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训,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迅速成长的新路子
近年来,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大批专、本科毕业生进入到铁路基层站段,已逐渐成为推动铁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铁路发展的中流砥柱。
如何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能力培养,使之迅速成长,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是目前铁路基层站段大学生职工培养的主要课题,也是秦皇岛工务段领导班子几年来一直深思、探讨、挂心的一件事儿。

针对当前新入路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对成才之路认知不足”“重理论轻实作”“随遇而安,缺乏事业心”等问题,结合段情,这个段领导班子和各级组织,几经调研反复论证,2020年10月,这个段在汉沽线路车间芦台线路养修工区成立了新入路大学毕业生实训基地,实施为期一年的全日制整班组建制强化培养。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往前闯。在没有更多经验可借鉴前提下,新入路大学毕业生实训基地成立之初,这个段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安排,亲自规划设计大学生班组成长计划,形成了“段部垂直管理、车间直接管理、班组自主管理”的三重培养模式;固化了“半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确立了由“汉沽线路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整体培育工作”“工区指导工长专职管理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培育模式。
2020年10月,由这个段统一选拔的8名全日制本科大学毕业生和8名全日制专科大学毕业生生,从不同岗位汇聚新组建的芦台线路养修工区。同时,经层层选拔的指导工长也满怀激情上岗。自此,这个特殊的工区,在全段上下期盼、希冀下,向着“四懂、一好、两提升”的实训既定目标出发。
为了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这个段先后制定了《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强化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大学毕业生实训管理制度》《大学毕业生实训积分制管理考核标准》等制度,从行为礼仪、作息时间、考勤管理、学习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标兵评选等方面,全面规范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构建“定人、定标、定置、定量”的管理网格。同时,综合学历、技术、体能、素养、性格各方面因素,逐人制定了《个人培养计划》。经过基础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和班组管理能力实践两个阶段后,参加强化培养的学员每人轮流担任政治宣传员、安全监督员、机械材料管理员、技术培训员、考勤管理员和轮值班组长。
实训期间,对学员实行积分制管理,涵盖安全、作业、学习、考评、内务、考勤六个方面,每日由轮值班长组织,利用班后对规进行自评与考核扣分,得分每日累计、每周公示、每月讲评。每月由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审核签字,并与评先、表彰、晋级、鉴定挂钩。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不定期召开班组推进会,段党政正职亲自到会指导,掌握思想动态,把好实训方向。
据统计,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芦台线路养修工区管辖范围内轨检车检测TQI指数津山上行为8.7、津山下行为8.6;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轨检车检测TQI指数津山上行为6.7、津山下行为6.3,相比较津山上行TQI指数下降2.0、津山下行TQI指数下降2.3。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经过近一年时间强化培养的16名学员,均获得良好以上成绩,个人素质相比参加实训之前显著提升。先后获得集体荣誉2次、个人荣誉15人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为车间乃至全段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在春秋两季集中修、路外环境专项整治、春运、暑运等专项任务中高质量完成生产计划。特别是在2021年汛期突发险情添乘任务中,他们发扬“吃苦耐劳、责任至上”的精神,在保证车间安全生产同时,参加添乘检查共计282人次,发现翻浆冒泥病害15处,晃车地点16处,护网外危树隐患3处,排水不良地段2处,并及时上报和告知设备管理车间,保证了汛期运输安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职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既当爹又当妈,陈晓义和他的16个孩子
2020年10月初,对于已经当了5年多秦皇岛工务段唐山线路车间杨家口线路养修工区工长的陈晓义来说,心里很纠结。
一纸调令,把陈晓义从距离唐山家只有9公里的杨家口线路工区调到了50多公里外的新入路大学毕业生实训基地——芦台线路养修工区。
为了确保首批参加强化培养的16名学员达到预期目标,新成立的工区要设立一名指导工长。而这个工区的指导工长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45岁的陈晓义不仅年富力强而且线路养护技术精湛,这样的条件当仁不让地成为领导选择的不二人选。
接到调令后,陈晓义一下子懵了。一边是新买房子刚刚施工一半的装修,一边是从无先例且任重道远的学员实训培养任务,该选择哪边?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未眠的他毅然拉上行李箱踏上了去往芦台线路养修工区的路途。
看着由段统一选拔、从不同岗位汇聚到新组建工区的16名学员,陈晓义感觉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许多。他们不仅高矮胖瘦各异而且本科专科学历不同,不仅有从事线路养护的而且还有从事桥隧养护的;他们中最大的是1991年出生,最小的1995年出生。
