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 是烟火 也是民生你家附近 修鞋配钥匙 的小摊 还在吗?(小修修补修鞋手艺小摊)

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2月16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呼吁,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居家过日子,“小修小补”少不了,这既是一种物尽其用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厉行节约的可贵品质。
但不知何时起,城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理摊悄悄变少了,“磨剪子、戗菜刀、配钥匙……”的吆喝声渐渐远去了。
于是,为了“小修小补”,人们不得不大费周章,四处寻找。

“小修小补”是百姓需求,从事“小修小补”也是一种就业选择。
它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是城镇烟火也是民生。

“小修小补” 是烟火 也是民生你家附近 修鞋配钥匙 的小摊 还在吗?(小修修补修鞋手艺小摊)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修小补”是一种就业选择

擦鞋、皮鞋换底、磨砂鞋打理上色、皮鞋修复补色、配钥匙……钟师傅的业务不少。
他的店位于岳阳楼区五里牌运通街入口处,店面不大,但是比较显目。

钟师傅是邵阳人,1999年来到岳阳,凭借修鞋的手艺,在五里牌运通街租下了这间小门面。
后来,爱人也来到岳阳。
20多年时间里,他们以店为家,修补鞋子、配钥匙为业。
门面最初月租金只要几百元,如今,已涨至1500元。
对于“小修小补”行业来说,算不上压力很大,但是,也是一笔大的开销。

再小的业务,钟师傅也是认真的。

“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
”说话间,钟师傅拿起一双男式皮鞋开始修补,这是他刚收下的准备修复的一只皮鞋,谈妥的价格是15元。
“这只鞋底侧皮面破了,虽说修补面积不大,但是,费时费力,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老师傅,他不希望自己的劳动被顾客否定。
这样一个小活,起码花费20来分钟。

这样的修补,在钟师傅这里算平常的活。
很多顾客需要的“小修小补”会更多一点,像脱胶补线之类。
店门口,除了修补鞋子、配钥匙的设备,还有就是顾客放在这里待修的鞋子。

这些年,他们已经不记得到底修补了多少只鞋子,配了多少片钥匙。
附近小区业主成了他们的常客,有些业主即使搬家了,也还经常光顾他们的店。

因为开店时间长,回头客多,钟师傅夫妇也习惯了这种修修补补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干了这么多年,已经轻车熟路了,哪怕利润不是很高,也不会转行。
而且现在也还没有到不得已休息的时候,因此,能干便再干几年。

市民亟待“小”生意回归

“买双鞋子容易,修双鞋子就难了。
”谈起自己近日修鞋的经历,家住经开区熙园一号小区的张女士吐槽起来。
前不久,张女士有一双鞋子鞋底松了,舍不得丢弃。
想到只要稍微修下,就可以穿。
于是,她开着车,到附近的街巷找修补鞋子的摊位。
没有想到,找了几条街,还是没有找到。

于是,她来到之前住的民乐苑小区,那里之前有一个存在多年的修鞋摊位。
让她失望的是,那个摊位没有了。
通过向人打听,才知道那个修鞋的摊位在一两年前便“停业”了。

后来,在朋友的指点下,她才在花板桥附近找到了鞋摊。
张女士说,前些年,街头巷尾、甚至小区里都有修鞋的摊点,出门就可以解决小修小补的问题。
没有想到,如今,这却成了个难事。

街头小修小补摊位,便利了市民。

其实,张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案。
近年来为了维持城市的治理秩序和整洁度,不少身边的小店小摊被清退整改,修鞋、配钥匙、裁裤脚等便民服务远离了居民小区,很多时候更是难觅这些服务的踪迹。

“小修小补”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修鞋、配钥匙等是不被人看好的手艺活,租个场地,要付租金,本来收入就不高,不太划算。
不租个场地,街头巷尾摆摊,风里来雨里去受不了。
而且人流量稍微大点的地方,因为城市管理等原因,不方便摆摊。
”谈到这个话题,有过多年修鞋经历的刘师傅谈了自己的看法。

刘师傅小时候脚受伤了,为了谋生,便学会了补鞋修鞋的手艺。
之后,他便在家门口的巷子里摆了个小摊,修补鞋子、修理自行车。
虽然辛苦,但是收入还是可以,养家糊口之外,还有些节余。

早些年,修修补补的业务多,收费也不高,他的小摊顾客多。
只要出摊,从早忙到晚。
这些年,生活水平高了,修修补补的业务没有那些年好了,来小摊修鞋补鞋的顾客渐渐少了。

刘师傅说,以前做修补的同行,都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人,吃得苦,凭辛苦劳动赚钱。
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修修补补的手艺,肯从事这行的年轻人更少。
他以前也曾想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下岗的儿子,至少可以让他养家糊口不愁。
但是,儿子根本看不起这个行当,宁愿闲着在家,也不“继承”他的手艺。
前两年,在子女的强烈反对下,他收起了陪伴几十年的修补工具,依依不舍“退休”了。

作为手艺人,刘师傅担心行业传承问题。
如果没有年轻人学习、从事这种手艺,这种行业的未来可想而知。
再过几年,老一批修补行业的人不干了,没有年轻人继承,没有后来力量,这个行业就会慢慢消失。

修补行业说不上高大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可缺少。
“小修小补”就是一门手艺活,市场容量有限,经营额较低,也很难做大做强。
但是,“小修小补”与大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甚至能够解燃眉之急。
比如经常有市民不小心遗失房门钥匙、车钥匙等,急着要用,就需要找配钥匙的摊位配钥匙。
可见,“小修小补”乃是不可或缺的消费需求。
让“小修小补”回归也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网友评论

爱果果:这才是人间烟火气,不光要有修鞋的、配钥匙的,还得有修自行车的、蹦爆米花的、修雨伞的、握裤角的、磨剪子的……

小青蛙哎呱呱:无论此类小店和行当的多与少,都需要做到规范有序发展,才能长久。
商务部发言人也特别圈出了“规范有序”一词。
题目出了,剩下如何做文章,就看各个城市了。

人间嘟嘟:这样的“小修小补”,也是一种城市生活记忆,具有一种超越实用之上的城市温度,温暖着居民的心灵。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居民来说,这是他们熟悉的生活,这也会让城市生活离他们更近。

凤凰飞飞:对于老年人来说,能有个便利的修补摊点,还是很需要的。
不像年轻人,老年人即便是东西坏了也不会轻易淘汰,而是抱着还能修的心态留存着。
能修能补,就是解决了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

时间煮鱼:对于许多摊主、店家来说,他们的坚守,除了靠手艺来养家糊口,更有着一种留恋,舍不得熟悉的生活、掌握的手艺,以及维系了几十年的老顾客、老朋友。

哎呀哎呀:让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回归,对老年群体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抚慰。
对于有怀旧情结、勤俭持家的中青年来说,则是一种接地气、烟火气的生活导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