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舒积成立下奇功(战机米格新中国奇功歼击机)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毛主席于1949年9月21日

英雄舒积成立下奇功(战机米格新中国奇功歼击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开国大典,9架P-51两次飞过受阅现场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现场,新中国的空中力量首次亮相,伴随着活塞发动机的轰鸣声,17架战机掠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由于战机不够,其中有9架P-51飞了两次,让外界看起来是26架。
即便战机数量如此少,而且大多是东拼西凑而来的,依然让人们无比振奋。
当时在城楼上观看阅兵的人们纷纷仰头,观看这支新生力量的英姿,朱老总激动地说:“直到今天,我才算真正的三军总司令!

人民空军成立之初,曾装备过不少缴获自蒋军空军的P-51“野马”战斗机

当年11月11日,我军空军部队正式成立。
但在成立之初,人民空军的装备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其主要装备都是直接从蒋军空军和旧日本陆航部队缴获而来,飞行型号繁杂,性能不一,且大多是二战时期的装备水平。
既有美式的P-51“野马”,英国的“蚊”式,也有日本的一式战斗机等等。
堪称万国牌的装备,不仅技术落后,维护水平也堪忧。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窘境,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成立了重工业部航空管理局,迅速接管原蒋氏经营的飞机制造厂与修理厂,在保证现有战机出勤率的同时,开始通过引进与尝试自行研制的方式,寻求新一代战机。

进入50年代,新中国先后引进了163架拉-11战斗机,极大提升了人民空军的战斗力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署,人民空军得以从苏联获得成批以拉-11位代表的苏制战斗机,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而到了1953年,苏联更是开始在中国“一五”期间,援助中国多达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了重要的喷气歼击机研制项目。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很快在沈阳建成了首个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后来成为沈飞的一部分)。
航空基础薄弱的新中国在刚刚迈进喷气时代时,只能最先从仿制苏制喷气战机开始。

至于仿制哪一款飞机,当时苏方提供了两种选择。
一种是曾经在1950年担任上海防空任务的米格-9,一种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名声大噪的米格-15。
鉴于后者的优异性能与一线官兵的好评,当时的沈飞毫不犹豫选择了米格-15,并将其最新改型米格-15БИС作为仿制的原型。
苏方于是将该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和生产许可权转让给中方。

米格-15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成功,无疑给米高扬设计局做了一个漂亮的广告

正当沈飞紧锣密鼓地组织专家和工人开展仿制工作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却让沈飞感到有些为难。
1954年,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告知我方,说苏联可以为中方提供更为先进的米格-17Ф。
相比较米格-15,米格-17针对前者的设计缺陷,优化了机体结构,极大弥补了前者空气动力学上的不足(如在机动中容易进入螺旋)。
但沈飞仿制米格-15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设计上的差异让米格-17在大部分零部件上无法与米格-15通用,临时改弦更张就意味着另起炉灶。
经过一番抉择,对最先进的航空技术求之若渴的航空管理局还是最终决定改仿米格-17。

米格-15БИС与米格-17歼击机对比图

虽然苏方提供全套图纸,技术文件和工艺装备以及样机、零部件和原材料,但仿制工作在起步阶段依然困难重重。
对于当时的沈飞而言,米格-17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技术人员维修的任何一款机型。
其所需的零部件种类将近一万五千种,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中国航空工业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苏方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沈飞采用平行交叉作业的试制方案,首先以苏方提供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以熟悉机体结构,并锻炼技术队伍。
再根据苏方提供的组合件和装配型架组装零部件,再次根据苏方的图纸装配组合件,最后采用苏联的原材料自行生产零件最终组装成机。
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边装配边学习的仿制方法很快就取得成效。

涡喷-5型涡喷发动机模型

1956年,首架全部采用国产零件总装完成的米格-17出厂。
在同年,沈飞下面的401发动机厂仿制苏联BK-1型涡喷发动机的工作也逐步完成,最大推力26.5KN,又经过几个月的试车检验,终于通过国家验收并投产。
涡喷-5型发动机的成功研制,让我国的航空事业实现了从活塞发动机向喷气发动机的跨越,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生产涡喷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1956年7月13日,第一架装备了“中国心”的全国产化米格-17下线,在完成了所以静力试验项目后,当年7月19日,这架机身涂有“中0101”标识的米格-17在试飞员吴克明的驾驶下成功首飞。

