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聊,让张骞大吃一惊——原来还有一条从帝国西南方向过来的商路啊。
《史记·大宛列传》中说“臣(张骞)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彼时,汉武帝“远交近攻”,正在积极联络西域的大月氏等国备战匈奴,“凿空西域”的张骞出使归来后,这一消息直接改变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策略,“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乃复事西南夷。”

这是历史上关于“蜀身毒道”的第一次记载。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等四条古道组成,是一条起于现四川成都,经云南,穿缅甸到达南亚印度、中亚阿富汗等地区的通商孔道,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据英国人哈维《缅甸史》、霍尔《东南亚史》等著作,公元前2世纪前,中国的丝绸就从缅甸经印度到达阿富汗,甚至远及欧洲,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其总长大约2000公里,横跨岷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是一条比丝绸之路更早横亘于亚洲大陆的“国际大通道”。
从成都出发,蜀身毒道分南、西两路进入云南。南道分岷江道、五尺道两段,岷江道由成都沿岷江南下至宜宾,是由李冰烧崖劈山修筑出来的。五尺道则是由秦朝将领常頞修筑,从宜宾出发,经豆沙关进入云南的盐津、大关、昭通后,又出云南进入贵州的毕节、威宁,然后经可渡关驿再次进入云南宣威、曲靖。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杨柳镇可渡关,是以巴蜀为中心的蜀身毒道由黔入滇第一关,是秦修五尺道以后古代云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现存于可渡河北岸古驿道旁观音堂内的《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云“可渡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裳,络绎辐揍,孔道也”。道光《宣威州志》记载,“可渡关……明洪武十五年初建有小城,环山踞河,为入滇门户”。
“五尺道”经过宣威可渡关后,过水塘铺、新天铺、倘塘驿、旧铺、通南铺、来宾铺、十里铺,经沾益炎方入曲靖直达昆明。其中,可渡关驿道一段全长约10公里,是我国西南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驿道,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可渡古驿道,不仅有一段段的历史,还有一段段的风景,更有一段段的传说。
诸葛亮曾在这里“羽扇纶巾”,不仅留下了“诸葛大营”遗址,还留下了他写下“飞虹竚鹤”和“可渡”得名于他的传说;明初,傅有德曾在这里“挥斥方遒”,留下了“可渡炮台”遗址;传说中,明世宗时,杨慎发戍永昌,过可渡桥,留题“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字;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曾在这里“改土归流”,留下了“得胜碑”……
因为时隔久远,走在可渡古驿道上,我们很难想象在先秦前滇黔边界的宣威,一条“僰道”需要多少时光才能形成,才能为常頞修筑“五尺道”奠定基础;我们很难臆想在平定南中后撤军回成都的诸葛亮,是否真的遇到河水大涨听到军士汇报有舟楫“可渡”时,说出了“可渡就好!
”;我们也很难猜测触怒明世宗惨遭贬谪的杨慎失魂落魄地走在可渡古驿道上时,是否真的从此寄情山水,留下“山高水长,水流云在”的石刻。
可是,因为有他们……
走在可渡古驿道上,有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山高水长,水流云在”以及“飞虹竚鹤”、“紫竹林”、“云山石路”、“鹫岭”、“椒岩洞”、“仁知之情,动静之理”、“披云岩”、“飞泉喷雪”、“积翠流丹”等石刻;
走在可渡古驿道上,有桃溪泛锦、翠屏积雪、乌龙钻箐、苦竹盘根、葆圆洞天、云山石路、飞虹竚鹤等美景;
走在可渡古驿道上,除“诸葛大营”遗址、“可渡炮台”遗址外,还有可渡马店、可渡戏楼、可渡烽火台、可渡巡检署、可渡汛防外委署、倘可巡检衙署等古迹。
走在可渡古驿道上,偶尔传来的杨柳山歌,方言里依然存有秦汉时的古音,载歌载舞的场面依稀还能够看到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唱和《诗经》的影子,临场安排的“斗歌”环节,山民们唱着四句七言山歌的景象像极了古籍中“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的“斗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200余年前张骞的惊鸿一瞥,将汉武帝的视线重新拉回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而今,蜀身毒道中的可渡古驿道已失去了它连接滇黔、出滇入川、直通中原“孔道”的重要作用。可是驮运着“邛竹杖、蜀布”的马匹在五尺道上留下了无数深深的蹄印,那些马背上卸下又驮满的货物曾经联结中外,带来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无数历史文化遗产。
“蜀身毒道”路过的这座小城——地处滇黔省际节点的宣威市,直到今天依然被誉为“入滇锁钥”。作为云南省曲靖市的副中心城市,宣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发展优势,这里是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前来发展,多年来,宣威市一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十强县,展现了独特经济实力和潜力。这里以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而闻名,是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基地,最迟始于明代的宣威火腿,制作工艺精湛、营养价值丰富,早在民国初期就享誉海内外,“饮和食德”“味美于回”“调和鼎鼐”“媲美薄鲈”“味道之腴”“说土同甘”等誉美之词口耳相传、久久不绝。
“蜀身毒道”中可渡古驿道所发生的一切,过去印证着宣威在远古时代就具有高度的商业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前的它正在记录着宣威的发展变迁,将来的它还将见证宣威取得的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云南网通讯员 江旭 孙俊 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