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故里遗址及传说(城固故里黑水后母蛟龙)

舜帝故里遗址及传说

方鹏霏

先秦史书《世本》载:“舜居妫汭”。
”妫”,即妫墟,舜帝籍贯;”汭”,即汭水,亦称文水。
妫墟,今称龙头镇。
在陕西省城固县西北10公里处,唐以前名妫墟,俗称双井,唐末大顺二年(891)建成佛教寺院龙头寺,约以俗成,渐以寺名替代了地名成龙头寺;汭水(文水)环绕妫墟(龙头镇)而流注入汉江;秦岭南麓有一条发源于1909米高的鹅凤包河流,古称汭水,亦称文水;西周初周公旦所著《尔雅》释: "(汉) 水北之文,虽曰不合实,则与从水从内之义,文异义同";可见,文水曰汭水; 汭水亦可称文水;《尔雅》又释:“(汉) 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北从内,盖舜所居之地”。
《世本》所载“舜居妫汭”,译成现代白话文:”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故里为文水湾的龙头镇”。
”龙头镇”(妫墟)和”文水”(汭水)是两大”天条”!
谁也改变不了。
但现在全国六个地方为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开发旅游经济而出现了舜帝故里!
均不可信,亦不可取,均为推测和演义。
在舜帝故里城固县至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沿用至今的地名。

舜帝故里遗址及传说(城固故里黑水后母蛟龙)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养 德

传说舜形体奇异,两眼内瞳均有两个,故名重华,字郁君;其掌心纹路象个"褒"字,故舜帝的女婿大禹建立夏朝时特在舜帝故里设立褒国,褒国在妫汭(龙头、文水)以西30公里的汉中盆地北部,地域包括今汉台区、勉县、留坝县。
褒国姒姓,第一任褒国国君是舜帝的外孙、大禹的儿子有褒氏。
褒国立国时间较长,历经夏、商、周、春秋,国君从有褒氏始至吉结束,共71位,在战国时被秦所灭,存续1900多年。
褒国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厚德仁善,具有舜的品格和遗风,虽为蜀、巴、庸等国的”南国领袖”,立国近两千年却从未征伐过邻国。
褒国最強盛是西周时期……民间传说褒国二君主化为龙,出现在夏帝孔甲的宫庭之内;最著名的人物是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第二任妻子褒国君主之女褒姒,所生儿子名伯服被立为太子,至于“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那是申候为了女儿申后和外孙周平王,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而杜撰出来的演义故事,历史上没有此事。
禹帝设立褒国,有着强烈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另外也便于让儿子代替自已祭祀舜帝。
如今在汉中市以北一带有许多以”褒”命名的地名,如褒河、褒城驿、褒河镇、褒城县、褒姒铺、褒联区等,考其渊源,均与褒国有关。

舜柯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龙颜目犀,乳名舜,号舜柯。
《史记》载,舜父 "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
可惜不久舜的母亲去世了,其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弟弟象出生以后,更没有舜的好日子过。
舜在家中常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象喝饱吃足,然后吃点剩饭剩菜,有时空腹而寝。
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舜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发抖,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能送舜去读书;但舜父母却坚持要舜放牛放马,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
舜从先生那里知道: 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终究不可少。
要有学问,必须读书。
同时舜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过了冬天,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魁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耕作。
舜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
后母规定舜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家去吃。
有人问舜,舜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舜渐渐得到人们的敬重和称誉。
舜居家的妫墟(龙头镇)有条黄土丘陵,舜天天要从丘陵梁上行走上下……后来人们就取名为“舜柯岭”,以示纪念,至今尚存二分之一。
舜耕作于斗山前的地方叫“西舜城”,以后人们叫成了”湑水城”,东汉时改成了“湑水乡”,沿用至今;舜放马的地方人们命名“马场”,如今叫“马畅”,镇政府设于此。

舜无缘无故被逐出家门。
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拜师15岁少年马成子。
从马成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足容宜重,手容宜恭,目容宜端,口容宜止,声容宜静,头容宜直,气容宜肃,立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可击。

