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才已然成为产业转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法宝”。如何助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智力难题?2023年以来,昌邑市立足企业需求实际,抓实“智联百校 赋能发展”活动,搭建起校地联系、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人才、技术需求问题,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智”联百校。凝聚部门合力,统筹镇街区、市直部门、上属单位、国有企业等100余个部门单位力量,发挥党员干部自身掌握的人脉资源优势,与一百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态化联系高校院所达46家,其中双一流高校32所,完善分领域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目前在库人才3161人。累计开展多种形式校地对接活动120余场次;积极“请进来”,结合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每月邀请行业专家来昌,小范围、精准化召开校企产业专题座谈会,交流分析技术难题和相关经验做法,推动各项工作提标提速提质提效,分领域召开专题会议17次,选聘7名专家教授在市内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百个;主动“走出去”,分梯队、分产业、分层次、分片区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先后赴北京、上海、陕西、湖北、甘肃等地高校院所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选派2名科级干部赴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累计转化高校科技成果50多项,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新建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工作站8处。
放大效应,精准赋能。深化企才合作链条,实现“一人带一域、一校带N企”,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12名(个),其中:合作院士(团队)8人(个)、国家级重点人才5人、外国专家12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43人,新落地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0家,达成意向合作项目90余个,并开展“十大人才突破项目”评选活动,激励项目落地,57个候选项目总投资额超20亿元;优化人才层次结构,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行动,抓实各级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年内自主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3人获省创业大赛优胜奖,4人获评2023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大赛优胜人选,3人通过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答辩环节。实施青年人才来昌留昌回昌“3C”计划,累计举办“才聚鄑邑”青年人才回乡行等主题活动10余次,新引进青年人才3000余人。实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和“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承办“才聚鸢都·技能兴潍”第四届潍坊市职业技能大赛,指导83家规上企业取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资质,新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1036人;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引进落地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站,为北部海岸线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引入“强力外脑”,促成12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获批省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省级研发平台3处、潍坊市级创新平台9处。做强现有功能平台,帮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保材料与技术研究院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投用国内首套全德国进口汽车空调检测设备,打造乘用车车内空气国家标准,成为全省唯一具备国家CMA认证资质的研究院所。

建优生态,拴心留人。强化联系包靠,深入推进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县镇两级领导干部对管理期内152名潍坊市级以上人才实现全覆盖联系服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创新打造“‘邑’心为企”服务品牌,抽调相关单位28名业务骨干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科技人才服务专员队伍,“点对点”包靠服务75家重点人才企业,分类整理企业需求372条,对外发布企业需求公告3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近百个;优化政策体系,升级招才引智“黄金10条”,推行“引才伯乐”奖励办法,构建涵盖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全方位、全链条、立体化的人才政策激励扶持体系,充分发挥“才聚昌邑”便捷服务平台作用,定期推送人才政策,实现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营造良好氛围,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国人才”、山东联播、潍坊联播等潍坊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人才宣传信息100余条。用好市“人才之家”,为高层次人才和重点用人单位提供研修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打造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的实体化阵地,累计举办主题活动10余次,接待530余人次。
闪电 王亮家 刘九省 通讯员 李志伟 潍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