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车辆段地处太原市尖草坪区,紧邻太原铁路北站货车编组作业场,担负着铁路货车定期检修和运用检修任务。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6年的时间,每年都有一拨从太原铁路机械学校车辆专业技校班毕业的女生,分配到太原北车辆段太北一场列检所担任检车员。1983年上半年,列检所的女性检车员已达百余人,另有不足她们半数的男检车员及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的男性。因此,这个列检所被称为“女子列检所”。1983年下半年,太原铁路机械学校停办车辆专业技校班,续招并扩大车辆专业中专班,但该专业不招收女生。因此,她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唯一的女性检车员群体。
检车员的工作,就是对停留在铁路货车作业场内的铁路货车进行检查与维修。检车员被喻为“货车医生”。检车员手中拿着检点锤,就像戴着听诊器的医生给病患诊断疾病那般,按规定动作对每节货车这儿摸摸,那儿敲敲,兼用耳听、眼观、手触、鼻嗅、脑判之法,依序在车体旁、手闸踏板上、车底下,重复完成抬头、攀上、下蹲、探身、钻入等动作,用耳朵细听检点锤敲击的金属声,用眼睛在车体、车轮、转向架等近百个部件上认真搜寻,以判断列车有无故障,然后把发现的车辆故障登记在随身的“检车员手册”上。检查完之后,再依次根据需要更换相应的零部件。
那个年代,列检所的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待检室、更衣室、办公室等是低矮的平房,木制的更衣柜不带门也没锁,上班时人人自带饭食,放到锅炉房蒸饭箱内蒸熟或加热,用于中午或夜餐。检车员上线路作业时,携带检点锤、扳手,开销器,夜班还要带上检车灯。铁路有句行话,叫做“客车白天跑,货车夜里跑”,可理解为客车夜里跑得少,给货车夜里跑腾出了线路。检车员上夜班时,常常是货车密集到达,忙得连进屋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始终奔波在作业场线路上,还要兼顾听着线路上高音大喇叭里传来计划值班员的作业安排,不停地转道作业,有时还少不了紧跑几步。每次作业时,对每节货车都要重复地弯腰、跨步、钻车、探深、钩拉等同一套检查动作。一旦判定故障,检查发现者很有成就感。检车员面对一节节货车的上百个配件必须检查到位,一个班下来每人连走带小跑有十几公里,弯腰跨步钻车2000多次。

那个年代的冬季,夜晚呵气成冰,时有西北风刮得脸生疼。当时因材质不良、技术不过关等原因,货车制动机作用不良、制动梁折裂等故障频发,检车员在处理时常常是衣内一身汗,身外挂着霜。
有个检车员,因为身形较胖,加上冬天上夜班穿得厚实,每遇到更换折裂的制动梁就发愁。制动梁安装在车底下靠近车轮的里面,空间狭小,她那“熊猫”似的身子要么钻不进去,要么钻进去了又腾转不开身子,无法拆卸、移出制动梁。无奈时坐在冰冷的砂石线路上,放声“哇哇”大哭起来。在她附近检车的姐妹们听到哭声,知晓“熊猫”又遇到难事,抓紧干完自己手中的活儿后,赶过来帮助。见“援兵”来了,“熊猫”的哭声戛然而止,破涕为笑,甜甜地叫着“姐姐、姐姐”,忙着给钻进车底下的姐妹们递扳手,挪近待更换的新制动梁。更换近百斤重的制动梁也是个力气活儿,男人们干多了也消受不了,检车员姐妹们靠的是联劳协作,互帮互衬,从没有被男同事们小瞧过。
检车员的工作又苦又累,露天作业,风雨无阻,冰雪难挡,还要上夜班。重要的是,若稍有闪失,漏检了严重故障,运行中的货车就可能出问题,责任非同小可。超强的责任心,认真仔细,技术过硬,这是对检车员的职业要求,也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后来,这些女检车员有的成为技术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快速修比武尖子,有的选拔到干部管理岗位。比如,武志华,曾多次编织着当医生的梦,那是为了在乡下生活劳作又多病的母亲,她想尽一个长女的孝心。1982年临近高考,她演算了大量习题,班主任说她有希望考上“医学院”。高考出榜了,她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她离大专录取线差3分,但收到了太原铁路机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在这所中专学校学的是机械制造,可毕业后却偏偏分在车辆段。专业不对口,工作不顺手。但她不怕这些,又开始车辆专业的学习,不到半年就入了门,检修货车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女检车员们为运输繁忙的铁路站场增添了一抹耀眼的金色。
梁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