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六百九十五期】(军事系列第310讲)

二战中,日军的轻武器都很烂。然而,日军却有一种可以上刺刀的轻机枪,外形酷似捷克式轻机枪,最终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就是96式99式轻机枪。听萨沙说一说吧。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就被俄国人的重机枪血洗过。强攻旅顺要塞的战役中,日军伤亡高达6万人。无数日军士兵,被俄国重机枪割麦子一样扫倒。此战后,被打疼的日军大力发展重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敏锐的看到了诸如美制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的实战意义。
战争刚刚结束,日本就开始轻机枪的系统化研究。
早在1922年,日本就成功研制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歪把子。
客观来说,这个时间是非常早的。
在日军装备歪把子轻机枪之时,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还有没有投产,德制MG34、苏制DP、英制布伦轻机枪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装备的是很早,可惜歪把子轻机枪确实二战中最烂的。
关于歪把子如何之烂,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萨沙相关文章。
总之,日军歪把子机枪最大的问题,在于使用了怪异的漏斗式供弹结构。
这个开放式的漏斗,带来了繁星一样多的问题。
其他不谈,就实战来说,主要有几点问题。
第一,故障高。
漏斗是开放设计,战争中雨雪杂物都很容易进入机枪内部,故障也就不可避免。
实战中,歪把子机枪在复杂环境极其容易卡壳,为此不知道死了多少枪手。
第二,射速慢,火力持续性差,子弹装填难度大
漏斗式供弹需要射击副手不断的将5发的弹排,投入漏斗中。
这种装弹非常繁琐,费时费力,导致机枪火力经常长时间中断。
而在战斗中,轻机枪是步兵班甚至排的火力支柱。
一旦轻机枪火力中断,射速减慢,就难以有效压制住敌人,必然导致己方的重大伤亡。
第三,重量太大,人机功效不合理
漏斗本身很重,这导致歪把子机枪即便空枪也重达11公斤,几乎高于所有国家的轻机枪。
由于漏斗偏向一侧,枪把又不得不偏向另一侧,导致机枪重心不稳,人机功效极差。
日军无论是射击还是平时携带机枪,都感到很变扭。
第四,无法更换枪管,枪机设计不合理
轻机枪发射步枪弹,射速又高,枪管是很容易发红的。
激战中,大约10分钟左右的间断射击,就可能会让枪管红到无法继续使用。
如果继续开枪,有可能出现炸膛的严重后果。
所以,捷克式轻机枪之类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从而保证了持续的火力。
歪把子的枪管不能更换,只能等待枪管自行冷却,这就大大影响了射速。
同时,由于歪把子的枪机设计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机枪的卡壳。
为了保证射击尤其是抽壳的顺利,必须为子弹提前涂油。这又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歪把子操作复杂,缺少握把,两脚架过高等等。
这么多问题,让日军对歪把子机枪抱怨极多。
更重要的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早在918事变中,日本关东军就开始遭遇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
随后的128上海会战、长城会战、绥远会战中,日军都被捷克式轻机枪修理的非常惨。
到了抗战爆发以后,日军几乎无时无刻不和捷克式轻机枪交火,更是比较狼狈。
在国军中央军中,捷克式轻机枪也是标准配置,理论上每个班都有1挺。
自然,国军捷克式轻机枪数量非常不足。
即便如此,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军兵工厂也生产了高达38947挺捷克式轻机枪。
虽然有16900是最后1年多才生产出来的(美国援助了部分设备和相应的钢材),之前6年多也生产了2万多挺。
我们可以说,捷克式轻机枪就是国军的火力支柱。
