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气囊的研讨上,ZF一共发布了四款新气囊,而车外的安全气囊最值得关注。大家都知道,车辆侧面比较脆弱,老司机向新手传达经验时也老生常谈:\"即使发生碰撞,最好是撞车头。\"只因车头更长且离乘员舱远,碰撞时能较好地吸能,所以各国对的碰撞测试中,侧面的碰撞速度都比正面低,但是当意外真正发生的时候,侧面碰撞的相对速度往往比正面高,车内乘员更容易受伤,ZF的车外侧气囊就是为了解决这问题,经测试后,此项技术能有效降低40%的撞击力。
车外的安全气囊安装在车身侧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若传感器侦测到车侧有快速接近的车辆,而且无法停止,气囊会启动。气囊的覆盖范围比较广,几乎处于前后两轮之间,高度为车轮一半以上,也就是说,能够完美阻隔两车的碰撞。由于气囊藏在侧裙中,所以相比现款车型尺寸更大一些,同时也不再是装饰作用,造价将大大提升。
目前车外侧气囊还未有哪款车宣布装配,而且前期成本较高,大概只在顶级豪车中实现,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是安全为上,撞也要撞车头,车侧是全车最脆弱的地方。不过ZF的安全气囊还有其他新技术,例如非撞击的侧气囊。

非撞击侧气囊的设计同样针对侧面的碰撞,气囊将藏在座椅侧面,当发生碰撞的时候,座椅里面的传感将监测到座椅的位移和撞击力,主副驾之间便会弹出一道屏障,对非撞击侧乘客的头部和身体其他部分提供保护,防止碰撞后的回弹。根据ZF表示,欧洲碰撞机构将在2020年加入新测试方法,而这项技术则能帮助测试车达到5星碰撞标准,换言之,侧面碰撞将加入副驾侧的人员伤害评估,届时非撞击侧气囊将是解决方案。
我国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苛,眼见国六立刻上马,紧跟国际领先标准之外,同时也促进了汽油和新能源车的销售,可惜之前CNCAP标准并未完全跟上国际的节凑,反而之前正式上线的C-IASI有机会促进国内汽车安全性的提高,或能令合资车型拥有与海外同样的质量,实现全球车的真正意义。
ZF的前两项都针对碰撞的弱项——侧面,第三项则是针对膝部气囊,这项技术将于2019年量产,并且对原车的改动并不大。全新的气囊舍弃了金属外壳的设计,采用布料包裹,其主要目的并非增强保护性能,而是为了轻量化和小型化,相比现款来说,将减少30%的重量。在我看来最大进步还是小型化,对于电子化越来越浓厚的汽车而言,电子系统的布置占据了仪表台内很大的空间,膝部气囊变小,将为汽车腾出更多空间。
无可否认,这三项安全气囊距离还比较远,但是市面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交通状况日益恶略,安全比油耗、空间、动力等统统都重要,而且不少厂商还是致力于安全科技的提升与革命,至于他们是否真正能落到老百姓的身边,在我看来并非依靠厂商的康概,而是安全法规与政策所勒紧的钢箍,就像汽车环保法规一样,跟上世界大潮流。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