舜帝故里城固的斗山,据传周之前称历山,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载:“平地耸出,俗谓历山”; 明《嘉靖. 城固县志》载:“一峰耸起,形如斗杓,曰斗山”。
可见历山与斗山,称谓各异而山形相同,应为一山。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其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的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聚集成了大都会(四县为都),但舜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在一日田间劳作时,舜以鸟为例,信口而歌: "涉彼斗山兮崔嵬,有鸟兮高飞;思父母兮躬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胸来,放声大哭……夏代,人们在此地建起了”尧舜庙”,里面供奉着尧帝、舜帝、禹帝、八元、八恺等数十位先祖圣贤。
历史上多次倒塌,多次修缮。
殿宇宏伟、雕梁画栋、寺院幽静、香烟缈缈,林木葱郁、 绿竹泻翠、藤萝缠绕,丹霞 之亭、 飞鸾 之阁、 瑞兽 之门,交相映晖。
东汉时改建成冲虚观,东晋道士葛洪升仙后,改建为葛洪仙祠,宋微宗崇宁三年(1104)皇帝赐名复称”冲虚观”,此后历代均有修葺。
冲虚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环境幽雅,金碧辉煌,是陕南踏青旅游风景名胜。
观内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此外还有僧房等附属建筑数十间。
明代香火最盛,据清康熙《重修冲虚观碑》记:“在明盛时,殿宇整齐,色像庒严,为一方之名胜”。
三清宝殿是主殿,殿内主供三清尊神,辅供张道陵、葛玄、许逊;两侧又分别供奉九天应元天尊和太乙救苦天尊。
黄仙殿供奉葛洪的弟子黄野人(黄初平);据传: 黄野人同师父葛洪一起炼丹,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回来时师父已羽化成仙;他找到一颗师父为他留下的丹药,服之成为地行仙,常在人世,奔波於山野之间,广为百姓治病,因此,他的香火十分旺盛。
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据传苏东坡曾找呂洞宾治好了儿子苏过的眼疾。
葛仙殿供奉葛洪及其夫人鲍姑像,鲍姑为南海太守鲍靓的独生女,幼承家学,精於医道,尤善灸法,以治疣、瘤闻名,世称鲍仙姑……民国21至23年(1931至1933)为中共陕南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农会和夜校话动场所; 1949年后为冲虚观初级中学所在地。
北宋翰林学士胡宿《冲虚观》诗:

五棵青松护翠苔,石门岑寂断纤埃;

水浮花片知仙路,风递鸾声认啸台。

桐井晓寒千乳敛,茗园春嫩一旗开;

驰烟未勒山亭字,可是英灵许再来。

舜已经三十岁了。
也就在这年,尧帝感觉自已年事已高,做事己力不从心,让众臣推荐接班人,于是四岳荐举了舜。
尧帝决定亲自前去考察一番舜的德才。
尧帝到了妫墟(龙头镇),舜正在黑水(湑水)岸边的田间耕地,尧帝见舜耕地舍不得打牛,在扶犁上挷了个簸箕,鞭子抽在簸箕上和抽在牛身上发出的声音一致,这样,打一鞭,黄牛以为鞭子抽在黑牛身上,更加狠劲拉犁;黑牛以为鞭子抽在黄牛身上,更加用力拉犁;二牛争先恐后,奋力耕作;耕了三圈之后,舜去掉辕让牛歇一会儿。
尧帝看见两牛和舜的感情特别好,捻须微笑,深知舜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后生。
尧帝说明来意,请求舜出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愠怒而去。
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答应辅朝理政……后来人们为纪念尧帝求贤,将此地命名为”尧庄",至今”尧庒”尚在,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了“夭庒”。
”尧庒”北有两个石池,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奇怪的是:自从尧帝访舜之后石池之水终年不涸,清凛甘冽,碧绿甘甜,人们命名西池为”尧池”、东池为“舜池”; 历经千百年的物换星移,蒼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何年何月,“尧池”之名变成了如今的“七女池”,“舜池”变成了如今的“明月池”,但”尧池”、“舜池”至今尚存,两池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

