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温岭第一个小区(小区东辉商品房第一个学区)

最近,温岭市第四中学的曹老师在东辉小区旧宅里整理旧物时,找到了一张20多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她刚入住小区时在自家阳台上拍摄的。
照片已泛黄,她身后的几幢房子看上去还是崭新的,小区绿化也正在建设中。

时光倒流至1995年,曹老师和她的未婚夫在东辉小区一期买了一套商品房,紧接着就装修、结婚、入住,解决了人生大事。

那一年,温岭住房史上发生了好几件大事:6月26日,《温岭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温岭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办法》《温岭市出售公有住房实施办法》等6个重要文件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市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市组建住房基金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我市首个商品房小区东辉小区一期建成。

这是温岭第一个小区(小区东辉商品房第一个学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曾获评国家级优秀住宅小区

从结婚生子,到女儿入读太平小学、市三中,曹老师的青春岁月都是在东辉小区度过的。
直到前年女儿上大学后,他们一家才搬到开元小区。

“当时的东辉小区,应该算是温岭城区配套设施最齐全的住宅小区吧,居住环境、生活环境都不错。
”曹老师表示,“不过,后来随着居民车辆越来越多,小区里到处都是杂乱停放的车辆,上下班车子进出常被堵住。

曹老师说,这让她不胜其烦。
东辉小区的陈旧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而开元小区实行“人车分流”,安静有序的环境让她很满意。
不过也有小遗憾,那就是缺少邻里之间其乐融融的热闹氛围。

搬走后,曹老师并没卖掉老房子,而是用于出租。
她表示,东辉小区的房子面积相对较小,卖不了多少钱,放着还可以留个念想。

据市建设局历史档案记载:东辉小区东临东辉北路,南靠鸣远路,西接东门北路,北依万昌路,由温岭市城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于1998年3月全面建成。
小区占地10.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5%,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多层住宅50幢、高层住宅1幢,住户1538户。
当时由温岭市城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1999年,国家建设部授予该小区“全面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荣誉称号。

现年33岁的李女士在传媒行业工作。
1998年,她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有一天,父母带着她去看市三中附近的房子,为初中学区做准备。

“我们先后看了东辉小区和繁昌小区,父母说任由我选。
东辉小区50幢是刚建成的房子,有一个面积超大的公用平台,我记得就是这个平台吸引了我,于是我们就买在这里了。
”李女士回忆说。

时隔20年,这个公用平台同样吸引着李女士的两个女儿。
住宅小区难得有这么一大片公用空间,可供李女士一家和邻居们休憩玩耍。

曹女士在1995年入住时与小区的合影。

频繁换手,只为“学区”

自从2012年结婚后,李女士一家就在婆家和娘家两头住。
他们家各种户型的房子可谓一应俱全,包括低层套房、高层套房、排屋,以及城西高洋村老家正在建设的小康型住宅。
相比之下,她觉得现在父母家住的东辉小区五楼套房,爬楼梯很不方便:“生第一个女儿时,父亲还身强体壮,我出院回来时,他一个人就能背着我上五楼,大气都没喘一口。
四五年后,当我生完第二个女儿从医院回来,他已经背不动我了,于是他和我公公、丈夫一起,用推车把我从转盘上推到五楼。

爬楼梯不方便,让李女士感受最深的还是在她姨妈家里发生的事。

李女士的姨妈就住在她家前幢,平日里两家来往十分密切。
姨父患有糖尿病,因并发症引发糖尿病足,锯掉了小腿。
三天两头要去医院,上下楼梯极为不便。
无奈之下,姨父后来就干脆住在一楼车库里。

再后来,姨父的儿子给他买了电梯房。
然而,等到装修完成,一家人正准备搬过去住时,姨父却不幸去世了。

除东辉、繁昌、锦园等几个具有时代烙印的住宅小区外,近几年来建造的小区都以高层建筑为主,爬楼梯将会成为过往。

作为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辉小区的学区优势犹存。
20年前,李女士一家为了学区买的房子,20年后仍在发挥着功用。
娘家的学区在太平小学,婆家的学区在方城小学,考虑到接送方便,李女士一家四口把户口迁到了婆家。
不过,她打算等大女儿读初中时,把全家户口迁回东辉小区,这样大女儿可以读三中。

据了解,东辉小区因其“学区房”的概念,在二手房市场炙手可热,成为全市换手率最高的小区。

“这些年来,一到暑假,楼上楼下就一片‘轰隆隆’的声音。
”李女士笑道,“于是我就知道,又有邻居准备搬走了,或者又有新邻居在装修要搬进来了。
也就近10年光景吧,我家对面那套房子已经先后换了4户人家。

