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世界,镜像人生。独家视角,精彩纷呈。我们是记录者,用镜头锁定瞬间,留住感动;我们是见证者,用影像描述时代,呈现人生。
今天,威海网推出《呈现》视觉专栏,带您了解威海大叔的千余台收音机背后的故事!
今年57岁的刘吉光是一名收音机和无线电爱好者,40多年来,他收藏了形形色色的收音机有1100多台。在刘吉光看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大件中的“收音机”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收藏收音机的一个好的时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兴起了有线广播,由于家庭困难,刘吉光家里买不起广播喇叭,邻居张老师得知情况后,要帮刘吉光家做一个“土喇叭”,刘吉光到收集来废电线、马口铁罐和继电器等零件,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土喇叭做好了。当喇叭里响起“烟台地区广播站”的声音后,刘吉光激动万分,从此他迷上了广播和无线电。
一个小匣子是怎么发出声音来的呢?刘吉光百思不得其解。他弄来无线电原理和技术的书,刻苦钻研,从书上他懂得了电波传送和接收原理,明白了电容器、电感线圈、调谐电路、放大电路和耦合电路等等。
中学时刘吉光的物理成绩非常好,这期间,刘吉光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是做了第一台简易收音机。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收音机也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普及,知道刘吉光会修收音机,不少人家中的收音机坏了都来找刘吉光修理,这也让他接触了更多种类的收音机。
出于对收音机的喜爱,刘吉光自己买的收音机也越来越多,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灯”“春雷”“海燕”等收音机经典国货老品牌,又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舶来品”;既有电子管机型,也有晶体管机型、集成电路机型,一个小小的地下室,仿佛是一个袖珍的收音机博物馆。而这些,只是刘吉光藏品的冰山一角。
刘吉光正在摆弄一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式收音机,这台带电唱功能的收音机是他在古玩市场花了1000块钱购买的,是他最为珍爱的一台收音机。
墙角的架子上摆放的这台一米高的落地式收音机,是所有藏品中最大的一台,这种规格的收音机在当时都是摆放在单位大会议室的,用来做集体收听使用。
“这些收音机基本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对于收藏环境比较有要求。要定期通电试听,利用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驱赶机内的潮湿气,保证电容能正常的充、放电等性能,防止元器件老化,达到最佳保管效果。”刘吉光边介绍道。
跟收音机和无线电相关的东西都是刘吉光收藏的对象,这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公社喇叭收听证,就很具有那个年代的特点,上面写着收听有线广播的八项须知。
除了收藏收音机,刘吉光还注意收集无线电零部件,这一堆小零件对刘吉光来说都是能派上用场的宝贝。
刘吉光用这些零件自制收音机,平均一天时间能组装一台,他将接受频率调整并固定在MF103mhz等几个频道,以方便收听。自制收音机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就像现在的孩子拼乐高一样,乐此不疲。
这是刘吉光用葡萄酒盒子做壳制作成的收音机,多年来,刘吉光做了几十个收音机,除了少数自己留着,其余的都送给了朋友。
除了制作收音机,刘吉光还会制作电视机,这台他制作的5.5英寸黑白电视机能接收十几个频道,画面非常清晰。
刘吉光一边干着家务,一边用自己的制作的收音机收听节目。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刘吉光对收音机的喜爱始终不减,无论是早起时还是入睡前,或是外出遛弯锻炼,收音机始终陪伴左右。
这些年来,除了身边的朋友送给刘吉光一些收音机,他还会自己去古玩、旧货市场淘。遇到年代早、存世量少、品相不错的,就会买回来收藏。“将来,希望把自己的藏品送给博物馆等展览部门,用这些收音机为后代展示一个时代的印记。”刘吉光说。
签审:孙锋
复审:孙美玲
编辑:刘思冰
文字:刘彬
图片:刘彬
声明:本文未经威海网有限公司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首批300万!
威海市惠民消费季电子消费券发放,等你来抢券!
◆鲁威渔医号丨免疫力是个什么力?
◆取消13路……威海部分公交线路调整
◆招聘!
100个岗位!
掌上威海 威海网旗下微信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