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国|阿拉善鸟类摄影师)
阿拉善盟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苍天般的阿拉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地域广袤,苍穹浩瀚,既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也有唯美的胡杨林,更有无数鸟类栖息在此,或迁徙时休憩在此。
它们或自由飞翔,或在滩涂间觅食休憩,姿态优雅,百鸟争鸣的美景,让这里成为众多摄影者的向往之地。

何立国就是其中一位摄影师,68岁的他拍鸟已经6年,他拍摄过三百多种鸟,上万张照片,已经成为当地极具名望的一位“拍鸟人”。
【2】
何立国拍鸟,更爱鸟,他熟知阿拉善盟每种鸟类的生活习性、繁衍情况、飞翔姿态、迁徙规律等等。
“我喜欢鸟儿,拍它们、研究它们,我都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拍鸟也能锻炼身体和意志力,我不用去健身房了!哈哈哈~”说完,何立国爽朗地笑了起来。
(反嘴鹬)
只要说起鸟,何立国总是滔滔不绝:“太平鸟常常成群落在树冠上休息,就像长在树上似的。”
“岩鹨见人就躲,不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羞怯。所以每次拍摄前,我都要带一些小昆虫给它们,耐心地向岩鹨‘示好’,跟它混熟了,它就像模特一样给你拍。”
“红尾鸲不喜欢高空飞翔,总是站树枝上观望,我就把相机架在树枝中间,然后人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等上几个小时。”
为了拍鸟,他常常需要驱车几百公里,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鸟儿的踪影,一路风餐露宿;为了拍出鸟儿最自然的状态,他更是要在一个地方站上好几个小时,生怕惊吓到了鸟儿;夏天得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得冒着刺骨寒风。
拍鸟是艰苦的,但如果能拍到鸟儿最美的那一刻,那种幸福感无法用语言形容,有了这样的努力付出,何立国拍摄出来的鸟儿,有一种野性的美,震撼人心。
(机警灵敏的灰鹤在浅水处休憩,姿态优雅,为了不吓到它们,何立国只能在远处拍摄)
【3】
何立国爱鸟,更护鸟,只要碰到有伤害鸟类的行为,他总上前阻止。
因为阿拉善绝佳的拍摄环境,众多摄影师扛着“长枪短炮”聚集在此。但有些摄影师并不懂得如何在拍摄中保护鸟类。
有一年秋季,何立国在天鹅湖拍摄翠鸟的时候,几个外地来的摄影师,准备使用无人机拍摄。
何立国好心提醒他们:“无人机会吓到鸟儿,可能会把它们吓跑,也可能把它们打伤,它们有可能明年就不来了,不要再用这些设备了。”
但他们不以为意,依然坚持用无人机。何立国多次劝阻无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鸟群被惊吓逃走,那几个外地摄影师也悻悻而归。
那些摄影师离开了,但有些胆小的鸟儿,却会在受到惊吓后直接死亡。
面对这样的结果,何立国不愿意看到,却又深感无奈,想为保护鸟儿做更多。
何立国和当地很多摄影师想要成立自然生态保护协会,拍摄之余,大家会自发举行保护鸟类的活动,呼吁大家爱鸟护鸟。
今年夏季,他们为协会便举行了“爱鸟护鸟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照片)
【4】
在专业拍鸟之前,何立国也是一位资深摄影爱好者,他用相机记录了家乡和鸟儿的变化。
几十年前,这里民风原始,人们会为了好玩而赶鸟、打鸟,鸟类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减少得严重,百十公里内都看不见几只鸟。直到改革开放后,严禁猎捕、伤害鸟类,爱鸟、护鸟意识逐渐在大家的头脑中扎根,这里的鸟儿才逐渐又热闹了起来。
走在路上,他经常看到漂亮的鸟儿悠闲地“散步”,有时候还能碰见生性胆小的鸟儿,见到人也没有那么怕了。
这样的变化,他打心底里开心。
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左旗附近的水库,他们要修一些东西,生态破坏了,鸟儿就去不了那了......”
“腾格里东湖附近修了公路,生态也有影响,鸟儿就只能去别的地方了......”
“天鹅湖周边的植被退化得厉害,鸟儿以后还能去哪儿...”
当栖息地被破坏后,鸟儿们只得另寻他处。而阿拉善总体干旱,实在难以找到能容纳大群鸟类的地方,鸟儿们只能四散分开,种群数量也因此减少。
好在,大家都开始了行动;何立国和当地很多爱鸟的“拍鸟人”,用镜头去记录,用影像去宣传,为了那些飞翔的精灵们奔走努力,去守护绿水青山,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2020年7月28日,“‘一带一路’生态修复罗云熙基金专项”发起“熙心守护栖息地”公益项目,旨在阿拉善天鹅湖地区通过种植饲料植物、修建围栏、帮助鸟类营巢,为野生鸟类提供食物和休憩场所,守护它们的栖息地。
不任由任何一片绿洲消失,守护野生鸟类的家园,给它们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来源: 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