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石
苏轼有一项超人的本领,能化腐朽为神奇,善于在平常中开掘出神奇的世界。平平常常的猪肉,他歌之赞之,开发出令饕餮之徒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几十亩的荒芜营地他开垦出东坡,他在此耕作赋诗作画,从此名重千古,成为文人向往的圣地;普普通通的超然台,他在台上醉歌一曲,从此《水调歌头》传遍大江南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成为千古名句。
即使是一块无甚出奇的石头,他也能反复欣赏,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经过心灵的浸润,这块石头就再也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了。有人说,苏东坡善于意淫,会夸张,善相像,与其说他会创作,不如说也有一颗敏感而又好奇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折服于他的创作才华时,惊叹他创作上是个天才,这不言而喻,我们承认他是个天才,但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在平常中发现美的本领,学习他“意淫”的习惯,像他一样观察、相像、构思。尽管我们成不了伟大的诗人,但依然会具备诗人一样的心灵,变得敏感好奇,充满相像,每一个人不一定会成为文学大师,只有留意于细微的变化,都可以进而去发现美,创造美。你可以的!
有一年,我到定州寻访苏轼踪迹,在雪浪石面前仔细观察,流连忘返,忽有所得,不禁手舞足蹈,欣欣然有喜色。上面的感悟就是在雪浪石面前产生的,不揣浅薄,虽遗笑于大方之家,亦不愿“独吞”自己的所思所悟,供诸同好,庶几有同道受到一点启发,则不甚荣幸之至。
苏轼治理定州期间,发现了雪浪石,亲自歌咏,亲自营造,使之成为有宋以来中国赏石文化之盛事。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治定州,时年五十八岁。他于当年十月到定州任,月末在州衙后圃得黑石白脉奇石,命名为“雪浪石”,置于书房前,号“雪浪斋”。苏轼还亲自到曲阳,定做汉白玉雪浪石盆,将雪浪石置于盆中,激水其上,观赏雪浪翻滚之纹理变化和雄姿。苏轼命好友、同僚滕希靖赋《雪浪石》诗,自己次韵。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辛酉日,苏轼作《雪浪斋铭》,并将其铭刻于芙蓉盆口沿上。
苏轼《雪浪石》诗曰: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在中国,有“雪浪石”之称的景观石共计五件。其中定州两块,即乾隆帝所题“前雪浪石”和“后雪浪石”。据乾隆帝考证,定州的“前雪浪石”为真品,“后雪浪石”为赝品。在定州之外,还有三块雪浪石,其中,镇江金山寺有两块,被当做金山寺镇寺之宝,一块叫“大雪浪石”,一块叫“小雪浪石”。石上都有题记。在南京瞻园也有一块雪浪石,有东坡居士题刻。据考,这后三件雪浪石或因形状不似,或因石质有别,或因题刻不当,都与“东坡雪浪石”差之千里,只不过是因苏轼名扬天下,雪浪石名气贯中,为后世附会而已。
苏轼《雪浪斋铭》并引曰:
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雪浪石被放置在定州武警医院院内雪浪亭(北宋初年建)中即“众春园”故址,现存格局为清乾隆皇帝钦定修复建造。雪浪石,形体浑圆,无棱角,当经河流冲刷磨蚀,当来自附近的河床,其母岩学名为混合片麻岩,其成分以黑色的基性物质为主,白色的酸性物质成脉状分布,形成自然奇妙纹理,状若流水潺潺,雪浪翻滚,巧夺天工。这种岩石形成于数十亿年的太古代,石质坚硬,构成了太行山的基本骨架,和泰山石同为一品。
苏轼立石作诗不久,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还与好友联系,索要和诗,一时,围绕雪浪石的诗作纷纷扬扬,保存至今的诗文有其胞弟苏辙的《和子瞻雪浪斋》,诗友张耒的《和定州端明雪浪斋》,秦观的《雪浪石》,晁补之的《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道潜的《次韵苏端明定武雪浪斋》和李之仪的《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等诗作。