东辉小区全貌。
朱海伟摄

小区虽旧,生活便利

贾女士就是为了学区买的东辉小区二手房。
2006年,为了儿子上下学接送方便,她在小区里买了第一套二手房。
贾女士很幸运,当时的户主也是二手房买来不久,花了48万元,刚装修完成准备结婚,却由于工作调动要去杭州,于是紧急脱手,仅以5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她。

她的丈夫王先生曾常年在外工作,照料儿子和公婆的重任几乎都落在贾女士一人身上。
儿子从小就很懂事,自理能力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不用接送。
公公婆婆曾与他们一起住在花园新村,自贾女士一家三口搬到东辉小区后,婆家一有事她就得骑着电瓶车往返两地,十分不便。

因公婆年迈,为了便于照料,2011年,贾女士和丈夫又在自家楼下买了一套二手房,把公公婆婆接过来居住。

在东辉小区买第二套二手房时,贾女士仍然很幸运,因为房子也是刚刚装修好的。
不过时隔5年,买这套房子比原先那套多花了70万元。

与曹老师、李女士这些“原住民”想法不同的是,贾女士认为东辉小区虽然老旧,但其周边生活配套一应俱全,东面是购物中心、三和超市,南面是市中医院,北面是新华书店,西面不远处是北山菜场;小区四面都有公交站点。

就在上个月,丈夫王先生不慎摔伤了腿,贾女士就近送他去市中医院治疗,仅几十米的距离,每次接送用车子推着去就行,她觉得特别方便。

“我觉得,住在东辉小区不仅日常生活便利,而且邻里之间很融洽。
因为小区里经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政府部门开展的宣传晚会之类也常会安排在我们小区,吸引小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参与。
一到晚上,只要天气不错,小区广场里就很热闹,有跳广场舞的,也有在健身路径锻炼的。
”贾女士表示。

2014年4月,市节水办在东辉小区开展节水型马桶改造试点,有意向改造的用户都免费更换了节水型马桶,这款俗称为“一杯水”的马桶,每次冲厕用水量只需1.5升,比普通马桶节约用水5倍以上。
彼时,贾女士也抓住机遇,给家里更换了节水型马桶。
她表示,可能是为了照顾老旧小区,像节水马桶改造之类的不少惠民政策,包括地下管线改造等,都会优先在东辉小区开展。

去年我市启动了人民路坊下街区块改造建设,贾女士一家在长大楼一带的老旧危房也被列入其中。
她表示,等新房子建成后,可能会与婆家一起搬过去住,毕竟住房条件能够改善总是令人期待的。

商品房小区20多年发展史: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从第一个小区建成至今20余年,温岭房地产市场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
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统计,全市共有物业管理区域185个(包括小区、大厦等),物业服务建筑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其中有物业管理的小区达170个。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党委委员陈海夫是一位“老城建”,长期负责房产管理工作。
他认为,温岭商品房小区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商品房,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东辉小区、竹园新村等为代表,这类小区具备了基本的商品房居住功能。
在此之前,我市城镇居民住房以单位公房、福利分房、集资建房和自建住房为主。
不少第一代商品房都有着“新村”的印记,比如东辉小区,其门口至今还保留着“东辉新村”字样。

第二代商品房的出现,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以锦园小区为代表,这类小区开始考虑部分地下停车位,建有网球场、游泳馆等现代公共配套设施,并且在智能化管理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安装了可视门铃系统。
相比第一代商品房来说,居住环境大为提升。

进入2010年,我市出现了以开元小区为代表的第三代商品房。
这一代小区开始实施“人车分流”,通常是在小区的主入口设置地下车库的入口,车辆从主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进入所在组团、单元,然后通过地下车库进入单元电梯,其对地面居民的活动基本不产生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标志性的改变,就是从原先的楼梯房过渡到电梯房,基本为高层建筑群。
智能系统,包括指纹锁、智能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大量应用。
社区养老配套设施等新业态也开始出现。

近年来,第三代商品房小区仍在不断优化升级,一些节能环保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智能化程度也更高了。
比如湖畔一号,其门禁系统应用了人脸识别、智能锁等技术。

而一些旧小区也通过技术改造,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比如东辉小区,前不久进行了车牌识别系统的改造,居民开车进出时不必再刷蓝牙卡。

“20多年来,我市的商品房小区发展,可以说是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飞跃。
”陈海夫表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