20多人组成的新工区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家,如何当好这个家长?陈晓义说没有别的办法,把相比自己20多岁年龄之差的16名学员当成自己的孩子,严爱有加,扶他们成长。
于是,陈晓义和16名学员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故事,每天在工区里温情演绎。
工区成立之初,除了一栋新装修过的宿舍楼外,院内既没有小菜园也没有小花园。陈晓义想,要稳住这帮年轻人的心,首先要有个好的生活环境,把他们的思想往主动建设家园上引领。于是,每天空闲,他都把这帮青年人组织起来,带领他们平整土地。由于这里是盐碱地,阻碍了蔬菜和花草的生长。陈晓义就带领他们利用车间的汽车将外面的好土运进来,经过持续不断地耕耘,工区实现了蔬菜旺季完全自给,春夏秋三季花团锦簇的美好愿望。
在芦台线路养修工区,有这样一张作息表,陈晓义和16名学员每天恪守。6:10早操、6:30整理内务、7:00早餐、7:30分班前早点名、8:00—16:30线路设备养修作业、17:00班后对规、18:00晚饭、19:00观看央视《联播》、19:30—21:00学习交流。这张看似程式化的作息表,像军人一样雷打不动地每天坚持下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原本,工务段并没有要求作为指导工长的陈晓义每个作息程序必须跟随,而实际上陈晓义却是每天带头坚持。
汉沽线路车间主任高治国说:“从2020年10月份到现在10个月时间,陈晓义只休息了一天。今年7月份他的父亲和岳母相隔几天生病住院,他都没有请过一天假。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16名学员。”
与其说陈晓义语重心长地给学员们做思想工作像慈爱妈妈,那么手把手教他们学习线路养修技术、安全规章更像一位“严父”。
2016年参加铁路工作的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刘宏宇说:“去年10月份我刚来到这里时,感觉很迷茫,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每天都哀声叹气的,期盼着强化培养可以早一点的结束。面对这里的新事物、新环境、新同事,根本融入不进这个集体。因为我之前是从事桥隧养护的,没有接触过线路养护方面的知识,对线路工的工作一点也不熟悉,根本也不会,在现场干活的时候几乎就是傻站着,不知道该做什么。是陈工长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学养修技术,让我慢慢的融进了这个集体,慢慢地从一个零基础的”小白“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线路工。按照原计划,为期一年的强化培养到今年10月份就要结束了,可是我却不想离开这里,因为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既当爹又当妈的陈工长。”
锤炼淬励着“后浪”们的激情与信念,锻造出合格线路工
2021年早秋时节,象征着“美好”“幸福”的格桑花开满芦台线路养修工区院落。这些争奇斗艳的花花草草似乎跟这些被称为“后浪”的90后小伙子们没啥关联,然而他们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情感。
学员王炳棫说:“我们这批学员大多来自于城市,根本没有接触到农活,甚至很多人没有做过家务。正是在实训基地我们这些90后才第一次接触了这些。我们在工区院里种的是格桑花、向日葵和月季花,主要是因为这几种花在盐碱地上容易存活。同时这些花草的品格,也正是我们16名学员要学习的。”
近一年来,正是这帮青年们主动动手建设家园的每天劳动中,丰富了味蕾、洁净了环境,心性也得到了修炼、提纯。他们用劳作酿就了醇美,让自己在每天忙碌的时光里无限的激情饱满,艳丽如花。而由16名学员亲手设计的班组LOGO,则正是他们“志存高远”最真挚的表达。
2016年参加铁路工作的25岁专科毕业生王胜宇来工区时心里很纠结,甚至是抵触。原来他早就订好2021年元旦回原籍石家庄辛集市结婚,然而强化培养办法规定学员除法定节假日之外不准请假。一纸调令,王胜宇推迟了婚期。
王胜宇说:“面对家庭的质疑和刚到这里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我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一年以来,我摒弃了自己身上很多不好的习惯和想法,从体能、工作经验、工作技巧、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的变化,不仅我自己感受到了,我的家人、同事和领导也感受到了。我觉得成长就是在不断失去和不断得到中,强大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的能力,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里锻炼。”
有着鱼米之乡的芦台,玫瑰香葡萄也是蜚声海内外。在这片被称为最甜蜜的土地上,粘性土壤、盐碱土地却给铁道线带来了翻浆冒泥等致命的伤害,造成线路各部尺寸难以保持,不仅乘坐舒适度大打折扣,运输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而2021年汛期,高达历年累计一倍还多的降雨量,同样考量着16名学员的心智和耐心。他们在车间干部和指导工长陈晓义的带领下,采取 “蚂蚁啃骨头”的战术,挖冒泥、筛石砟、改轨距……磕磕绊绊,越挫越勇,让这片“烂泥路”终于变成了“平安路”。
学员赵龙说:“初到的茫然,中途的适应,现在的感激。回首近一年的实训过程,我们一起抱怨过,互相安慰过;有争吵过、有辩论过、有任性过、有努力过;这里锻炼了我们,也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我们这个年纪该干的事。初来的青涩,现在的成熟,我们在悄无声息中成长了。在这一年中我当了父亲,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心。在轮值过程中,让我明白了工务在整个铁路体系里的重要性,提升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明白,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这不只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我们的岗位准则。”
立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就像铁,没有高温淬炼难以成好钢。在这个特殊班组、特殊学校、特殊的“人才孵化器”里,不同的锤炼淬励着这帮“后浪”的激情与信念,熬成了最浓的人生滋味。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锃亮的铁轨上,镌刻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段青年职工学习的优秀团队和向往之地。
(通讯员马勇、刘健、王子成 燕都融媒体呼延世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