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晨中华当工人的日子(二)没有任何技术(车身车间点焊焊接分工)

我被分到车身车间。
整车厂(整车厂总装成完整的汽车
相对整车厂的是配件厂,如:制动器厂,发动机厂等等 )一般分为四个车间,按上下序顺序分别是冲压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
前三个车间都是做汽车的车身,只有总装车间是把汽车的底盘,动机总成,汽车电器,内饰等能区分高低配置的部件组装成能开的汽车。
车身车间也叫做焊接车间,就是把冲压和配件分厂初步焊接的小金属件,主要通过点焊的方式,拼接成完整的车身,也就是汽车的壳子。
什么是点焊呢?就是用图中所示的焊钳,在两个厚度小于等于3mm搭接的金属平面上,用焊钳的两个电极头垂直对接在两个薄板的两面通过电流,形成电阻对板材加热,使两个板材形成焊接在一起的直径在8mm以内的焊点。
如果说电弧焊像衣服的拉锁,那么点焊就是衣服的纽扣。
如果某些地方需要密封性好一点比如防止漏雨,就会在搭接的地方涂一些密封胶。
需要线性连接的地方会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车身车间里共分为下车身,侧围,主车身,四门4个段。
我就在侧围段。
下车身是接触底盘的部分,由一个个小件拼成一个车身车底,流水线把他输送到主车身段,主车身段第一个工位就是按我们侧围段焊的侧围,侧围就是按车门的汽车两个左右侧面,进去主车身段是一个机器人,主要是焊接车顶棚,并把下车身侧围都焊接成整体,四门段顾名思义就是汽车的四个门加上发动机仓盖和后备箱盖,加上一些检查和修磨工作。
然后就直接跟着流水线进入涂装车间。

点焊的优点是:高效率、低能耗、高产出。

我在华晨中华当工人的日子(二)没有任何技术(车身车间点焊焊接分工)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焊的过程会飞溅赤红的铁珠,工人们都叫火花。
打在身上会很疼,甚至钻进皮肤里,由于生产节奏,你不可能停下来一个个去把那些铁珠从皮肤上抠下去,所以任凭它对你肉体的鞭打,久了就包在肉里形成黑点。
少数时会烫伤皮肤,烧着工作服,工作服即使不被这铁珠崩坏,铁珠也会留在工作服上。
一天200台产量,每台一个工人平均要焊30个焊点,工作服肯定会变硬特别易坏。
所以当你进入这个车间看到这群青年,身上不是补丁就是露肉的窟窿,像乞丐。
大家都会说这样很性感。
车身车间很埋汰的,焊接产生的粉尘落在地上都能打出溜,每个人都带上口罩,工作服里面光着膀子,热了就把拉锁敞开得多点,露出被蹦出很多点的胸。
这焊钳每个都重几十斤,虽然有平衡器吊着,但还是要掰来掰去。
不能吃苦的小孩一看到就不干了。

劳动强度很大,每天睡觉起来手和胳膊都很疼。
吃饭的时候筷子都握不住。
上班就像是上刑场,不想干了的想法一直纠缠着我。
但我还在忍耐与坚持。
我经常陷入沉思,想起我过去命是多么的苦,从小就考虑很多,想改变命运,因为悲伤过度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我没有心思学习和交往,要不然我可能不会来到这里。

我想到我是外地人。
一直在租房子住,省城房价很贵,还没跟家里人商量买房子的事。
因为对家乡的一切已经伤心,所以想断绝过去的一切联系,可是这样一来,我变得孤独一人,兴许当时我太幼稚,可是路已经不能回头。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陌生的房子。
我想我来这里到底干嘛?值不值?我当然是打算留在这里的,青春马上就会过去了,我尽早回到家乡,如果以后回去交往一些人都白搭了,等同于在这里浪费时间,又丧失了交往人的最佳时期。
如果留在这里,买房子的困难又是很难解决的事。

我很盲目,看周围的同学们也都在这干着,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

家长们听到我们对工作的抱怨,会问时间长了是否就会涨工资,等学会了技术可以到别的公司干。
我们都向他们解释,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焊接,没有任何技术,是熟练工。
我们互相也说,这活傻子都能干。

《国富论》这样说:“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我把它引来作为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
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
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
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可是这样一来,使得劳动者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更加没有可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大家都可有可无,想想大街上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是不是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有关系?

只有一种是有些技术的,那就是维修,他们的职责就是维修点焊机夹具和机器人,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他们平时就是坐着,只有坏了的时候才会有活,而且多半很横,不愿给你修。
除了几个能解决一些问题,其余大部分只会解决一些小问题,换个零件什么的,我们很是羡慕。
而这大部分就是跟我们是同年龄段的人。
我们的段里就有一位,突然发现他没在他的工位上,而是背着个工具腰带溜达,这才知道他去了维修。
他去维修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是他事先听到了维修缺人手的信儿,便去花钱给维修段长,然后再给本段段长一些钱,让他放人。
版本二跟版本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在工厂里有人,便托着关系,之后发生了版本一里的故事。
绝大多数的维修甚至是其他俏活都是认识人进去的。

生产之外的才有俏活,因为生产之外的分工并不能像生产本身那样细化。

普通操作工很难看到希望,没有给他们学习、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

我们就成了会吃饭的机器,每天用通勤车拉到大线上,再用通勤车拉回去睡一觉,第二天再拉回来。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只是觉得这种日子很苦,还没有意识到一旦年龄大了超过35岁,甚至拖家带口的时候,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不像那时那么单一,任何工作都可以挣到这些工资,面对这点捉襟见肘的工资,还倒班透支着身体,一到家累的什么也干不了,别谈业余学习,就是维持基本的生活内容都很难,更别提陪家人孩子,给他们辅导功课。
在与别人的对比之下不被尊重,这种日子怎么给老婆幸福感,婚姻也会面临挑战,年龄大了没有任何技能和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就成了废物,那种压力有多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