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娥皇、女英从各方面继续观察、考察舜的为人处世。
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 "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为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 女子气性,假若也刚強起来,那就不好,夫妻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矛盾,为妻的总要伺机退让"。
这件事情被春秋时孔子记录在其教案《尚书》内:“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迎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并与尧帝诸子相亲近。
舜谨言慎行,一如既往的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德,引导人们遵从;自己也像从前一样恪守孝悌,夫妻间生活和睦,与尧帝诸子也相处融洽。
接下来,舜开始接受一些普通的行政事务锻炼,承担起行政上的具体事宜,任何事情都做的井井有条。
尧帝很是高兴。
为表彰舜的功绩,尧帝赐予舜絺衣,即细葛布做的衣服,还赐予舜桐琴、牛羊,并为他修筑了仓房。

三年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家见父母,没想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之心。
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时找两位嫂子闲聊,希望能勾引来嫂子。
娥皇、女英是聪明人,知道象的不轨之心,但不便得罪他,怕象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
越是这样,象越是有心,竟产生只有杀死舜、才可将两个嫂子抢到手的念头。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舜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斗山之人皆让畔; 渔猎于汉江,汉江两岸人们皆让居;只要是舜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风尚; 舜制陶于黑水(湑水)之滨的宝山,黑水沿岸制陶者皆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绝不粗制滥造,并且发明创造,追求器型完美,工艺细致,与众不同。
舜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 ,一年而居成村落,二年成集镇,三年成都邑(四县为都)。
尧帝年年都听到舜的高尚情操和为人处事高风亮节的德行,心中很是高兴,年年赐与舜一些财物。

舜出走于黄河一带,那是有原因的。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相传舜少年丧母,其父无能无德,后母为人阴毒,生一子后,便处心积虑想害死舜。
那一年,后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图烧死舜。
舜为了不让后母背上杀子的恶名,不让父亲为难,毅然决断离家出走,辗转来到了黄河流域。

舜得到赏赐越多,瞽叟和象越是眼热,他们商量如何杀掉舜,霸占财物。
瞽叟让舜去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找梯子,梯子却被瞽叟撤走;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挖了一条通道连接着溶洞,舜从通道穿出,躲了几天。
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所出,分财物时要桐琴和两个嫂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
象刚踏进舜的房子,却发现舜已在家里。
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 "我很思念哥哥,正来拜访”。
舜不记前嫌,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记载的”舜孝感天地”。

城固龙头镇 (妫墟) 舜柯岭 (粕树梁)东西两边有”一苦一甜”两口水井,东为甜水井,泉水如注,有时早晨水溢四流,至今仍用;西为苦水井,至今尚存,遇天旱,人们 取苦水抗旱。
大家称双井为”舜井”,说是苦水井象征舜柯三十岁前日月艰辛,把把辛酸泪;甜水井象征舜柯三十岁后生活甘甜,日日精进。
清王初桐《舜井》诗:

般若禅林静可游,白云山上白云浮;

云中一道泉飞下,触石分为两道流。

理 政

舜潜心加強自身道德修养,具有深邃睿容的智慧,温和谦虚的美德,做事明察善断,圣明与尧帝相合。
尧帝让舜到秦岭山中去巡狩,结果:老虎见舜不吃他,毒蛇见舜不避让……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帝的认可。
尧帝就把朝庭的许多重要事情让舜去做。
尧帝让舜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锻炼。
舜把各项行政事务做的完美无缺,而且所作所为都匹配着自己以德治国的宗旨,舜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迎接四方宾客,宾客皆肃然起敬。
尧帝对舜讲:“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的建议总是可以获得成功。
如今你处理政事已经三年了,就由你来继承我的位置吧”。
舜表示要让给有德行的人,让我还是干具体事务吧,不肯继承。
尧帝也就没有坚持。
舜继续攝行具体事务,尧帝全力支持,舜不但将各种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且在用人方面革新鼎故:尧帝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
舜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把恶名昭彰的"四凶"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废除肉刑……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非同凡响。
尧帝对舜十分欣赏。
在舜攝政28年之后,尧帝坚持禅让。
尧帝选择了良辰吉日,举行大典,禅位于舜。
这就是春秋孔子《尚书》记载的:”舜受终于文祖”。