总装出厂的首架国产化米格-17战机“中0101”号

试飞员吴克明跨入机舱,准备首飞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中0101”号机总共飞了19个起落,共飞行10个小时,通过了多个试飞科目的测试。
到1956年9月,国产化米格-17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获准投产。
当首架量产机型披红挂绿走下生产线时,时任国防委副主任的聂荣臻元帅亲自到沈飞剪彩,该机的名称也被正式命名为“56式”歼击机。
从开始仿制到最终定型投产,不过两年时间,这其中固然有苏联专家的协助,但这样的速度,对于航空工业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来说,依然是个奇迹。

1956年,首架量产型56式歼击机下线

56式歼击机完整继承了米格-17机体结构简单,容易生产的特点,后掠中单翼(翼展9.6米)和高置水平尾翼的气动布局赋予了它良好的中低空垂直性能。
该机采用密闭式单座座舱,座舱内装备有弹射座椅,极大提高了飞行员的安全性。
在机头下方左右两侧,分别装备两门23毫米口径机炮,和一门37毫米机炮,机翼下方有两个挂架,可分别挂载一颗100-250kg炸弹或400L副油箱。
机内还装备有超短波电台,无线电罗盘,敌我识别器等先进设备,相对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主力机型,56式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火力上都极具优势。
最重要的是,装备部队的56式歼击机逐步改变了“万国牌”这种装备混杂的状况,人民空军的装备真正走向了制式化和国产化。
而直到1964年,56式的编号才被正式更名为“歼击-5”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歼-5,而此时距离该机停产已经过去了5年时光。

批量装备的歼-5歼击机很快成为我国空军与海航部队的中坚

在56式歼击机投产服役的年代,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依然受到严重挑战。
东南沿海,美国支持的蒋军空军屡次越过海峡,对我空域进行侦察与袭扰,严重威胁东南一带的生产建设活动。
草创时期的人民空军与海航部队因为装备庞杂,维护不佳,性能落后,在与蒋军空军的较量中屡屡处于下风。
直到国产的56式歼击机来到前线,这种窘状才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在服役的最初岁月,歼-5屡立战功,多次击落击伤来犯的F-86,F-84歼击机和RB-57侦察机。
当时名震全国的战斗英雄如舒积成、王昆等,都是驾驶歼-5立下战功的。
到了60年代,虽然整体技术已经比较落后,但性能优异又可靠的歼-5在面对更为强大的美军战机时依然毫无惧色。
在越南战场上纵横驰骋的F-4B和A-1都曾做过歼-5的刀下之鬼。

【海航战斗英雄舒积成(左)及于1958年在12000米的同温层击落RB-57时的瞬间,这是空战史上首次在同温层取得的战绩】

海航六师18团副大队长王顺义在成功击落美军A-1攻击机(右)后与战友们交流经验

歼-5飞机不仅为空军和海航赢得了不小的荣誉,捍卫了新中国的蓝天,也为我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飞行员和后勤队伍。
在其后的服役岁月里,歼-5不断进行改进,衍生出装备机载搜索雷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5甲,为适应对海对战而加装鱼雷的歼-5鱼雷机,改装成靶机的歼-5无人机以及双座版的歼教-5教练机。
此外,歼-5还成为我国航空工业进行多种试验测试的平台,比如搭载国产645雷达的雷达试验机,用于开展航天员失重测试的失重试验机。
可以说,歼-5飞机不只是一架简单的作战用机,它为我国航空乃至航天工业在成长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具备夜战能力的歼-5甲全天候歼击机

改装成靶机的靶5乙无人机

装备歼教-5飞机的八一飞行表演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老迈的歼-5逐步退出现役,不少现存的歼-5被各地的博物馆和公园收藏,继续发挥余热。
而根据歼-5研制的我国首款量产喷气教练机歼教-5却在歼-5退役后的岁月依然在一线服役,并在参加八一飞行表演队之后成为我国空军形象的代言。
而在歼-5所有型号全部退出现役后,曾经是歼-5对手的美国人却盯上了这款战机,不少美国的航空收藏架对老爷机有分外的热情,尤其对苏制战机垂涎已久,退出现役的歼-5有部分被这些爱好者花重金购得,风风光光的加入美国人的老爷机队。
与曾经的对手F-86,F-84和A-1共舞,也算航空史上的一段传奇。

被美国人购得加入老爷机队,并涂上苏联标识的歼-5飞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