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桃花为英雄盛开——寻访丹东河口村的抗美援朝印记(河口抗美援朝铁路桥志愿军英雄)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每到春天,鸭绿江水绿如碧,一岸桃花艳百里。
迎着江风生长的万亩桃园,已成为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的标志。

春日丹东河口鸭绿江畔桃花盛开的美景(新华社发)

73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河口等地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让这里成为抗美援朝历史的见证。

万亩桃花为英雄盛开——寻访丹东河口村的抗美援朝印记(河口抗美援朝铁路桥志愿军英雄)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些志愿军战士的遗体被运回祖国,村民们在此安葬他们,河口村成为英雄的第二故乡。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回祖国,河口村民在享受和平的喜悦的同时,开始种植桃树装扮历经战火洗礼的村庄,开办毛岸英学校,缅怀英烈,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如今的河口村,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人们在欣赏这万亩桃园带来的迷人景色时,仍会不禁感慨:是奋不顾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守护了正义,维护了和平,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铁路桥遭轰炸依然挺立

在河口村的东北端,有一座仅存半壁的断桥,横跨于清澈碧蓝的鸭绿江上,它就是河口断桥。

这座断桥原名清城桥,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的一座公路桥。
抗美援朝时期,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后方支前和运输作战物资的主要线路。

1951年3月,美军出动飞机对大桥轮番轰炸,清城桥被炸断,成了今天的断桥。

如今,这里碧波荡漾、桃园飘香,断桥连同周边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遗迹,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我二大爷讲,轰炸持续了很多天。
最开始是小飞机顺着江流方向炸,可能因为没有瞄准,炸弹多是掉到水里。
有一天,来了架大飞机,在空中与桥体平行停留后投下炸弹,朝方一侧的桥就被炸断了。
”河口村党支书郎显坤说。

河口断桥被炸毁后,短时间内无法修复。
各部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护上游不远处的上河口铁路桥之中。

上河口铁路桥始建于1938年,桥长673米,桥高20.8米,共29孔。
“上河口铁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才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
”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解本胜说,铁路桥最初没有与国内铁路连接在一起。
随着鸭绿江上的桥不断被美军破坏,为了保证前线供应,修筑国内铁路线迫在眉睫。

“国内铁路线有74公里,当时东北军区组织几千名铁路员工,加上当地上万名民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国内铁路线建好了。
这座铁路桥成为丹东地区继鸭绿江大桥、断桥之后的第三条‘铁血大动脉’。
”解本胜说,敌军当然不会允许我方如此轻易就搭建起运兵运物资的线路,桥被炸断过两次,炸伤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1950年11月9日起,美军连续六天对上河口铁路桥狂轰滥炸,铁路桥12号桥墩被炸损毁。
经十余天抢修,解决了运输过江的难题;后来又加固了桥墩,用机车牵引车厢过江。
1951年3月30日,美机将桥南段炸断,但很快被修好。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这座桥基本保持畅通。
”解本胜说,面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被破坏问题,敌炸我修、随炸随修、白天炸晚上修;对于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则是汽车不够就人畜同上,人挑肩扛马驮,硬是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完成了现代化工具难以完成的保障任务。

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后方战场修复铁路路基640公里,修复桥梁2294座次,加宽公路8100多公里,新修公路2510公里。

世代发扬抗美援朝精神

“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
”走进河口村与朝鲜隔江而望的毛岸英学校,只听得书声琅琅。
这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建成于2003年,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校园内,粉刷成淡黄色的校舍令人眼前一亮,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平坦开阔,一派新气象。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校,是因为当年毛岸英就是从校址斜对面的一座浮桥上走向朝鲜的。
”毛岸英学校校长谭家华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
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对学校来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谭家华说。
为此,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收集整理了200余幅有关毛岸英的珍贵图片,建成毛岸英纪念馆。

“在校生每年都要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一次。
”谭家华说,每年的志愿军渡江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毛岸英牺牲纪念日等日子,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到毛岸英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纪念馆讲解员由在校师生担任。

虽然当年毛岸英走过的那座浮桥已难寻踪影,但在这所学校师生的讲述下,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河口村,像这样已经“看不见的”浮桥还有多座。
“听家里老人讲,桥上主要走运物资的汽车、火车,很多志愿军战士则从浮桥上通过。
”郎显坤说,“当时江面上有些地方没有冻结实,为了快速通过,部队在结冰处搭上木板,所有战士取下背包,然后一人抱一把枪滚动过江。
一个营1000多号人,滚了一夜才完全过江。

郎显坤说:“战争爆发后,很多伤病员和牺牲的战士被运回河口。
当年,村里很多人流泪参与了迎回伤员和牺牲的战士遗体的任务。
山脚下埋葬了许多牺牲的战士,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

“景美民富”是最好的纪念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和平的暖风轻抚着河口这片英雄的土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口村开始培育种植优质品种艳红桃。
2005年、2008年村里先后成立艳红桃协会、合作社,十几年间,艳红桃单价从几毛钱上升到十几元一斤,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河口村有艳红桃树约20000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
河口村不少居民还在自家桃园中建起农家院,数量从最初的17个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个。
“自从发展边境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后,村里乱丢垃圾、污染河道的情况再也看不见了,村容村貌也得到大幅改善。
”郎显坤说。

7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河口村,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变成歌曲里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景美民富”,也成为当地新的宣传语。

站在河口断桥桥头,郎显坤指着周围的绿水青山说:“河口村凭借万亩桃园和发展旅游成为全县最富的山村,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 赵洪南 高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