舜对尧帝十分崇敬,执政的当年就在城固故里斗山之后为尧帝建造了颐养天年的“唐天宫”, 今名叫“唐仙宫”,是城固的一所学校。
尧帝禅让舜的当年就去世了,舜帝守孝三年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回故里城固妫墟(龙头镇),在家乡的秦岭、巴山、汉江流域巡狩,访贫问苦,指导制陶,体察民情。
但天下诸侯都来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这里;民间流传了许多歌谣颂扬舜的德行和为人,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
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传说舜帝后来改都城在蒲坂,与尧帝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西晋初皇甫谧《帝王世记》载: “舜所营都,云蒲坂”。
秦实行郡县制后蒲坂是山西省河东县,现称永济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舜帝的都城大型城址;据考古发掘:该都城首先建成一座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的城池; 到了公元前2100年左右,扩建成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池。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复原研究显示,从该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东方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发掘者和天文学家都认为:此遗址很可能是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以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亦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陶寺城遗址规模宏大,城内功能齐全,分区明显,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阶层分化,内城的统治集团已经掌握了军事指挥权、祭祀权、神权,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主宰者,具有了"王"的雏形。
有理由认为,至迟在陶寺遗址大城使用的时期内,社会已经进入到早期的国家阶段。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掘相吻合。
舜帝执政后,建立了虞国!
因此亦称虞舜。
舜帝对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派励精图治景象。
舜帝重新修订了历法,举行了祭祀上帝、祭祀天地、祭祀山川河流、祭祀四时、祭祀群神的大典;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舜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狩,召见诸侯,考察民情,且规定此后每五年巡狩一次……可见,舜帝注重与地方政权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舜帝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即在器物上面画出五种刑罚形状,未雨绸缪,超前设计,起警示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天下民众,心悦诚服,四海百姓,山呼英明。

舜帝还在政治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舜帝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担任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天下意见。
舜规定:三年考察一次百官政绩,记载归档,将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
通过整顿官吏,“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面貌,人人都有辉煌的建树,其中禹的成就最大,尽心治理水患,身体力行,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舜帝将女儿嫁给了禹。

舜帝执政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可归纳为九个方面:一是孝悌感天。
如《尚书》载: "瞽子,父顽、母嚣、象傲; 克谐,以孝丞丞,又不格奸"。
二是厚德载物。
躬耕斗山,斗山人皆让畔; 渔猎汉江,汉江两岸人皆让居; 制陶于黑河之滨的宝山,黑河之滨制陶皆精益求精;"一年所居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三是举贤任能。
举"八元","使布五教"; 用"八恺","以揆百事"; 荐大禹,治水成功; 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
四是纳言从谏。
如《古今注》载: "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枚";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
五是惩治奸佞。
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载: ”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六是以德感人。
感化三苗: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 ”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七是扩大疆域。
黄帝时疆域南到长沙,颛顼时疆域南到长江南沿,尧帝时洪水泛滥,三苗趁机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边疆域到达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八是敬服五教。
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鼻祖。
九是禅让帝位。
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钧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
舜帝执政时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明盛世、春和景明、朗天丽日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钧难以承袭帝位,分封到中原,确定了德高望重的禹为继任者,由禹来摄行天下。
故舜帝与尧帝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舜帝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衣冠)葬于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帝勤政爱民,体恤百姓,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
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史上考核制,《尚书》载:”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尚书》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舜帝的和道、和平、和合、和中、和念、和谐涵意深刻,意义深远,树立了中华文化的第三座里程碑。

