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定居在五一公社的老乡家,他在这里已经二十多年了。人都一样有种族、老乡等观念很浓的柔和在思想里。就像生存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对于新来乍到同民族的人给予一切必要的帮助。其实,有时候这样的习惯也是我们相互依赖生存的最好方式。我们一样在这冰天雪地里投奔老乡处,是能暂时有立足之地,先保持自己基本生存的条件。
黄昏时分,我们二人踏着积雪走进了老乡的大门 。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位四十多岁,戴砍土墁帽子(鸭舌帽)的中年男人,个头不高,瘦黑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我和同乡被热情的让进屋,主人满口的家乡话让感到我们之间不存在距离。主妇是位略显臃肿的女人,满脸的笑容让脸上地肉看起来凝聚的不自然了。我们从家乡我们动身的话题谈起,一直延续到我们到达。从主人艰辛的闯新疆之路,到如今安居乐业在此的安逸。亲近的思想被全部用叙述式的言语串联起来。女主人娴熟的为我们做拉条子,屋子里暖意融融,热气腾腾,一股温暖而亲近的暖风围绕身边。千里之外有老乡让我一样享受温暖与美餐,我感激命运的恰当安排。
晚饭过后,我们出门在外面熟悉环境。这一出门才觉察到这门是双层的,里面的往里开,外面的往外开,仔细一看窗户也是两层,我想可能是御防严寒而特加一层。主人家院子约一亩过一点,临街面南坐北盖了五间砖混房子,院内距临街房子二十米又面南坐北盖了五间砖混结构的房子,靠近大门的西头是两间面朝东的灶房,后院子是牛棚,主人养了16头牛。院子中间有一活塞式压井,充分说明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这里主要是伊梨河谷,向西流的伊犁河水使这里平坦的河谷土地富饶。主人在庄子上也算有钱有名望的人家了,种有四十五亩水浇地,他们论收成不是论斤,而是论几十或几百麻袋,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这里土地资源的独特优势所在。

主人是我们回族,一共有五个子女,老大是女儿已出嫁给了本街北头人家,大儿子巴海,十九岁,初中毕业,没有正当职业;二儿子穆萨,比巴海小两岁在这个小街上做小生意,也是初中毕业;老三古呗儿,十三岁 ,读书到小学四年级辍学,在家闲待。最小的儿子才不到一岁而且是天生半身残疾(偏瘫)。可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缘故,他这三个儿子都没有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