常平稳运转。
皇宫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清代京师的皇宫,又称为“大内”、“紫禁城”,是帝后、妃嫔、宫女生活之地,亦是皇帝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之所。在皇宫地址的选择、规划与建设方面,所遵照、奉行的准则是:
其一,在皇宫宫城构筑上,遵循方正严整、左右对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准则。
其二,是皇宫宫城构筑上,遵循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筒子河)等规范法则。而“三”、“九”之数,言其多也,是为佳数、吉数,亦为泛化之数目。
其三,在皇宫宫城构筑上,遵循“前朝后寝”的便于生活起居、行使权力的建筑群体格局,即以“三大殿”为主体的南部为“前朝”,而乾清门以北为“后寝”(帝王妃嫔宫女的生活起居,包括帝后日常政治活动使用之所),进而构筑成为一个体形与空间组织繁复的庞大建筑群体。其中,无论“朝”、“寝”均由许多建筑物组合而成。
其四,在皇宫宫城构筑上,循行“高台建筑”的原则,紫禁城的“三大殿”建筑群体,是建筑物的最高者,更是高台建筑物的典型。皇帝在此行使最高政治、军事、司法权力,在建筑物的形体上,庄严、雄伟、气派,显示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皇权。
其五,在皇宫宫城的构筑上,遵奉军事上“利于防御”的原则,故有垛楼之建、厚重坚固的宫城城墙之设。为在政治上、军事上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与效应,清朝统治者自关外入主中原、定都京师后,又在皇宫与都城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改建和规划。
其六,在皇宫及都城一体化的构筑与重新规划上,清朝满洲贵族统治者,要实现其“久安”的构想。于是,在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竣工后,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顺治九年(1652)七月,清统治者下令改皇城的后门为“地安门”。加上皇城原有的东安门、西安门,这样,皇城的东、西、南、北四门的重新命名,均蕴涵“长治久安”、“江山永固”之意。其次,在皇宫——都城一体化的构筑与重新规划上,要达到和实现的是“政通人和”的构想。一是在顺治二年(1645)五月时,清政府下令对紫禁城三大殿,即明代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进行重建,完工后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二是将紫禁城各门的匾额,用满汉文合璧进行书写,且将原玄武门更名为神武门。而外城的广宁门更名为广安门。三是对内廷进行改造,将坤宁宫按满族风俗改建,对宁寿宫花园进行修建等。为体现“政通人和”,在这些建筑群体内,还举行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政治活动,如各种年节庆典、朝会、宴飨、命将、颁朔之礼;《玉牒》(皇室谱系)的告成仪式;《四库全书》的修贮、《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仪礼;“秘密建储”的实施;规模盛大的“千叟宴”的举行等即是,反映出其政治功能的巨大变化,更有着特定的政治目的与效应。
城镇、村落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清人选择城镇、村落地址对所遵循的原则,多源自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交通条件的选择,以及对相关伦理、风俗传统的传承、变革与创新。
清人对城镇、村落地址的选择所承袭、遵循的习俗准则有:
其一,依山傍水,既可依托山势对城镇、村落的防御作天然屏障,又可起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的缓冲作用,如对风沙、沙暴危害的侵害即是如此。重视傍水,一可保证充足的水源,又可有交通、灌溉之利。
其二,地势平坦的准则。这利于市镇、街道建设,又可减少与外地交通的障碍。
其三,多为水网、河网、交通干道之旁,或交汇之处。此对城镇、村落人们的经贸、交通、对外交往活动,能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譬如,清代的第二政治中心承德,其城镇及附近村落的选址与规划,颇具典型意义。其特点:一是距京师很近,仅250公里之遥,交通便利。二是承德周围山川环绕、群峰突兀,风景秀丽。三是清初仅为一个80户人家的小山村,但气候凉爽,景色优美,山、水、林、泉俱佳。四是它为清帝每年“北巡”的必经之地,有要道之险。五是因它有诸多优势,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政府选址于此,大兴土木,修建行宫。承德遂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镇。六是避暑山庄建成后,它的城镇功能随之发生变化。清帝不仅每年来此避暑消遣,而且有半年时间在此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上层首领、外国使节,承德自然赢得“塞外京都”的美誉。
住宅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清人对住宅地址的选择遵循《黄帝宅经》与风水的原则,包含着既有迷信、又具科学的成分。民人对住宅的选址,又称“卜宅”或“相宅”,俗称“看风水”。由专司其职的“风水先生”,先观察住宅(又称阳宅,以别于葬地的阴宅而言)基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以图避祸得福。多以“气散风冲”之地为凶,空阔无碍之地为吉。且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力避“冲犯”,以为宅基“贯气”,才能护佑子孙福禄平安。在相宅选址与规划中,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运作规范颇多。
其一,选址须用罗盘先行占卜。罗盘共分七层:一层天池,二层后天八卦,三层正针,四层十二地支,五层缝针,六层天星,七层中针。风水师用它格龙砂、穴位、建房屋以定吉凶。
其二,住宅选址多循《宅经》。《宅经》又称《黄帝宅经》,其序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此为清人所循之规,也为风水师依据的理论。
其三,住宅选址迷信“龙穴”为吉。清人建造民宅时,请风水师选址找“龙穴”,以为吉利。
其四,住宅选址力求趋吉避凶。清人选址建宅时,十分迷信宅外环境应趋吉避凶的禁忌。
其五,住宅布局结构规划戒律多。清人住宅的布局结构规划,深信风水家的诸多迷信和清规戒律,在行为上予以遵循和实践。
其六,住宅用符镇保平安。清人建宅选址与规划时,常采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符镇以护佑其平安。
清人住宅的选址规划,受上述制约与影响,最常见和具有典型性的为木构架庭院建筑中的“三合院”、“四合院”。该民居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称建“厢房”,形成次要的东西向轴线,这种院落称“四合院”或“三合院”。
其中,“四合院”以清代京师的最具代表性。如京师的“四合院”的三进院布局因受“风水”理论与清规戒律的影响,为趋吉避凶,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阴阳八卦的“巽位”或“乾位”,造成路北“四合院”住宅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四合院”住宅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的“格局”,并在大门内外修设“影壁”。至于“四水归堂”式民用住宅,在清代多见于江南地区,庭院内设有“天井”,以供居住者采光、排水之用。住宅大门开于中轴线上,屋顶铺以小青瓦,墙壁用青砖或白石灰粉刷,以为装饰。
摘编自《清代社会生活史》
图片选自网络,仅供欣赏
策划:姚成号
编辑:周游
推荐书目
清代龙袍研究
北京文化通史(清代卷)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清代江南义葬与地方社会
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
近畿五百里:清代畿辅地区的旗地与庄头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
清代政治与社会
清代买卖契约研究:基于法治角度的解读
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研究
清代《左传》学研究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清朝社会等级制度论
购买本套图书,请识别二维码
把时间交给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