雪浪石苏轼唐宋之际,中国赏石文化步入集大成时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无石不雅”是士大夫和文人雅士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境的风尚。
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 其一李之仪
风波末路方奔屯,屹然不动谁如尊。
岂知胸中皦十日,顾盼不接无重昏。
东观海市俯弱水,南登赤壁凌江村。
斯文未丧天岂远,出没狐鼠徒千门。
纶巾羽扇晚自得,已闻漠北几亡魂。
由来好趣入造化,地灵特出云涛根。
生平到处苦再历,隐隐似有屐齿痕。
玻璃镜里万象发,金粟堂中千偈论。
会须白玉漱寒水,更借落月倾金盆。
咄嗟菱溪成底物,混沌空夸窍凿存。
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 其二李之仪
平生所愿识荆州,别乘还容接胜流。
异日崩腾惊海面,新诗清绝似槎头。
常嗟盛事千年隔,谁谓馀光一旦收。
便觉诗源得三昧,目中无复有全牛。
和子瞻雪浪斋
苏辙
谪居杜老尝东屯,波涛绕屋知龙尊。
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
野人相望来水住,扁舟时过江西村。
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
不堪水怪妄欺客,欲借楚些时招魂。
人生出处固难料,流萍著水初无根。
旌旗旋逐金鼓发,蓑笠尚带风雨痕。
高斋雪浪卷苍石,北叟未见疑戏论。
激泉飞水行亦冻,穷边腊雪如翻盆。
一杯径醉万事足,江城气味犹应存。
苏辙诗同苏轼诗一样都是古风,字数,句子相同,押同样的韵。
发这些照片,目的是为了从多个角度欣赏雪浪石,即使你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了解几个侧面,对这块石头有个整体的把握。
和定州端明雪浪斋张耒
中山士马如云屯,号令惟觉将军尊。
熊旗犀甲罗左右,金钲鸣鼓喧朝昏。
少年畎亩老为将,谁能复记躬耕村。
东坡先生事业异,道岐不得安修门。
眼前富贵念不起,惟有山林劳梦魂。
榛中奇石安至此,坐蒙湔洗见本根。
奔流骤浪势万里,至画乃扫笔墨痕。
黄牛三峡固细事,赤壁长江何足论。
能令万古蛟蜃怪,么么入此玻璃盆。
扁舟独往则不可,平生致君言具存。
艺术创造的魅力来自于普通中发掘奇绝
雪浪石秦观
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
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
金华掉头不肯住,乞身欲老江南村。
天恩许兼两学士,将兵百万守北门。
居士强名曰天元,寤寐山水劳心魂。
高斋引泉注奇石,迅若飞浪来云根。
朔南修好八十载,兵法虽妙何足论。
夜阑番汉人马静,想见雉堞低金盆。
报罢五更人吏散,坐调一气白元存。
此后,雪浪石伴随着苏轼的贬谪和朝代演替、文化兴衰,时而文人汇聚,诗文沸扬,璀璨发光;时而清冷萧瑟,被人忘却,没入蒿莱。
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晁补之
居庸灭烽惟留屯,时平更觉将军尊。
铃斋看雪拥衲坐,急鼓又报边城昏。
百壶高宴梨栗圃,千里未尽桑麻村。
天怜公老无以乐,一星飞堕从天门。
得无遗履榖城化,恐是吃草金华魂。
不然荆棘霜露底,兀然奇怪来无根。
女娲捣链所遗弃,奔潀尙有河汉痕。
岂其谋国坐不用,聊以永日宁复论。
跳梁不忧牧并塞,绥纳可使鱼游盆。
公归廊庙谁得挽,此石万古当长存。
绍圣元年,苏轼涉党争走上了一贬再贬,直至海南的谪居生活。而中山后政因东坡迁谪,雪浪之名亦废而不问。直至七年后的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奉召北归,定州州守张芸叟才葺治雪浪斋,重安盆石,欲作诗寄苏轼时,却获其与世长辞的噩耗。张芸叟《苏子瞻哀辞》云:“我守中山,乃公旧国。雪浪高斋,于焉食宿。俯察履綦,仰看梁木。思贤阅古,皆经贬逐。玉井芙蓉,一切牵复。词曰:‘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逝世二三十年后,元祐党人纷纷翻案,苏轼也得以昭雪。雪浪石仍以芙蓉盆盛之,立于定州文庙前,还被录入杜绾《云林石普》。
