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山东瞩燕赵,西倚晋阳,南连乐平之孔寺,北接古陉之苍岩,东西广十五里,南北袤二十里,巍然太行之独秀也。
龙凤山距省会石家庄市85公里。主峰海拔1100多米。集奇、险、幽、雄为一山,霞岭叠翠、古木繁荫、山势雄奇、伟岸蜿蜒、壮如龙凤,故名龙凤山。
龙凤山旧为晋地,现属河北井陉县。这里不仅是雄奇险峻的风景名胜,而且是一座丰厚博大的文化名山,古今名人题咏墨宝颇多,当代名人有王志国,田树苌、郭九麟、郄满祥、李奎章等的题字及刻石,盛赞其〈天下第九岳〉是当之无愧的。龙凤山古迹名胜颇多。

一、龙凤山地质
龙风山位于华北地台二级单位山西合隆的东部,赞皇隆起北西缘和井陉凹陷东缘的过渡地带。属于新华夏系构造的第三巨型隆起来带。距今大约24-18亿年,强烈的断裂活动,形成裂谷与断陷盆地。
龙凤山奇峰,奇中见雄,雄中露险,险中藏幽,幽中现秀,有大峰12座,小峰25座,大小洞穴8个,最高峰金顶,海拔1180米,恰似九岳独尊,擎天一柱,绝地而起。正如“石路足蜿蜒,悬崖递亏蔽。山横望若绝,崖转径仍遂。略无十步直,大抵两壁对。行行近关侧,石岩尤奇怪。”
二、龙凤山自然面貌
村居三龙围护洼地,山村两翼形似风凰展翅。
龙凤山传统村落西低东高,金顶坐落在最东侧,兀起石岛上,是册村的最高峰,而二处最大瀑布则是最低处。从测鱼到最高处居民——“天上人家”是一条13公里的山路,仅容一车通过,日前已局部硬化路面7公里,村落原来的石板房、茅草屋已不见,石井北侧的小路,由于修路以加宽硬化,部分落石已填进石井,破坏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历史原因,所有村民分布在多处顶、坡、洼地中,成散状,无大门和完整院落。现村民户户通电,自制水井,也有到山泉处担水,多数居民在自家门口,交通不便。
三、龙凤山简介
龙凤山村位于井陉县南部山区的测鱼镇,距县城45公里,北距苍岩山10公里,南距锦山10公里,西距张河湾水库6公里,距测鱼镇4公里,青山环抱,苍绿成萌,形似龙凤,西通往测鱼镇为主路,东通往白城村、崔家峪村。南有一条通往白城的山路,东南均为崎岖路,西有一条古板铺就的盘道,现又修了一条山路行车。全村错落在15处居住。共有320口人,现大部分人已为交通、饮水、上学而搬迁。龙风山村在历史上无其他称谓,据乾隆、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一直称为龙凤山。龙凤山在明代以前一直归白城村管辖,后划归测鱼村管辖。自设村年代不详。
龙风山形胜说:龙风山归属晋地平定州,后划归河北井陉(1955年)。其东瞩燕赵,西倚晋阳,南连乐平之孔寺,北接古陉之苍岩,东西广十五里,南北表袤二十里。东高西低,金顶主峰海拔近1200米,两侧最低处720米。山脉从东向西呈三龙卧顶,东北、东南两翼呈凤凰展翅。四周绝壁、山顶平缓,山上驻足,豁然朗怀。主峰近在咫尺似可触摸,远山近景峰峦叠嶂,仙气缭绕云雾渺。玉帝、观音、三官殿幻化眼前、金光四射、云雾缘绕,金顶每年有四、五次佛光出现,一、二次海市楼出现,金顶壁立万例不可测,让人心悸神寒。极目远眺去海茫茫雾气氤氲,苍俊旷达天涯无际,蜿蜒横亘峰峦连绵。
四、龙凤山姓氏和人口
山村由三省五县迁徒而来,惟陈氏居多,高、冯、郭、郝、许次也。人口约320口。
五、龙凤山主要特产
龙凤山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产的蔬菜、瓜果、杂粮等虫害少,无污染,产量高、品质好,味道纯。如蔬菜: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卷心菜、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干果:核桃、黑枣等;水果:梨、桃、杏、柿子等;还有笨鸡、笨鸡蛋等。据河北省农科所检测报告:当地的西红柿的硒含量是平常的13倍。深受附近人们的喜爱,甚至得到了省城一些专家及其他人士的认可与厚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定为河北省“省级高山错季无公言蔬菜基地”。
