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创客”曹义保:玻璃世界追梦人(沅陵公司玻璃创业技术)

“在外打拼20多年,当过学徒,跑过运输,做过主管,也拿过高薪,最终决定从事玻璃行业。
”曹义保介绍,自己在多行业的打工经历是笔宝贵财富,使自己找到了人生定位。
他于2017年6月回乡创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创立了沅陵县首家玻璃制品公司,今年6月,他又投入100多万,在借母溪洪水坪村开设扶贫车间,把工厂设在贫困户的家门口,成为“百企帮百村”行动中的一员。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人生

曹义保家住沅陵借母溪乡曹家村,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第5。
贫瘠的家境,使他早早尝试了生活的艰辛不易。
16岁那年,他辍学加入外出务工大潮。

一无学历,二没技术,初出家门,曹义保干的是力气活。
他先后辗转于甘肃、浙江、广东等地,干过工地、进过厂房、当过销售、做过主管,居无定所,收入微薄。

2002年,不甘平庸的曹义保辞去主管工作,主动到人才市场应聘,并成功加入永昌玻璃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普通包管,始与玻璃结缘。

这家国营公司在当地排名前五,实力雄厚,技术过硬,曹义保扎根一线,从普通员工做起,他手脚勤快,能吃苦耐劳,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生产工艺及流程,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技术骨干。

公司高层非常关注这位任劳任怨的年轻技术员,感到是颗“好苗子”,不仅帮助他报名参加课外培训,而且送到职场参加职业经理人学习。
学成归来,他先后担任公司生产总监、副总经理,这一干就是9年。

“透明世界有乾坤。
”曹义保与玻璃打交道多年,对制作工艺技术炉火纯青,并熟练掌握了该行业市场状况。
至此,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业,誓在“透明世界”里闯出一片天下。

招商环境优良,解了后顾之忧

“薪资再优、职务再高,也只是一位打工仔。
”公司开出的50万年薪,不可谓不丰厚,然而,曹义保感到打工不能干一辈子,自个创业才管长远。
由此,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7年,沅陵县政府到广州招商,双方“一拍即合”,当场签订意向协议。

不久,曹义保专程返回沅陵,通过调查市场,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他对县委、县政府在鼓励老乡返乡创业的优先政策上很满意,对市场前景也颇为看好。

“厂房漂亮,内部空间大,走水、通电政府有专人管。
”开工设厂千头万绪,曹义保原以为困难重重,没想到一路“绿灯”。

商粮局、工业园管委会等多部门主动上门服务,积极协调各方解决问题,政府对入园企业免租三年,还优先安排公司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子女在城区重点学校就读,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签订入园协议后,曹义保从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和人员招聘、技术培训,到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只用了短短二个月时间。

“盘点建厂一周年收入,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曹义保介绍,公司去年10月份正式运转以来,年产值达2000多万,纳税100多万。
目前,公司有5个生产车间,厂房面积8000平方米,驻园区内员工82人。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

“多亏有公司做后盾,我的家才没坍塌。
”益新公司管理人员杨德开,家住沅陵县二酉乡棋坪村,公司成立之初他慕名加入,成为返乡务工人员。
去年,杨德开的妻子不幸患上尿毒症,公司嘘寒问暖,帮钱帮物,让他深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来自泸溪县的公司开介技术工杨北洋,去年十月来到益新公司工作,小伙子技术精湛、工作认真,现在月工资能拿到4000多元。
今年7月份,公司组织所有员工和部分客户赴借母溪景区旅游,他非常活跃,希望扎根益新公司,并在沅陵安家。

曹义保成功创业的故事,在他的家乡借母溪传为佳话,今年6月,他主动加入沅陵县“百企帮百村”队伍,这位从大山走出的农家子弟怀着一颗感恩心回报家乡。

他先后投入100多万在借母溪洪水坪村设立益新特种玻璃扶贫车间,技术培训80多人,达成就业55人,吸纳贫困户18人。
扶贫车间采取计时上班制,员工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

“企业讲诚信才能持久,商家凭良心才能恒远。
”曹义保介绍,沅陵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玻璃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之前县域所需全部外购,交通成本大导致价格高,交货时间长。
益新公司刚好填补县域企业空白,沅陵人民足不出县就能买到质量上乘,价格优惠的玻璃制品。

“除了汽车玻璃,其他行业都是我们生产的范围之内。
”曹义保决定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沅陵县三维技校及沿海公司达成培训协议,瞄准玻璃生产技术前沿,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技术人才,将沅陵益新玻璃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