众春园位于今定州市区的东北隅,始建于宋初太宗时期,是历经千年的古典园林,为州守李昭亮创建。北宋仁宗皇祐年间,知州韩琦“复完而兴之”“总而名之曰众春园”。众春园是中国北方最早的“人民公园”,是控扼契丹的边陲重镇,军、政、民期盼“太平盛世”“与民同乐”的载体,也是吸引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歌咏定州、歌咏苏轼、歌咏雪浪石的文化园地。
金代有关雪浪石的记载没得到任何信息,元代文献显示,雪浪石与芙蓉盆置于中山府学讲堂前,与图石之形并唐王维画竹碑二通即阴阳竹一并存放。
明清以来,围绕雪浪石的文化氛围逐渐增强,诗文歌咏热潮频频出现。这时的特点是,定州官民把雪浪石与对苏轼的祭祀、怀念融为一体,韩苏祠、苏祠、雪浪斋、雪浪石移入众春园,供人思念、观瞻。如此,才体现出集名石、名人、名诗、名园为一体的雪浪石文化品质和文化现象。
明正德十四年,定州牧王琼移苏公祠于众春园。万历十六年,唐祥兴守定州,对众春园进行了重建,设以台池,莳以花木,蔚葱掩映,复现了名园胜迹。明代,雪浪石还没有迁入众春园,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定州学正,有“万历间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韩上桂所作《仰苏亭赋·并序》一文可知,雪浪石还在文庙。
清代是雪浪石最为辉煌的时期,康熙四十一年,州守韩逢庥大兴土木,对众春园进行了全面修缮,新建雪浪斋,并移雪浪石、盆置斋前。同年,康熙皇帝西巡,驻跸众春园。自此,众春园成为皇家行宫。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皇帝命将临城发现的雪浪石移入定州众春园,做芙蓉盆,立于东坡雪浪石之后,御题为前雪浪石和后雪浪石。
光绪十四年,定州大儒、富豪,曾历十余年,费金巨万,完成畿辅丛书之刻的王灏,燕集贤达于定州,捐银修建雪浪亭。
乾隆皇帝不仅是一代名帝,还是诗人,有石癖,他对雪浪石的研究、考证、保护、歌咏、题刻为最,开启了歌咏雪浪石又一文化盛事。
乾隆十一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十月驻跸定州众春园。用东坡韵御题雪浪石诗三章,命张若霭图画雪浪石。乾隆十五年,皇帝南巡,九月驻跸定州众春园。叠东坡韵咏雪浪石诗二章,和雪浪石铭一首。回銮驻跸众春园,作和苏盆诗,次原韵,又题雪浪石,五叠前韵,再咏雪浪石一律。乾隆二十六年,皇帝巡五台回銮,驻跸众春园,叠雪浪斋铭,六叠雪浪石诗一首。乾隆三十一年,皇帝诏移置后雪浪石于雪浪斋,御制雪浪石记志其始末。乾隆五十一年,皇帝巡幸五台,回銮驻跸众春园,八叠雪浪石一首,四叠雪浪斋铭一首,题众春园雪浪斋一首。乾隆五十七年,西巡过中山,摩挲二石,作雪浪石真伪考辨文。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自十一至五十七年的四十七年中,亲眼鉴赏雪浪石多次,作雪浪石诗十多首,其中有八叠雪浪石诗,四叠雪浪石铭,二记雪浪石。乾隆的作品,在定州大都留有御题刻石,极其珍贵。乾隆皇帝还三次携宫廷画师临摹雪浪石,其一由宫廷大师张若霭画的雪浪石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另外两幅存故宫博物院,上边多有乾隆皇帝、画师或名臣的题诗题字。
对雪浪石进行研究考证保护唯乾隆皇帝莫属,乾隆三十一年,赵州牧李文耀在临城获一湖石,“掘土剔苔,沃之以水,而石之上宛露雪浪二篆题”。乾隆将东坡雪浪石题铭曰“前雪浪石”,将临城者题铭“后雪浪石”。两者都被盛以芙蓉盆,前后放置。重要的是,现今前、后雪浪石的保存格局,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雪浪石被放置在定州武警医院院内雪浪亭内,不仔细寻找不易发现。
1952年,党和政府对雪浪亭进行修缮,前、后雪浪石得到保护。是年,毛泽东同志考察定州,自火车站驱车直奔众春园,他详察了雪浪石,并给随同和地方官员解读了雪浪石盆唇部的雪浪石铭。1967年,众春园旧址改建为部队医院,至今,雪浪石、雪浪亭安然静卧于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