舜帝巡狩,每次除了大臣随从以外,娥皇、女英都随行照顾舜帝的起居,三人同行,恩恩爱爱,言欢语笑;舜帝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
女英生有商均等,娥皇终生未孕,且早逝。
城固黑水(湑水)与汉江交汇处的宝山前,有七个高大的墓冢,分别称为:”夜狐冢、肖冢、安冢、塔冢、方冢、贾冢、七女冢”。
《水经注. 沔水》载:“湑水又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
元嘉六年(429),大水破坟,坟崩,出铜(器)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
世人疑是项伯冢”。
北魏丽道元虽然记载冢名有误,把七个冢名误记成“七女冢”,实则“七女冢”仅为七冢之一,但七个冢存在的事实和七冢之高及面积还是记载下来了,也算功之大矣。
此地高十余丈的七冢,一个为战末汉初项羽的叔父、与张良友好、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楚人项伯冢(名七女冢),其它六冢(夜狐冢、肖冢、安冢、塔冢、方冢、贾冢)均为舜帝的家族灵寝冢。
虞舜三十年(前2098),其妻娥皇去世,娥皇又称后育,她和妹妹女英同时嫁给了舜柯;舜帝将娥皇葬在了父亲、生母、后母一起的黑水(湑水)岸边宝山前。

相传舜帝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
帝舜闻之,决定南巡。
舜帝三十九年(前2089),舜帝已89岁了,但身体健康硬朗,便开始体察民情的江南巡狩。
对于这个远古的伟人之寿命,历史上根本找不到准确的记载,有言84岁,有曰99岁,有说120岁……只能以最早言及舜帝去世情况的春秋孔子教案《尚书》为准,《尚书. 虞书· 舜典》载: " 舜生三十征庸, 二十在位, 五十载陟方乃死"。
译成现代文:“舜柯三十岁时被征召,担任官职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去逝”。
因此,舜帝寿命九十九岁应该是可信的。
舜帝的爱妃女英坚持要和舜同行,说是要和他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舜帝答应了。
禹为舜帝南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文武大臣均护送到城外才止步。
舜帝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来到九疑山间,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蛟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蘖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
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九嶷山。
临终之前,大臣皋陶问舜帝有何吩咐,他说:" 归葬故里,黄土掩埋即可"。
第三天,舜帝龙驾归天。
女英和舜帝感情笃深,悲痛欲绝,先哭出的是清泪,后哭出来的是浊泪,最后哭出来就是血泪了,泪水滴在竹子上,竹子上便出现斑斑血迹,形成了后来的"斑竹"。
唐代诗人胡曾诗:"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泪竹成纹"。
描写的就是女英哭舜帝的悲挚情景。
女英又称灵妃,她哭出血泪之后,愿随舜而去,遂投河而死。
唐高骈诗:

虞帝南巡去不还,灵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叶落归根

华夏民族从舜帝始有了叶落归根的风尚。
舜帝、女英死后,皋陶坚持要将舜帝和女英运回其故里城固与其父母和娥皇安葬在一起。
人们给舜帝和女英分别凿了3000斤和2000斤重的两口石棺装殓,日夜兼程运回城固故里。
石棺太重,五十个壮汉抬不动两口石棺。
这时,10多只白鹤从天空飞临,四头大象从林中走来。
四头大象用鼻子卷起两口石棺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今仍称熊家山)黄龙洞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位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妫墟地,死于九嶷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棺"。
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经过此地。
四只大象只好绕道,经过大堰塘(今仍名大堰塘),越过周家湾(今仍名周家湾),跨过夜珠塘(今仍名夜珠塘),来到黑水(湑水)河边的宝山(今仍名宝山)前,皋陶见这宝山十分奇特,刀劈斧削,危崖绝壁,直上直下,高约20余丈,形状似龙头,还有龙角、龙眼、龙须、龙牙均齐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池,名尧池、舜池。
皋陶将宝山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皇冠,将一块玉圭放在乱石堆中。
前水后山真乃龙潜凤栖之风水宝地。
大象将石棺一放,棺即入地9尺,端端正正卧在宝山前的黄土之中,然后夯土成丘,这便是至今高高耸立的夜狐冢;其原高30米,占地面积30余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人在夜狐冢旁建砖窑,用夜狐冢土制砖,使夜狐冢缩小;现逞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6米,高18米,上设飞机训练飞行航标。
现夜狐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原郑州附近考古发掘报告:凡为“夜狐冢”者,皆为远古方国帝王或遒长安葬之冢。
城固历史上成帝王者仅舜帝一人,此夜狐冢为舜帝陵无疑!
但最终结论,有待今后科学考古和出土文物佐证。
舜帝夜狐冢东边约500米处,安葬了女英,至今墓冢仍存,残高15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这就是安冢、俗称“公主墓”的由来;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围先期安葬有舜帝的父亲、生母、后母、娥皇四冢。
《水经注》记:冢均”高十余丈,周回数亩”; 此四冢今已不存,遗址尚在。
舜帝家族六冢称谓分别是:“夜狐冢、安冢、塔冢、肖冢、方冢、贾冢”。
其中1977年肖冢和安冢出土夏商青铜祭祀礼器600多件,亦佐证此六冢为舜帝家族陵墓不假。
出土青铜器分别收藏于城固县博物馆、洋县文化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想必其它四个冢遗址内均有夏商青铜祭祀礼器和夏商祭祀玉器。
但这仅为推测,有待今后四个遗址内考古出土文物去佐证真实情况。

舜帝故里龙头镇出土有舜柯名子的青铜斧

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帝陵前。
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陵墓旁边,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守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根据送舜帝和女英石棺归葬故里行走路线分析:舜帝似乎并非崩于九嶷山!
灵棺经熊家山,过大堰塘,跨周家湾,越夜珠塘,葬黑水(湑水)河滨宝山前家族陵地,至今尚存高大的“夜狐冢”和”公主墓”。
送灵棺回城固故里安葬路线显然从北方的褒谷棧道由驲路道送回,舜帝显然死于山西永济县蒲坂都城!
远古交通不便,如舜帝死于湖南九嶷山,运回灵棺必从南方装船逆流而上,经长江,由汉江,进黑水(湑水),下船就是宝山前的舜帝家族陵区,何比”经熊家山、过大堰塘、跨周家湾、越夜珠塘……”?因此汉代(距舜帝2130年左右)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九嶷山是否准确,值得怀疑。
应该说:先秦(距舜帝1350年左右)史书《世本》和《尚书》距离舜帝夏代前较近,记载无误矣。

地 母 庙

地母庙原坐落在舜帝的故乡城固妫墟(龙头镇)后的冯诸(今冯项),和城固”西南二十里黄帝庙”同在一水平线上。
始建于夏代,历朝累代多有倒塌也多有修缮,最后一次重建于东汉献帝二年(191),于明代倒塌,再未重建。
清末光绪九年(1883),舜帝故里《地母经》由神鸟凤凰传于台湾,故台湾《地母经》首页载:"光绪九年(1883)正月初九,陕西汉中府城固地母庙飞鸾传经"。
1990年,10余名台胞寻根刨祖,在城固遍寻地母庙以归宗。
城固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南沙河风景区内重建地母庙。
台胞地母信徒踴跃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城固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于1992年在省级旅游风景区南沙河的五郎关,修建起一进两院的新祠地母庙,与一进两院的佛教寺院"回龙寺"两门相对,相映成趣,相拥生辉,相得益彰。