就是因为捷克式轻机枪的优秀性能,让国军在攻防中不至于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即便在重武器,尤其是飞机、军舰、坦克、火炮、重机枪占有绝对的优势,日军小股步兵也经常在战斗中被杀的落花流水。
捷克式轻机枪采用20发弹匣供弹,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结构坚固,故障率很低,精度高,火力猛,操作简单等等,都是歪把子无法企及的。
诚然,歪把子也有诸如精度非常高,生产数量巨大,制式统一等优势,毕竟缺点太多。
第3师团的一个机枪手,曾回忆了自己和捷克式轻机枪对射的场面。
当时他们的巡逻队,突然遭遇了国军川军的一支游击队。
训练严格的日军机枪手,立即架起了歪把子,迅速开始射击。
然而,几秒钟之后,对方的捷克式轻机枪开始还击,双方激烈对射。
兵兵乓乓,歪把子不能单发射击,30发子弹很快射光。
此时的射击副手马上爬上去,紧张的开始向漏斗里面装弹。这个机枪组第一次实战,2人都比较慌乱,副手装弹很久也没有压好。
而川军捷克式轻机枪,在二三秒内迅速换好弹匣,又持续射击。
子弹密集的射过来,歪把子机枪组只能匍匐在地上无法还击。
好不容易装好子弹,歪把子机枪刚刚准备还击,发现自己已经被捷克式压制。对方子弹不断飞过来,打的头顶泥土乱飞,歪把子机枪组根本无法抬头还击。
犹豫再三,歪把子机枪组终于放弃射击,拖着机枪向后爬行,转移到后面的阵地。
川军的捷克式轻机枪已经打倒多名日军,从容撤退,跑的无影无踪,战斗结束。
战斗结束后,这个日本机枪手非常胆寒,怕被小队长大骂无能懦弱。
谁知道,小队长却说:你们不还击是对的。如果你们继续射击,你一定会中弹。我们的机枪不是敌人的对手。
这就是抗战中常见的一幕,类似的战例还有无数。
歪把子太挫,捷克式太厉害,很多时候日军竟然使用缴获的捷克式作战。
比如大名鼎鼎的东史郎,他就回忆过夜晚防御作战,因为兵力不足,战线太宽,他们就用缴获的2挺捷克式轻机枪补充火力。
捷克式轻机枪是非常容易操纵的,即便没有受过射击训练也是可以战斗的。
以上种种缺点,也就迫使日军必须改革。
日本陆军小仓兵工厂的南部麒次郎(外号叫做日本勃朗宁),根据捷克式轻机枪为样本,在歪把子基础上进行改进。
在1936年,它们推出了96式轻机枪。
96式轻机枪的内部结构没有大幅度改变,仍然采用三八式步枪的6.5×50毫米有坂子弹和歪把子的导气式设计,这都同捷克式有明显的区别。
不过,南部麒次郎吸取了捷克式轻机枪的优点,将不知所云的漏斗式供弹取消。
96式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和捷克式轻机枪一样从上方插入。一线日本兵反应捷克式弹匣只有20发供弹,数量还没有歪把子的30发多。
南部麒次郎考虑到这点,没有采用捷克式的20发直弹匣,而是采用了30发的弯弹匣。
这和后来英国布伦式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一致,装弹量大了10发,火力自然也就强了很多。
这是96式轻机枪,唯一比捷克式要强的地方。
更换了弹匣供弹以后,还有很多连带的好处。
比如供弹是封闭式,杂物很难进入枪内,故障率降低很多;不再使用沉重的漏斗,整枪重量降低了1公斤;不再有偏向一侧的漏斗,无法射击还是携带都比较方便,射击精度也又有所提高;还有因为弹匣装弹非常简单,即便没有机枪副手(伤亡或者一时没有跟上机枪手),机枪手也可以单人换弹射击,这是歪把子不敢想象的。
同时,96式轻机枪也和捷克式一样,采用了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
只要握住小握把,将枪管更换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不过,96式轻机枪打的小握把是向前的,而捷克式向后,自然后者设计更科学,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
然而,我们并不能将96式轻机枪视为捷克式的克隆。
上面也说,机枪的内部结构变化不大,里面仍然是歪把子。
机枪保留了歪把子较为落后的枪机设计,导致卡壳现象仍然较多。无奈之下,只能继续给子弹涂油。实际中发现,在中国战场复杂环境下,涂油子弹如果不是立即射击出去,反而更容易粘上沙土、灰尘,导致卡壳不绝。
这是96式轻机枪继承歪把子的垃圾之处。
同时,96式轻机枪的瞄准系统也并非捷克式的缺口式,而是继承了歪把子的觇孔式。
这主要是从训练角度考虑,毕竟日本兵习惯了觇孔式设计。
更搞笑的是,同所有日本轻机枪一样,96式轻机枪可以按上刺刀。
纵观整个二战历史,没听过那个战场有用轻机枪拼刺的。10公斤重的轻机枪,你舞的动吗?
