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 · 劳埃德 ·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这位在1991年,由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的人,虽然他的母校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授予了他荣誉美术博士学位,但很可笑,他没有建筑学学位。
在仅就读一年的土木工程课程之后,结合了家庭情况以及他对在1956年将其称之为“乌合之众的践踏”的教育系统的失望 ,赖特于1887年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退学。之后他搬到芝加哥,作为建筑师J.L. Silsbee的助理,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在他的指导之下工作的时候,赖特得到了个机会,并申请了在Adler & Sullivan的工作机会。这开启了他在这家著名公司中为期六年的学徒经历。在这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为赖特于1893年建立了自己的事业提供了建筑理论基础。

虽然他漫长的职业生涯充斥着丑闻和悲剧,但赖特对美国建筑的贡献和受主流群体的欢迎仍是空前未有。不过,他始终对正统教育持怀疑态度,这一点在他1955年的观察报告中得到证明:“当然了,教育总是以是什么为根据。教育给你展现有过什么,然后让你对可能的内容进行推演。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不能够,也不会是个预言。”
在建筑界业内,赖特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视,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和一系列新的技术(比如空调的采用)。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他的设计方法也成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路易斯 · 沙利文Louis Sullivan沙利文(赖特将沙利文尊称为lieber meister,德语,同“Dear Master”表示尊敬),受过短期的、形式多样化的正规教育。这个提出“形式永远追随功能”建筑哲学的人,在1872年,16岁高中毕业,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这是当时美国唯一的建筑学校。但一年后他离开学校,开始了两次短暂的学徒经历:第一次在费城,师从建筑师弗兰克弗内斯(Frank Furness),第二次,师从建筑工程师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他是芝加哥建筑学派发展的杰出人物。
1874年的夏天,沙利文就读于巴黎具有影响力的凡尔赛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这次他还是只读了一年,同时期去佛罗伦萨和罗马进行短途旅行。1875年6月沙利文返回芝加哥,在几家公司担任绘图员之后,于1879年与丹克马尔·阿德勒(Dankmar Adler)合作。在与阿德勒合作的14年间,创作出超过100个建筑,都具有现代奢华的装饰设计感。同时他写了大量的建筑理论和哲学,并赞同莱特对正规形式化教育的蔑视。他在1894指出:“教育在实践中往往意味着压制,这看起来很奇怪:那不是引导思想开阔化,而是把它里面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使它变得黑暗和疲惫。”
L.沙利文是有机建筑(Organische Architektur)的一位中心人物,对L.沙利文来说,建筑艺术并不是写照式地模仿大自然,而是在必然的结构的演变中加以模仿。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这个瑞士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之前一直继承着他父亲瓷釉和雕刻事业,在15岁时入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École des Arts Décoratifs),在他的家乡La Chaux-de-Fonds ,位于瑞士侏罗山。三年过后,他的艺术史老师查尔斯·拉波拉特尼(Charles L’Eplattenier)建议他学习建筑专业,并帮助他开始了当地项目的第一次实践。
在老师的建议下,年轻的柯布西耶在1907至1911年间,走遍欧洲,去到了雅典,威尼斯,维也纳,慕尼黑,同时在几个建筑事务所做学徒:1907年在巴黎,师从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1908年在维也纳,师从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1910-1911年在柏林,师从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柯布西耶于1912年返回家乡,与他的老师一起教学,开启了自己的建筑实践生涯,并于1917年底去到巴黎。
密斯 · 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这个坚持“少即是多”建筑哲学的人,出生于德国亚琛,一个普通的石匠家,这意味着他没什么机会去接受正规教育。早期在职业学校,作为泥瓦匠学徒,密斯给很多亚琛的绘制建筑装饰草图的建筑师打工,这是一份有助于提高他的绘画绘图技能的任务。
密斯在1905年去到柏林,19岁给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做学徒,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家具设计师。1907年完成了第一个独立项目—里尔(Alois Riehl)住宅,这使得密斯得到在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事务所工作的机会。贝伦斯是Deutscher Werkbund的主要成员,提倡“艺术与技术的联姻”。密斯与贝伦斯四年的合作,给了密斯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工匠建立联系的机会。1912年离开贝伦斯事务所,密斯成就了自己,成功地接手了柏林上层精英们私人住宅的设计特权。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巴克敏斯特 · 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富勒被公认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人称无害的怪物,他与正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让网格球顶风靡世界的人,尽管拥有55个荣誉博士学位和26项专利发明。巴克敏斯特·富勒却是一名没有执照的建筑师,曾被哈佛大学开除过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他从未毕业。
