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江城区和工业园区47条道路有了“不一样”的名字,这些新命名的道路涉及城区23条、工业园区24条。这些名字是如何“出炉”的?经走访,只觉这些地名丰富而精彩的文化内涵迎面拂来。
名字中的“血防”元素。说起余江,离不开“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因此,这些地名中怎能少了“血防”元素。位于老城区,东起红旗大桥,西至韬奋大道的原环城南路,长1.2公里,宽40米,为了纪念余江率先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竖起血防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更名为”红旗大道“。一代伟人毛主席曾写下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盛赞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成就。在此次命名中,很多名字就出自这首诗。

320国道余江城区段,长12公里,宽30-40米,东西走向,取名“青山路“,来自诗句“青山着意化为桥”中的“青山”一词,与本地“青山桥”对应;中洲一路(磨仂洲一路),更名“红雨路”,来自诗句“红雨随心翻浪”中的“红雨”一词;中洲二路,更名“银锄路”,来自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中的“银锄”一词;磨仂洲二路、中洲三路,分别更名 “三河路”“铁臂路”,来自诗句“地动三河铁臂摇”中的“三河铁臂”。
名字中的历史文化底蕴。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位于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东起龙马大道,西至五四大桥,长2.5公里,宽40米,为纪念余江1949年5月4日解放,更名为“五四大道”。城东新区万达明商城西侧路命名为 “崇义路”,名字来自余江以前的县名——古安仁县下设四个乡之一的名称。东起古庄巷,西至世纪阳光大道的“竹庄巷”,因古安仁县曾建有竹庄书院,且地处原竹溪村与古庄村之间,故名。位于老城区的沪昆高速余江出入口到余江城区的连接线,长12公里,宽30-40米,东西走向,是余江对外的主要通道,取名“韬奋大道”,是为了永远传承邹韬奋的爱国主义精神。磨仂洲社区余江第四小学旁边的原中山路,为传承文化底蕴,取名“龙溪路”,名字来自我区至今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龙溪书院。
名字中的人文关怀。此次道路命名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还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这在工业园区的道路命名中比较常见。余江工业园城区片区聚集着雕刻家具、医疗器械和节能照明等一大批余江优势传统企业,这次命名的“同心路”,是一条横穿园区南北的重要支路,寓意这些企业同心协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虎山片区是以电子信息、高端汽配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新命名的“兴业路”,东起正欣路,西至韬奋大道,寓意园区电子、汽配、有色金属三大产业兴盛;龙岗片区的“通达路” 寓意畅通顺意,“丰达路” 寓意丰收腾达;眼镜园区的“安行路”, 寓意出行平安,“乘风路”, 寓意乘风破浪等等。
还有一些名称还特别契合地处的城市景物与周边建筑,余江老城区的“昌溪路”,南起红旗大道,北至九锋路,因地处昌溪河旁而得名,“文雕巷”,地处文化路与雕刻示范街之间而得名,“清风巷”,地处纪委清风苑东侧而得名。新城区的“崇军路”,位于余江区人武部南侧,寓意崇军拥军等等。
在此次道路命名中,为方便市民出行,便于群众记忆,还有81条道路沿用习惯地名称呼,按原路名进行命名。
为使此次道命名科学、规范,体现余江本地文化底蕴,区委区政府将道路命名作为一项民生大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民政部门牵头,对余江城区和工业园区道路进行了全面勘察摸排,采取“网络征名+专家命名”方式广泛征集道路名称,然后组织相关单位、专家进行论证,形成道路命名初步方案,再通过媒体、信函等方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最后由区委同意、区政府批复后实行。(陈建红 危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