另外,96式轻机枪还有一些改动,篇幅所限不多说了。
客观来说,96式轻机枪的性能比歪把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相比捷克式轻机枪,也只是略逊一筹而已。
然而,96式轻机枪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使用6.5毫米子弹。
众所周知,这种子弹的威力不够。
所以,在7.7毫米子弹的99式步枪研发的同时,日本又同步研制了7.7毫米口径的99式轻机枪。
1939年开始服役的99式,同97式区别不大。它主要改善了内部结构,卡壳现象大大减少。同时,枪口配有旋上枪口触螺纹的避火罩,这是外形上最大的区别。
99式轻机枪的性能,已经不亚于捷克式轻机枪,完美的翻身了。
96式的总产量达到了4万挺,这个数量算是相当大的。
不过,在中国战场,96式装备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这主要是96式大规模装备,是抗战中后期的事情。
当时抗战已经陷入持久战,双方主要在局部战场厮杀,规模有限。
虽然日军对歪把子骂不绝口,换装96式的速度仍然比较慢。
相反,96式和99式大量装备南方军,用于对付东南亚的英美军队了。
在中国战场,96式的数量有限。甚至会出现,同一个大队中同时装备歪把子和96式的情况。
相反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在缅甸却经常看到96式,毕竟歪把子的漏斗在雨季几乎就不能用。
总体来说,96式和99式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如果战斗中能缴获到1挺96式,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纂的《步兵连战例选编》中,记载了新四军成功缴获96式的战例。
1943年3月29日晚上10时,浦东游击队五支队买通了3名伪军,准备干掉日军设在钱家桥据点的1个小据点。
这个据点只有10名日军和8名伪军,装备1支96式轻机枪。
当晚,新四军30多人在伪军带领下,混入了据点,对准屋里的日伪军发动突袭。
日军措手不及,慌忙应战。
但新四军已经冲入近距离,轻机枪来不及射击。混战20多分钟,日军4死2伤,伪军1死4投降,只有小队长赤口等3人侥幸逃走。
此战,新四军缴获了步枪12支、短枪1支和1挺96式轻机枪。
书中写道:这挺96式轻机枪被淞沪支队的精干战士翁阿坤使用,很快就在泰日桥附近的伏击战和庙泾港伏击战中让日伪军吃了大亏。在之后的朱家店大捷,这挺96式轻机枪发挥了巨大作用,下乡扫荡的日伪军被打得就剩13个鬼子带着6支步枪逃回据点,更让五支队在此战中缴获了日军最新的99式步枪10多支。解放后这一战斗被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写进了《步兵连战例选编》,作为“进攻部分”的第一个战例供全军学习。远近据点的日军都知道五支队就96式轻机枪,不好惹;在老百姓们的眼里,这挺96式轻机枪是五支队的标志,安心。
这个战例很成功,另一个就很危险了。
同样是《步兵连战例选编》记载:1944年7月11日,驻扎在川流港的日本鬼子前来南阳镇清乡,新四军地方武装海东区队早已设伏。日军也毫不示弱,在遭受伏击后,扛着96式轻机枪的鬼子迅速反应,准备射击。班长黄建新发现后飞快地冲向日军的机枪手。一个机枪手中弹倒了下去,而那挺96式轻机枪倒在他的身边。黄建新扑了上去,谁知鬼子没有死,挣扎着挪动机枪,黄建新补了一枪,飞起一脚把鬼子踢开。当黄建新要去抱机枪时,另一个鬼子冲过来和他白刃格斗,被随后的一游击队员用枪打中。周围的6个鬼子发现这个情况,同时向黄建新开火,黄建新手臂中弹,但是他还是勇敢地扑向机枪,夺得了这挺游击队梦寐以求的96式轻机枪后,他才与战士们一起撤退。这次战斗除了打死两个日军机枪手外,还有两个伪军在逃跑时淹死了(丢人)。这场战斗除缴获了这挺96式机枪外,游击队还缴获了2支步枪。海东区队缴获的这挺机枪是东南地区第一次缴获这种武器,从而得到了苏中四分区司令部嘉奖。陶勇司令员为了鼓舞大家在夏秋攻势中的士气,于是做出了“缴获一打96式轻机枪”的号召。顿时,在苏中四分区战斗的新四军各部队开展了缴获96式轻机枪的风潮。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日军的轻机枪曾经远远不如捷克式。
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99式轻机枪已经彻底追上了我们。
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敌人,日本人的一大特点:乐于学习敌人的优点。
而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