他在1961年的一次演讲中很详细地诉说了他的处境,他说:“我的父亲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虽然我的家境相对贫穷,但是我仍从一间许多富裕孩子就读的预科学校来到了哈佛大学。可我很快就意识到,除非我十分富有,或是有一位关照我的父亲,我不可能加入学术协会社团,因为大多数席位早已被研究生委员预先安排。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哈佛里的社会阶级一样根深蒂固,甚至还分不同等级的公民。我对理想世界里哈佛的分崩离析感到恐慌,于是开始故作放纵,旷课,然后被开除。
在大学之外,我努力工作。很快,有报告寄送给哈佛,说我是一个好小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真的应该回到大学,所以哈佛让我回来了。然而,我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异端,而且我再没有看到我的老朋友了,这真的很伤人。于是再次的,我旷课,花光了我一年的零花钱,然后再一次被开除。
在我第二次被开除之后,我再次努力工作。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来,我相信大学会再次让我回去,而且我相信我会再次被解雇。每次我回到哈佛,我进入了一个满是折磨人的恐惧世界,那不是一个教育机构,这就是问题所在。”
谈论巴克敏斯特.富勒意味着要用许多陌生的词汇,这是因为富勒他自己发明了许多词汇来描述他的思想和设计,他的设计总是走在他所处时代的前面,至今还是。
路易斯 · 巴拉干Luis Barragán这位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同时还于1980年获得普利茨克奖,其作品以简约,感性和神秘主义著称,他就读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的Escuela Libre de Ingenieros学校 (Free School of Engineers),于1923年取得土木工程学位毕业,同时继续向他此生未获得的建筑学位努力。
在访问巴黎1925年的国际艺术装饰博览会时,他认识了法国景观设计师和插画师斐迪南·巴克(Ferdinand Bac)的出版作品。六年后,巴拉干在另一次去欧洲的旅途中遇到了巴克和柯布西耶,两位建筑师最终都对他的作品有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卡洛 · 斯卡帕Carlo Scarpa这位意大利之谜,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造方式而著名,曾在威尼斯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毕业,并于1926年成为非专业的建筑制图教授。
他拒绝参加所需的专业考试,因此在实践建筑中被限制,必须与另一位建筑师合作。他在威尼斯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Royal Superior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而后于1932年至1947年继续在威尼斯的Venini Glass Works担任艺术总监。
直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卡帕才被认可为建筑师,他最引人注目的是1964年于意大利维罗纳进行的老城博物馆(Museo di Castelvecchio)改造工程。
作为意大利现代理性主义建筑师,通过他特有的设计理论和手法使其建筑创作极具个性化和强烈的历史性特征,使人深刻地领略出之中的威尼斯情结。
安藤忠雄Tadao Ando在跟随他的数学老师和当地木匠学习而激发了对建筑的兴趣之前,这位日本籍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最开始是一名来自日本大阪的专业拳击手。
“这两种元素-数学和木工-在建筑中对话。那是我的出发点”。他在一次2015年的访谈中告诉Surface Magazine。安藤支付不起大学的教育费用,因而着手开始了漫长的自学旅程:读书,上夜校,参观日本和海外的建筑并学习它们。
“我必须自己进行思考和实践。我来自大阪,一个离京都和奈良半小时路程的城市。每周日我会特意出去观察和学习这个地区的老建筑。”他解释道。在做了很多次不正式的学徒之后,安藤在1969年,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终于开了他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彼得 · 卒姆托Peter Zumthor这位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是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的细木工的儿子。跟随着父亲的步伐,他在青少年时期有四年的时间作为当地细木工匠人的学徒。他在the Basel Arts and Crafts School继续接受他的设计教育(1963-1967)。在这里,来自包豪斯的老师教会他,如他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所解释的那样,“所有设计的基本原理,绘画和观察混合颜色,留白,负空间包括形式,线条和表面的技术。”在这之后他在纽约的普瑞特艺术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学习了工业设计。
之后在1967年他回到了瑞士,接受了在Graubünden的古迹保护部门(Departmen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的工作。又过了十二年之后他才建立起他自己的事务所,但是卒姆托对于他从未得到过建筑学位这一事实而觉得自豪。“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这一点,”他在2011年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抱怨道,“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来自于一种建筑师仍旧知道如何制造东西并将东西做得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促使大学去训练木工,细木匠和皮革工人。而现在的建筑师都想成为哲学家和艺术家。我为我所得到的教育而感到幸运,因为尤其是在美国,你已与真正的建造失去联系。”
彼得·卒姆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很周详考量,去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他曾经说过“在找寻答案时,与其讨论风格,还不如去探讨方法或者特定的觉醒”,所以他的建筑存在一种内省的特质,重视材料、构造与细部的理解,真实的面对材料特性、感官性等建筑本质。而其构造形式则来自他所坚持的“custom-made architecture(客制建筑)”理念,强调建筑要与基地环境相融合,回应自然环境与满足建筑机能。
更多艺术留学资讯,请关注雅筑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