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雨百年灯 电力之光耀临城(临城煤矿太行变电站改造)

124年前,电的种子萌芽在临城县临城煤矿。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电在这片古老的泜河大地上从无到有,从弱变强。
莽莽太行,见证了电的发展与变迁。

电力驱动,矿业兴盛

据临城县志记载,1898年,为提升临城煤矿生产能力,临城矿务局自备发电所安装了装机容量4.2千瓦、2000千瓦的发电机各两台,总容量4008.4千瓦,为煤矿抽水等提供动力。
这也是邢台地区用电的开端。

太行风雨百年灯 电力之光耀临城(临城煤矿太行变电站改造)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晚清时期的临城煤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城煤矿建于1897年,是晚清洋务派在直隶兴建的第二个大型煤矿,也是中国近代七大煤矿之一。
但那时,电仅供临城煤矿生产使用,全县其他地方依旧靠煤油灯照明。

1898年,中国与比利时尝试合营直隶临城煤矿,以失败而告终。
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营直隶临城煤矿。
为提高排水效率,临城煤矿引进了比利时制造的、以电为动力的离心泵,功率450马力,每分钟可排水6吨。
同时,煤矿添置了蒸汽锅炉和蒸汽机等动力设备,用于提升、通风等。
煤矿还从国外购买了当时最新式的选煤机,每日能选煤2000吨。
在电的驱动下,临城煤矿实现了从手工开采向近代机械化开采的转变,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1908年和1912年,临城煤矿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25.7万吨,位列全国煤矿产量第四、第五位。

此后,由于清政府腐败及多年战乱,1927年,临城煤矿矿井被水淹没。
1943年,临城煤矿被废弃。
电虽然未能推广应用,却在太行山区留下了印记。

电通到户,促进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城依托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煤矿、钢铁等产业,电的种子再次发芽。

1958年,临城县镇内钢铁厂从石家庄岗南水库调来一台75千瓦的发电机,年发电6.2万千瓦时,供镇内地区车站、机关、厂矿及部分农户用电。
为解决电力供应问题,该县村社、企业自行购置了多台柴油发电机。
与此同时,临城县建设了魏家辉、方脑等13个小型水电站。
1977年,该县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临城水库电站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
至1981年,由于水源不足,小水电站陆续停产。

临城县电网与邢台电网联网始于1964年。
当年,为提升煤矿开采效率,该县在岗头村北部新建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1000千伏安。
今年81岁,曾参与岗头变电站建设管理的张承志回忆,岗头变电站和临城县供电所是同年建设的。
在那个年代,没有拖拉机、起重机等机械设备,建设者们早出晚归,靠手拉肩扛,把电杆、导线、变压器等运到工地,建成了临城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

临城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岗头变电站

“建设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就靠人海战术,基坑靠人挖,电杆组立靠抱杆,放线靠人拽……站内的一杆一线都是我们扛来、背来的。
变电站就像我的老朋友,熟悉得很。
”说起昔日建设变电站的经历,也曾参与施工的岳黑旦十分感慨。

有了电,煤矿产业迅速发展,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当地的用电需求。
1967年,岗头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增至3200千伏安,在向煤矿供电的同时,还向周边7个乡58个村供电。
但居民仅可使用低瓦数的灯泡照明。
“当时家里的用电设备只有灯泡,还不稳定,经常停电。
”临城县黑城乡祁村村民王占峰回忆。

可靠的电力是群众的期盼和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临城电力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980年,该县14个乡181个村全部通了电。
至1990年,该县已拥有35千伏变电站5座,高压线路639.5千米、低压线路783.4千米;供电量8526.8万千瓦时,较1966年增长了54倍。

农网改了,农家富了

2001年8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发布了临城县农网建设与改造的成果。

临城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面积大,经济底子薄,受资金限制,农村电网在1998年以前一直没有开展系统性改造,线路设备老化,输电过程中电量损耗较大,线路跳闸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998年11月至2000年4月,临城县实施了第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1999年,现场施工人员在临城县山区进行架线施工。

施工地点大多在山区,施工条件艰苦,改造难度大。
临城县农网改造工程山区负责人赵建发回忆,通往施工地点的路坡陡道弯,车辆上不去,施工人员只能背着导线、金具等物资进村施工。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施工人员起早贪黑,终于完成了全县的农网改造任务,让村民们用上了放心电、可靠电。

农网改造后,昔日困扰村民的低电压等问题得到解决,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祁村原党支部书记张焕朝回忆,农网改造前,祁村共有3台变压器,线路老化较为严重,低压线路的电压只有180伏。
改造后,变压器增加至5台,线路升压至220伏,电价也从改造前的每千瓦时0.9元降至0.585元。
此后不到一年,村里新建了5家小型加工厂、6个商业点,打了3眼机井,祁村照明用电量由改造前的平均每月8000千瓦时增至平均每月12303千瓦时。

1999年,现场施工人员在农网改造现场进行立杆作业。

“农网改造前,把稳压器调到最大挡,电视才能勉强看。
改造后,电压稳了,家里增加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电灯更亮了,电视画面清晰了,电风扇也转得动了……真是太好了!
”祁村村民张喜山回忆。

农网改造让农村居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据统计,2001年上半年,临城县全县用电量、农业用电量分别比2000年上半年增长了21.24%、32.44%。

临城县220千伏变电站外景

进入新时代,临城电力事业再次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已建成涵盖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多电压等级的坚强电网。
临城县于2019年5月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电力持续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太行山臂弯里的临城县夜景。

关注河北网,了解河北最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