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入伍当兵已经过去55个年头,但当兵第一年在老连队的生活印象还是非常深刻。尤其是汽车连的干部给我留下的印记还是常浮在眼前,总想把他们形象呈现给战友们。
▲张作琪连长近照。
铁40团汽车连连长张作琪,湖南省宁乡县人,1958年从贵阳市工厂应征入伍。

他身高约1.68米,体质结实。脸部有小络腮胡,两眼炯炯有神,声音宏亮,喊口令锵锵有力,平时脸部表情严肃,拘于言笑,我们新兵对他既敬佩又畏惧。
他原是铁8师后勤部汽车连修理工,由于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被提升为班长,带领全班对故障车辆随到随修,排除故障不过夜,往往工作到深夜。一年搞了十多项技术革新,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1961年1月荣立三等功。
1964年秋40团在云南禄丰县大旧庄成立,他被分配到汽车连,由于修理和开车技术都过硬,1965年1月被任命为副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连长。
▲中排左边张作琪连长,中郭忠钧指导员,右龚德光司务长。
作为军事干部主抓行政管理,每天大会小会都是强调安全行车,遵守交通规则,小心驾驶,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他为连队操尽了心!
有一次,戴着黑框眼镜的后勤处长李广哲到连队讲话:你们张连长开车又快又猛,他自己开车载全团连、营干部到楚雄师部开会回来,当车开到郊外的一个直角弯时,对方车辆过桥后的速度太快,直冲我们车辆而来,眼看就要撞上我们的车,情况紧急,躲避是来不及了。
他就直接加速把车开到高度不足半米的田里。坐在驾驶室的李处长问:“小张,你怎么把车开到田里?”张连长回答:“我本来是要转弯后会车,对方不减速。我如果不提速冲进田里,就会被他直接撞翻车,那全车人的性命将危矣!
后果将不堪设想!
”
紧急情况采取特殊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当机立断的举措使全车人转危为安,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开车处理事故苗头的经典案例!
我们也是最后才听出李处长讲话是欲扬先抑的艺术。
1975年1月再立三等功1次,1976年转业到贵阳市花溪区粮食局任车队长。
指导员郭忠钧,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初中文化,1956年入伍,原在后勤处运输股任车管助理,1965年到汽车连任指导员。
他身高约1.68米,大方脸,两个招风耳比一般人大得多。他说话轻声细语,文质彬彬,很像古代的书生。
他担任连队党支部书记,主抓政治思想工作,组织政治学习,上课作报告,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比较细致。
他和张连长俩人是一对工作配合默契的老搭档。汽车连党支部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干部苗子和技术骨干:如修理排的王正学(65年入伍的四川阆中人)从副排长提升为副指导员;谭俊生(四川合川人)提升为排长;木工班长李茂炳为司务长。驾驶排有蔡开文、颜冬生为排长。两任文书提拔为车管助理.....
郭指导员1972年转业到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力车厂任车间主任。
▲陈启涛副连长(右)
副连长陈启涛,1959年入伍,湖北省襄樊市十堰人,1.75米身高,比较瘦,爱笑,喜欢理光头。他分工抓连队内务卫生和生活,搞好副业生产以改善连队伙食。
1968年底转业回家乡,一个月后回连队介绍家乡形势,透露消息说国家在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谈感受:过惯了部队生活节奏,回到家乡起初很难适应老百姓散
▲罗忠永副指导员(左)张连长(中)
副指导员罗忠永,1959年入伍,广省肇庆地区云浮县人,身高约1.74米,偏瘦,典型的岭南人面孔。经典动作是:无论是出操、看电影或文艺演出,只要他带队,看手表像正步走,把左手往胸前一提放平,手表自然从衬衣袖口露出,不用捋衣袖就能看时间。
他主要抓连队环境建设,主持竖立毛主席语录牌和政治口号的标语。1973年转业到广东省委肇庆市外贸公司工作。
司务长龚德光,1959年入伍,江苏人,1.7米身高,长着一对很精明的眼睛,常刮的胡子还是看到明显小胡子,下巴颏较尖。他对改善连队伙食有着精打细算的计划和点子,1969年秋调到后勤处当助理。
▲一排长周守银。
一排长周守银,1959年入伍,江苏省宿迁县国营农场职工。40团汽车连的汽车教练班长,培养65年66年四批司机后提干为排长。
当排长主要是管理工作,开车上路的时间少了,身体快速增重,1.8米的高度,体重猛增至100千克。部队的军装无论是正型号或是副型号都无法匹配。冬装当夏服也无法扣上风纪扣。后勤被服部门只能发给布料让其量体裁衣。
连队一次傍晚紧急集合,他的背包像是一小块豆腐版挂在后背上,气喘吁吁地喊:“报...报...”,就是没法喊出个“告”字。张连长看了也着急地说:“不要报告了,直接报人数!
”
他曾自嘲说:“幸亏我是当了和平年代的后勤兵,要是打起仗根本跑不动,确实不适合部队生活了!
”1969初提升副连长。1972年转业到江苏省沭阳汽车站工作。
▲二排长程合轩和女儿。
二排长程合轩,山东省曹县人,1959年入伍,高小文化。他长着正方脸,脸色蜡黄,会吸烟。他1.7米身高,和蔼可亲,经常和战士谈心聊天,比较关心战士的思想状况。他指出其错误缺点并要求改正,又鼓励进步,让人信服,用当今的说法是比较接地气的干部。
他的军事素质是经过大比武训练出来的,很标准。每次集合列队向连长报告,在立正时,他穿的翻毛黄皮鞋,右脚向左脚靠拢会发出重重的“啪”的一声!
张连长也表扬他的口令喊得清晰、标准。1971年转业到山东省曹县粮食局工作。
▲三排长张选林。
三排长张选林,江西省信丰县人,1963年入伍,1.7米身高,体格偏瘦,国字脸,说话鼻音较重,毕业于江西省瑞金大学,是汽车连唯一的大学生,举止比较斯文。
1968年秋,在大旧庄,他看我在学吹口琴,,把一本《怎样吹口琴》的书送给我练习。1970年提升为副连长,任71年山东省鄄城新兵连长。1978年转业到江西省信丰县粮食局任车队长。
他经常有车跑广东普宁,由于过去通讯落后,多年失去联系,单位变动等原因,多方找我无果。他最后是通过东莞战友才找到我的电话,终于联系上了。他是全连干部唯一在我退伍后联系上的官,通过几次电话,还没见过面,却已作古几年了!
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虽有“老当益壮”,“桑榆非晚”的励志之说,但毕竟敌不过自然规律的瓜熟蒂落!
在我们1968年刚刚进入老连队时,这些比我们先入伍八年十年的干部都已是耄耋老人了!
▲三排长张选林退役后。
今生有缘相聚于铁道兵这个大家庭,趁着现在还能迈得动腿的,该遇则遇,该晤则晤!
用“只争朝夕”的姿态,用我们最亲切的兵歌歌词:“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啊朝前走啊!
”
以上就是用我简陋的线条,粗描出第一年兵对汽车连干部的众形象。
2023年2月17日 于广东汕头
编辑:毛 秘《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