六、龙凤山景色及遗址
1、龙风山金顶:当地人习惯称“大庙”。相传为隋炀帝女一一南阳公主,老百姓称“三皇始”出家修行时“身患风癣,闻岩上有石井,能已此、遂汤沐其侧,未几疾愈,及舍身事佛,比丘尼者云集。”——乔宇。这与当地百姓代代相传一致。公主出家时龙凤山森林繁茂,水流潺潺,又无人居,无流水时,石并水源充足,清澈透地,两侧石板光滑宣留晒目,不久风癣既愈,为方便洗浴,公主临时在龙甲套建公主庵,至今还留有公主庵遗址,只是几朝几代人不停修复而已。据《平定州志》乾隆.光绪版载: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龙凤山有石井{现勘明为特大冰臼群},冬夏不涸,上有玉皇、观音、三官殿等。据此得知石井为龙风山独有,其名于世不应迟于隋代。金顶庙门为每年三月初一开门,三月十五为正式仪式。据碑记,在明代万历年间进行过一次大修。在明代搬迁苍岩山,开门时间仍按原来不变。
2、玉帝、观音、三官殿座落于金顶,相传始建于唐,现存史料据《平定州志》乾隆.光绪版载:“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龙风山有石井(现勘明为特大冰臼群),冬夏不涸,上有玉皇.观音.三官等”现大殿主体存焉,殿内人物壁画,线条高占流畅,大气磅礴,琉璃瓦,青砖、柱顶石,四壁石雕,大有古风,雕凿精工,玉帝大殿北建有道士墓一座,墓基木完好,遥望四周,巍峨壮观。诚如现代学者书家华夫撰写九岳——龙风山:“峰漫云雾东瀛外,地脉西望昆仑边”“九岳雄状天地色”之誉不虚也。三殿建筑错落有致,呈“框[”型,现存龟驮碑碑帽为双面镂空。正面为二龙戏珠,后为二龙盘山。双狮压顶、线条流畅,造型精美,镂刻精细,大气古朴,二龙盘山与金狮压顶及图同刻一石板为罕见。
(朱衣道人自画像)
3、朱衣道人洞:朱衣道人洞与金顶相接,坐北向南。相传明翰林院博学鸿词阁大学士、著名书画家、神医傅山先生在明亡后与平定籍(今平定上城人)著名学者、诗人白孕彩携明后主先后在七亘、测鱼、白城、龙凤山隐居,以期举反清复明大业,傅山先生与白孕彩常在此洞中饮酒赋诗,谈古说今,抒发对明王朝的留恋和对清人入主中原的激愤。二人先后留下了著名的《七亘老杏》、《测鱼集》、《白城杂诗》和《晋四人集》。
4、厂(han)崖栈道、断碑残留、山门僧舍:厂崖栈道是通往金顶、蜡烛台、神龟峰的必经之路,驻足大山望去,宛若一条彩练,蜿蜒曲伏,紧要处仅限一人通过。由北向南。僧舍建在门左侧厂崖下,石炕、火道、灯台仍在,烟灰如昨。此处有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碑一通,厂下有光绪元年清人题字处。中部是通往金顶的近万级石磴、之字型小路。继续往南,若大厂崖突现眼前,最大处高近百米,进学愈十米可容四五人,厂崖内碑石林立,仅龟驮碑有十余通。每通碑高达二米五六,文革中被白城人砸毁,现断碑残碣俯首皆是。厂崖下沟壑间随处可见,完好者为清道光八年重修玉帝、观音、三官殿诸碑。明代学者李念曾写称“空谷人声久不闻,幽林飞鸟尽成群。偶来道十携双击靸、踏破苍苔一经云。”“长日山中更觉长,北窗高纳午风凉。梦回一哭人间事,童子烧残几柱香。”
5、蚀台:位于金顶南部与神龟峰之间,想距约200米突立一峰。高约15米、周长7米,蜡烛台上部呈不规则方形,上大下小,接地处周长不足一米,撑石身重愈万钧,历尽沧桑,山摇地晃,电劈雷击,巍然不动,安然尤恙,更不可思议处蜡烛台及天然巨石石一柱,可顶端岩隙中长有石柏一株,远远望去,似蜡烛正燃,火苗摇曳,神奇之极。世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百姓盛传:“神龟动,蜡台亮,金顶皇姑佛光照。”
蜡烛台在地质学上称“蘑菇石”系长城系红色砂岩、砂岩崖壁崩塌,残留怪石,周边还有石墩、石塔、石柱等造型景观。据河北地质研究所勘察称此在冀中南、太行山一带实为罕见。
6、神龟峰:位于金顶正南下方,异峰兀起、其状如神龟静卧座北向南,南北长约八十米,东西宽约五十米,与蜡烛台遥遥相望。形成金顶蜡烛台、神龟峰一线三景。神龟峰下异峰三座,当地人称为“天狗拜山”,其貌各一、神态毕真。至今白城、郭家口、董家诸村仍视为佑护神灵。特别是沿庄、张河湾一带只要发现神龟峰起雾,必定下雨。正如是:“吟跻绝岩开苍雾,笑倚危槎拂翠霓。下界俯看千壑迥,半空遥楷成山低。”(明代郭伯瞻)
