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中德融创工厂助力心智障碍人员追逐梦想(工场中德心智障碍助力)

它与太仓德企发展同频共振

致力于心智障碍人员融合就业

它像一扇透光的窗,不仅有光

太仓中德融创工厂助力心智障碍人员追逐梦想(工场中德心智障碍助力)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让每个人拥有推窗的能力

从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嘈杂的车间、有序地操作、统一的工服,中德融创工场的生产车间好像与其他制造型企业的车间并无两样。
但特殊,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车间的角落放着一排排辅助工具,有的工具仅仅为了帮助员工辨别前后左右;工场里的机器经过特殊设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便员工更好地操作。

张行娟是工场的培训经理,进入工场的新员工,往往都要经过她手把手培训。
“有些孩子在进来之前,可能对‘上班工作’没有概念,他不能理解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我们就从教他‘坐在工位上’开始,把一个订单的生产步骤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慢慢教他。
”张行娟告诉小布,这种培训是长年累月进行的,需要注重因材施教。

小陈是工场成立之初就招募的员工之一。
患有自闭症的她,已经花了数年时间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她的进步最明显,同样的产品,假如刚开始能做100个,现在她就能做1000个。
”在融创工场的白板上,写着每位员工的任务指标,能力不同,目标也不同。
如今,员工们能熟练生产10种以上的产品,截至2022年,人均每天产量2150件。

中德融创工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就业融入社会。
与领取国家补贴或“挂靠”企业不同,融创工场的心智障碍员工在这里以正常的状态参加工作,他们有同事、领导,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集体,正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人,真正融入社会运行的体系中。

中德融创工场由太仓欧商投资协会于2014年创办。
为企业提供汽车和电器行业的零配件加工服务,是工场最主要的业务。
随着太仓德企数量增加,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如舍弗勒、卓能电子、益技欧、亿迈齿轮、博泽等等。

工场总经理贾影表示,工场虽然特殊,但和其他企业一样,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
如果说,经营这样一家特殊企业犹如逆水行舟,那么政府和德企等社会力量的到来,则托举起了这叶小舟,好让它不至于时时蹚过的都是激流。

“最难的时候,企业没有放弃我们,政府和各级部门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这都是我们从无到有走到今天的关键。
”贾影说,“尤其是企业,愿意把订单以正常甚至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交给我们,并且在业务和技术上时时给我们提供帮助,可以说我们是一家‘开挂’的公司。

中德融创工场有许多德企元素,并始终与德企发展同频共振。
工场的第一辆车,来自于太仓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的慷慨捐赠;每天的午饭由卓能电子提供赞助;不少企业除了提供订单,还会派工程师进行业务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工艺水平,通过提升质量水准来接到更多订单。

“订单交付准时,完成质量也很高,完全超出我们的期望。
”太仓博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吴玉玲表示,博泽从2019年开始与工场合作,从最开始的4.1万元订单量增加到去年的56万元,融创工场交付的产品完全能够合格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中。

贾影观察到一个现象,近年面试加入工场的新伙伴有不少特殊学校的毕业生,年龄多在20岁上下。
“我希望他们能够被‘看见’,因为只有被‘看见’,才有可能被接纳,才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社会技能,才能逐步融入社会。
”今年,工场与百卡弗烘焙合作,开辟了爱心面包配送业务,组织小伙伴们走进社区、企业配送和销售面包,跟大家面对面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心智障碍人员,走出工场,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月初,在融合就业项目的推动下,优秀员工方志菘的劳动合同签约仪式在亿迈齿轮举行,标志着他正式“跳槽”到了“不特殊”的企业,职业生涯全新启航。

融合,不仅发生在这座小小的工场内。
对德合作带来的灵感和机遇,不仅壮大了实体制造业,也带领太仓的公益事业和助残模式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德合作案例,借鉴了德国心智障碍者就业模式,灵感来源于我们和德国人的讨论。
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
从市残联的一间小办公室,到如今园区内的两层厂房,在多方的合作支持下,融创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好。
”沈亚是欧商会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德融创工场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她回忆起工场初创时期,仍觉得历历在目。

如今,中德融创工场已经成为融合就业、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对德合作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企业。
今年,工场在订单生产和教育培训之外,还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太仓市有光公益发展中心,为残障个体及企业融合雇佣提供相应支持。

中德融创工场像一束光

照亮了心智障碍者们的人生

未来

相信这束光还将照亮更多的人

【来源:太仓发布;编辑:苏小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