从夏代始, 地母庙正殿一直供奉舜帝的两妻娥皇、女英二姐妹,认为她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是华夏土地的女神,是粮食生产的创造者,是大地之母,是万物之源,人民对二位地母虔诚崇拜、恭敬信仰。
其它配殿则供奉尧帝送舜的家族9位兄弟,还有”象耕鸟耘”的大象数匹及神鸟凤凰、孔雀、大鹏、红鹰、白鹤;舜帝三十岁前躬耕的黄牛、黑牛,放牧的马、羊,以及舜帝的劳动工具青铜斧、青铜镰、青铜锄、耙、耧、耜以及青铜生活用具等一并供奉于内。
在劳动人民心目中,娥皇、女英倍感亲切、神圣崇高、淑德伟岸;千百年来,民众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虔诚祀奠,以求赐福消灾,吉祥康泰、鸿运如意。

新建的上中下大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灰墙绿瓦、红柱金神,三山苍松翠柏,掩映成趣,璧波荡漾;四溪流水潺潺,鸟鸣花香,蜂飞蝶舞;五泉甘甜澟洌,涌流如注,龙龟献瑞; 供奉虽没有原妫墟(龙头镇)冯项地母庙内齐全,但更显地母庙巍峨壮观,气宇轩昂,仙气氤氲,景象千万。

近年来,台湾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宗教人士前来地母庙旅游观光,仰宗谒祖,寻根归门;地母仙圣亦紫气缈缈,祥光普照,清都绿微,怀黄佩珠,淑芳宣天,慈容懋德,丰貌母仪,德荣兼备,河山兼存,黄绢妙辞,骧龙振麟,瑞灵仁慈,雅致淑芬,懿范慈眉,罔极葑菲,普照四海。

大禹斩蛟龙

三千里汉江源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襟陇带蜀,是镶嵌在秦巴山水间的一块自然天成的璞玉;嶓冢山石牛洞群山环绕,层林尽染,怪石嶙峋,远古时大禹治水、凿通石牛洞,凸现汉江源头,使“嶓冢导漾,东流为汉”,颇为传奇。

有学者称汉中是“汉人老家”,历史地看:汉中应称之为“华夏鼻祖”更为确切。
汉中历史之源远流长和深厚丰富,远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汉中市城固县曾出土数个二亿年前的东方剑齿象下部牙齿化石,有专家研究:剑齿象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有其出没的地方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衍生、生产等有重要意义。
先秦史书《世本》和《尚书》均载:”舜居妫汭”。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故里就在城固”文水湾的妫墟”(龙头镇); 发生在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亦彪炳史册。
许多古老神奇传说引人入胜,且有遗迹可考。

相传舜帝死后,其妻女英投江而死,女英的侍女捧“舜封”石匣回京交给了禹帝。
禹帝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面写着:三十年前,禹凿汉水源头石牛洞时,有一蛟龙逃走,潜入玉带河岩洞中,此蛟龙舜帝巡狩巴、蜀、庸时曾等了三年没见它。
舜帝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
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
立即带领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令大力神应龙一同到汉江源头今宁强县嶓冢玉带河洞去擒蛟。
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
禹帝令用火烧。
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
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若虹霓。
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所以,岩壁上至今留有网格状痕迹,岩洞的石壁上留有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
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
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泥土,肠子掉到了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玉带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河水。
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里,滚进玉带河中,成为颗颗晶莹五彩卵石。
石牛洞上方摩岩石刻八个鸟虫篆蝌蚪文字,俗称”禹玉碑”,记载了禹帝的神功禹德。
由于此八字为4100年前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文字,此八个大字究竟是巴、蜀、庸国哪个方国文字?秦始皇为了统一意识形态焚书坑儒,把各方国典籍烧光了,摩崖石刻八个大字的“禹王碑”至今虽犹存,但历朝累代无人能识,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如今,嶓冢石牛洞、汉王刘邦为纪念禹帝治水而建的禹王宫、院内枝繁叶茂的七株两千多年前所植桂花树等,均属国家保护文物。
这真是:

巧凿汉水三源头,锁擒蛟龙一壶中;

禹伯成就千秋业,氤氲瑞气石牛洞。

2020年8月19日

作者简介: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等2000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20多次。

地址: 陕西城固县委宣传部(退休通干)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