7、涵园、龙凤山庄:涵园位于石井正东上方200米,地居金盆,建有楼阁,三面环山,环境清幽。东南小龙山上建有龙风亭,亭台楼阁置于青山白云之间,园内外遍布四时花木和梨、桃、杏、枣、柿等多种水果树。翠竹几杆卵石通道处“龙风山庄”石刻直达葫芦状水池,水池边有刻石记之“祖居龙凤恩德山,天赠一石星伴,四季有序凭目月,耕得涵园胜桃园”“龙风山庄”口有著名书法家华夫先生撰写并亲自镌石的行楷对联:“龙盘涵园仰观古今汇吾山,凤居胜地德馨泽集一山”结体端庄,笔力雄沉追唐溯晋,不愧为名家手笔。山庄北侧有一“仰天石”长约4米、宽近2米,与龙风山普通石英石结构反差很大,当地人称为“红钢牙石”,表图光洁平整。华夫先生称:“君生太古醉犹酣,静卧龙风不记年。山雄敢欺泰山小,九岳独尊天地间。”倚大门西望,三晋名胜,太行峰峦错落蜿蜒,豁然郎怀。山庄南侧小龙山上有“龙凤享”一座,龙凤亭木刻三字由著名书法家李林文书写,下方石刻“龙凤亭”由仇墨先生书写,碑记由郝喜良撰文。华夫先生曾赋对联:“龙风亭上观龙凤龙风呈祥,九岳山上观九岳九岳独尊。”郝喜良赋联:“蹬亭望远龙凤尽收四面景,佛光普照九岳宾客八方来。”
8、回音壁:由于龙风山的特殊地质地貌,还形成了八处回音壁,分别是代审闯、大神闯、西龙江沟、黄土洼、公主庵、上套、下套。
9、天上人家:在海拔1000米处,与善土顶相连接,地势平坦,现有陈氏族人居住。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多有长寿老者日日耕于垄上,面色红润,体态朗健,农作物多为无公害粮菜,西红柿、南瓜、萝卜和五谷杂粮为不可多得的膳食上品,推窗下望,便是白城,郭家口.董家村落密布,恍若有人间天上之感。
10、营盘也称善士顶。据中国古长城学会会长罗文先生考证距今2500年历史,营盘便是古长城关隘,驻足北望可见少乳峰,双猴献寿诸峰,当年朝拜金顶的善男信女四方云集,人山人海,这里便是人们体息朝拜的聚集地,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最后一位主持即葬于此。
11、龙凤山石林:是我国北方石林的特有景观,此地石林分南、北、东三处,南在天上人家、善土顶下方,群峰相连,石林高耸,形状不一傲视苍穹;北在黄土洼、峨石沟、鸡冠山处;东在金顶和神龟峰下。
12、飞瀑激玉:位于公主庵、石井下方、下套出口、代审闯、驻山套等共七处。公主庵瀑布约30米高,石井下方互为犄角二处,高约20多米。左右二条飞瀑,非常美丽,代审闯和下套出口处,每到雨季可欣赏到飞瀑清激、高达300米的瀑布,宽约5-6米,独如彩练飘舞、直泻山涧,应为井陉最大的瀑布,游人看后甚为壮观。
13、庙岩岭:在龙风山通往测鱼的路上,有一处隘口叫庙岩岭,此处在明代建有山神庙一座,现庙字基本保持完好,并有重修碑记。古时候也曾做为防御、消息之用。有华夫作诗“雾锁云锋攀绝顶,题诗欲罢书心神。重游龙风因夙愿,画取九岳留世论。”
14、龙凤山其他有名山峰:(1)馍馍尖:形似馒头状。(2)草帽山:像一顶圆型草帽。(3)大垴:海拔1200米,四周是绝壁,只有一处山路可行,上边平缓,土地肥沃,向西北东三方遥望无此,并能听见秀林一画的火车响声和洗车的警报声,俯视东方有苍岩山寺垴、峦台垴、崔家略、杜家庄诸村,星罗棋布,水库(张河湾水库)如水晶明珠一般。(4)羊甲岸:在公主庵北侧。(5)捞饭圪咀在公主庵南侧,犹公主庵左右二条巨龙。
15.、雪花梨:据传龙风山雪花梨在明代时即为贡品,每年由山西选取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梨树大部生长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通风透光,皮厚个大,含糖量极高,吃完时流溢在手中的梨汁可粘连手指,拉成粘条。龙风山方园十五平方公里,清明时节满山遍野盛开梨花,铺天盖地,采摘时更讲究磨光指甲不伤梨皮,以利存放,丰收时年产30-40万斤,还仍然不能满足外地人的需求。
