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里能配钥匙吗?”
一下子我竟回答不上来
曾几何时,在我们城市街头
已经很少能找到
配钥匙、修鞋、改衣服、修钟表、
小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也在下降。
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商务部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通过向老街坊打听
寻找到一些仍坚守
“小修小补”的“小匠人”
他们或为生计,或为奉献
无论如何,这座城市
因他们这些手艺的存在
而变得更为暖心,更为便捷
更有人间烟火气
手艺人〡尚叔夫妇
从业自〡2000年起
修鞋:
修补的是鞋子,收获的是惊喜
在人民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时不时传出锤子敲击鞋底叮叮当当的声音,这里曾是修鞋匠的聚集地,顶峰时期从事修鞋的地摊一直摆到巷子尾。
3月2日,来到这里看到,只有寥寥四家修鞋的地摊了。
尚叔就是其中一位修鞋匠。
2000年,尚叔带着手艺随朋友从浙江来到阳江,他爱人是5年后过来的。
两人就这样,从小年轻起,一直修鞋修到了50多岁,并在阳江安家落户,成为“新阳江人”。
在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客人拿来高筒靴,希望能修补皮面,在此之前街坊已经问过几家都表示无法修复,来到尚叔这里,夫妇俩看了鞋子受损情况后表示,能修。
街坊听后语气中透露出惊喜,不禁多问了几遍是不是真的能修好。
如今,修鞋业不复往日的兴盛,修鞋匠也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能用自己扎实的手艺和经验为有需要的人修补出一个个“小惊喜”,这大概就是尚叔夫妇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手艺人〡黄洁
从业自〡2007年起
改衣服:
宽了改小,长了改短,就这么简单
黄洁的店面在东门路一街和永安路拐角处,小小的店面,一台缝纫机、一个案板占了将近一半的地方,地面的纸箱上码放着还没来得及改和改好等待客人来取的衣服。
“宽了改小,长了改短,就这么简单”,黄洁一边用针线缝补着毛衣,一边形容自己的手艺。
而在她一旁的街坊却忍不住补充道,改衣服要数改毛衣最难,这也是黄洁最在行的。
彼时,黄洁正在改短一件红色毛衣,只见她从裁剪下的布料中取出毛线缝合到接口处,因其活儿细心,吃线规整,针线颜色统一,如此一来,既改短了毛衣,又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年轻时,黄洁入厂学习纺织,后来于2007年自己开店专门作刺补,那时的东门路一街沿路都是裁缝店,如今仍手握针线和剪刀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老人家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黄洁表示,只要还被需要,她就一直做下去。
手艺人〡平叔
从业自〡1990年起
配钥匙:
选择了这一行当,就一辈子放不下了
将钥匙和钥匙胚放入机器夹槽对齐,旋紧螺丝校准固定,打开电源开关,随着马达启动,一阵银屑飞出,一把粗加工的钥匙就做好了,接着平叔拿起锉刀将齿纹处搓平,又反复比对直至满意。
平叔的店面位于苏石坑一街44号,33年来,店内积累了不少形态各异的钥匙胚以及不同用途的机器和零部件。
钥匙种类复杂,锁具更新速度很快,他那布满老茧和伤口的双手,见证了33年的光阴,也见证了行业变化。
谈起入行,平叔直言是因为兴趣。
年轻时喜欢钻研手工,那时候配钥匙需求大,他就买来一台机器自学配钥匙,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闲暇时平叔喜欢收集不同锁芯,拆解研究其内部结构,渐渐地,他琢磨出里面的门道,除了常规门锁,平叔还擅长汽车、保险柜等方面的开锁业务。
谈到未来,平叔依然心怀热爱。
尽管锁具智能化有一定的冲击,只要还有人使用钥匙,他就继续提供开锁配钥的服务和帮助。
采访结束时,街坊拿来一把车库的电子钥匙求助,平叔判断故障原因后随即利索地修好了。
手艺人〡福叔父子
从业自〡上世纪80年代
修小家电:
电线的一头连着邻里,一头系着生活
想找到福叔的店铺并不容易,3月3日,沿着二环北路寻找,才在一众商铺里发现它。
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没有大招牌,只有一块小小的牌匾上写着“福顺电器维修部”。
维修店年纪和福叔工龄一样长,福叔说,很多人叫他换个更大更新的地方开店,但想到如果搬走了,老街坊要找他就不方便了。
因品牌维修点少,维修成本高,很多小家电坏了往往就被“换新”,但仍有不少居民出于节俭、念旧等原因,找到福叔维修,尤其是老年人,有时遇上老邻居找上门,他总是义务维修。
福叔说,这行虽然辛苦,但收入还可以,除养家糊口之外,还有些节余。
维修店虽小,但邻里生意不断。
老顾客带熟人过来,熟人再带新的顾客来。
福叔一直通过看书和实践不断精进技术,如今儿子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也主动回来帮手,父子俩将继续为邻里服务下去.....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
却是人间烟火
更是关系百姓生计
“小匠人”们的手艺,并不显眼
但一技傍身,只要勤劳肯干
也能成就“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