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水县金城路与今世缘大道的交叉口有一家修车铺,铺名叫“唐师傅精修”。狭窄的铺子里一个矩形修理柜隔开一条小通道,墙上挂满各种零配件、修车工具,小小的铺子显得拥挤、充实。铺子门口一张小板凳、一顶遮阳伞、零散放置的工具和部件,这些就是修车师傅唐开华全部的“小家当”。
1957年出生的唐开华是土生土长的涟城镇人,23岁参加工作,是原涟水轧花厂的车间主任。1998年轧花厂倒闭,唐开华从厂里出来开始从事自行车修理工作。在这20年里,他自己也记不清修过多少辆自行车。刚修车时,唐开华每天推着个小车在城东周边摆摊,他的修理技术还不太成熟,每天只有几个零星的路过顾客维修自行车。但他毫不气馁,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早8点出摊,晚6点收摊,同时认真专心学习修理技术。他说:“起初只是拿修理自行车谋生,但后来发现自己慢慢爱上这一行了,修好一些别人修不了的车子时,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成了人们必备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修理行业也随之热了起来,唐开华的顾客渐渐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讲起往事他自豪地说:“那时候,下岗后担心自己娶不上媳妇,幸亏有了修车谋生,几年后不仅娶了媳妇,生活也越过越好。”

唐开华有一句口头禅叫“要随时代一起进步”。如他所说,他的修理技术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近几年,随着电动车的兴起,骑电动车的人多了,找唐开华修电动车的人也渐渐多了,这对唐开华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刚开始唐开华会试着解决一些小毛病,遇到电动车出现大问题,他就有些束手无策了。如今唐开华却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电动车专业修理师傅”,这一切归于他爱专研、不服输的精神。“我的这些手艺活都是自己琢磨的,其实手艺就是讲个认真仔细,只要用心做,用良心做,顾客就会多,你的技术也会提高。”唐开华指着架子上厚厚的专业书说,他没事就会翻出来琢磨。但光有理论知识还不行,唐开华还把自家的电动车拆掉、重装,反复研究,在实践中练出一身本事。
谈话间,一位学生推着车子走了过来说:“唐师傅,麻烦您帮我把电动车瞧瞧,车胎好像被扎了,骑得好好的突然没气了。”“好嘞。”唐开华站起身来,搓搓手,麻利地从修理柜中取出扳手、螺丝刀,敲敲打打间检查了一遍车况,充气、拧螺丝、换配件、打机油,一气呵成。学生告诉,这辆车他骑了将近5年,如今在城区里找个修车摊不容易,听同学介绍说唐师傅手艺好,而且价钱公道,人也好。所以车子有问题就会来唐师傅这里修理。
谈到修车时遇到的“趣事”,唐开华笑笑说:“有时也会遇见难缠的顾客,硬是不肯按正常价格给钱,只能自己吃点亏算了。”虽然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但唐开华从来不计较。无论遇到怎样的顾客,唐开华都坚持把车子修好,不会因为顾客少给钱甚至不给钱,就在修车上使心眼。风雨20年,唐开华修过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也尝过各种酸甜苦辣。
唐开华告诉,家人多次劝自己回家享享清福,但是修了这么多年车了,对这份职业也有了感情,要是整天休息在家,反而闷得慌,觉得浑身不自在。“以前修车完全是为了赚钱谋生,现在反而成为了我的一种日常习惯,既充实了生活,又方便了大家。你看修理柜上我写了电话号码,平时收摊了我也放在这,方便有需要的人联系,随时提供服务,要是谁的车在路上坏了找不到人修,那该多着急啊。”
“唐师傅在这一片口碑很好,周边居民自行车出毛病了,车行老板处理不了,就会推荐到他这里来修。”经常在唐开华铺子门口下象棋的老周笑呵呵的说道。
像唐开华这样的老匠人还有很多,他们在社会各个角落里,默默又坚定地工作着,用匠心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书写着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