16、悬崖栈道:有羊布袋栈、房遗址栈等共4处,位于龙风山南部通往白城村山路处,高约200米的绝壁上侧,有一条悬崖栈道,长约300—400米,最高处约2米多,低处近1米,最宽处有2—3米,窄处仅容一人,整个栈道可以容纳全村人员。正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时为躲匪患和战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7、公主庵:位于龙风山庄东北700米的龙甲套,高约30米,现北长约80米,庵上清流不断,下有深潭,清如明镜,四季不涸,庵有隋阳公主梳妆台、针线筐、绣鞋印等遗址。据传:隋阳仅离家后,因患风獬病,当闻龙风山石井清泉,便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居住,并汤沐医疾,未几即愈,公主感人生之多疾患困苦,便潜心事佛,公主庵遗址现仍保留。从此后公主佛事日盛,《泰和六年碑》1199年,《大元皇庆元年碑》1310年及明吏部尚书《嘉靖六年碑》1483年均载此事,《井陉县志》85版《碑石文存》同时有载。
18、石并:石并位于龙风山庄下方,有二十余个,大小不等,远近不同,深浅不一,其中最大处南北宽20米,东西长30米,深约7米,最小一处东西长1.5米,南北宽1米,深约0.7米。由西向东直达涵园下方呈不规则中轴线。相传:灵蛇、神龟前去谒皇姑,灵蛇前行蜿蜒而上压出石沟一条,神龟随后,一跳一蹲留下石井。灵蛇、神龟之举被蛮人发现,将灵蛇砍为二截,神龟也被毖命。原来蛮人是个伏灵降神的异人,得知九岳乃人间仙山,朝拜晋谒者声誉日降,故施展异术。又在石井南丹崖天穹上书符二道以期永久镇之。现灵蛇、神龟断体仍在,无缘成仙。蛮人所书之符仍在,呈红色,难辨何字,不知其意。曾有很多学士前往辨认,都无果而归。期待方术之士考证后告知天下。也诚望有此伯学者和高士去考证,以解丢掉丹崖书符之谜。
石井在地质学上称为“冰臼”,据河北地质研究所勘察称这样大规模的冰群在我国也属十分罕见,它在七千万年前至一亿年中地壳变动,冰山融化形成。更加神奇的是在龙风山瀑布的二百米高处有一个悬崖冰,当地人称“灯盏泊泊”。此石井在乾隆、光绪版《平定州志》均有记载,也是当年皇姑洗浴医疾的地方。
当代学者、著名书法家华夫先生曾赞道:“乾隆州志记龙风,玉皇观音并天井。几欲寻访空无奈,二十六年始成行。小龙逶迤前觅路,神龟步后留胜景。女娲补天遗红玉,千古笑谈说神功。”
19、傅山、白孕彩与龙凤山入金顶历史考证。
白孕彩,字居实,山西平定上城人,明(1634年)在太原三立书院学习,与傅山先生结为密友。1913年清军入关,明亡。孕彩即与傅山先生潜居七亘、测鱼、龙风山,后定居白城村。以教书为名,结交地方武民族之士,组织力量策划反清复明,据多本传记载曰:傅山与孕彩中年一直隐居游历山中,与荒村野老时相过从,日游醉乡,或随手一篇,来往于清泉白石之间,为文高,简有则,于诗沉浸三唐、独僻蹊径,诗文较多,著名的有《测鱼村集》、《晋四人集》、《七亘老杏》。
孕彩有二子,武艺高强,其常有武上随身,当时龙凤山、白城一带有王姓、史姓、武姓等居住。龙凤山殿宇原为佛家之地,后被道家霸占,周围居民也常饱受不规道人欺侮,但因人少势孤,无力抵抗,相继逃往他乡。
孕彩祖来后,驱走恶人,再修殿宇,重振道观,安居乐业。他与孔道士、傅青主、傅寿毛、胡季子等人经常聚集山庄,以诗论道,商谈大事。
傅、白二人先后十龙凤山、白城七年之久,金顶、朱衣道人洞便是史书所说的“穿朱衣,住土穴”见《辞源》八八年修定本、134页孕彩公助修龙凤山玉帝殿、观音庙、三官殿为之作记。并作咏龙凤山金顶《狮子山》(像型):“山情喜我到,坐我小松林,登阁高天远,空云半路深,果然出峡水,静客闭关心。狮子谁骑去,寂寥龙象音。”
这充分说明龙凤山原为佛家之地,因道士侵占改为道观,龙凤山集佛道为一山,至少在明中叶以前、600年以上。更何况龙凤山原是佛家之地,它的建成应更早,白孕彩在“寿圣寺”中有“碑铸弘治年,佛造大唐年。”以治年间的碑上心载着佛品制作年间在盛唐之时,由此可知,唐中宗伸龙年(705年)至今已1300多年的历史了。
来源:大可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