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武胜印山公园的那些事儿(公园定远阵亡纪念碑小青瓦)

武胜(定远)县“印山公园”修建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公园位于嘉陵江中下游的广安市武胜(定远)县沿口镇下游二十公里处的城廂古城(今中心镇)北街中段与西街末段的区间内。

“印山公园”名源自于时任武胜(定远)县知事的徐舒撰写的印山公园记中的“江面印山,当署矗立……雉堞烟鬟”。
“历历如画,此景之奇,更思有以点缀之,故此命名“印山公园”。
”《新修武胜县志》

震撼!武胜印山公园的那些事儿(公园定远阵亡纪念碑小青瓦)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插图一:印山公园全景图 摘自武胜文史

据县志记载: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时任武胜(定远)县知事的徐舒,倡议修建公园,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约地数十亩建园。
同时,根据所约土地梯台地形特点,精心设计,依势而建,建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布局大方,楼台亭阁,古朴典雅,高低错落,参差有序,层次分明,回廊曲径,秀丽妩媚,古柏参天,奇花争妍,翠竹环绕,桂花飘香,浮石假山,小桥流水俱全,别具一格,闻名于川东、北地区的小巧玲珑的“苏式小园林”。

公园开有两道门,正门和后门。
正门在北街的中段,与嘉陵江对岸的“天印山”、“立石子”相对,正门左侧是武胜(定远)县征收局和县署衙门,右侧是“印山书院”。
公园后门左侧与西街的“文庙”(孔庙)为邻,右边与古城墙相连。

插图二:公园北大门 (戴家明 摄)

公园北大门门宽约五米,高约7米,砖混结构,四棱拱形大门。
门框上方嵌刻着“印山公园”四个大字。

进入园中,大门两侧是一个约六百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在场内用石灰、炭灰、河沙铺设了一条宽三米、长三十米左右的三合土人行道。
道的两边,栽植了几排杨槐树。
春天槐花盛开,一串串白白的杨槐花挂满树枝,绿白相间,满园里喷香。
蝴蝶在杨花林中翩翩起舞,蜜蜂在树上嗡嗡地叫,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采粉酿蜜。
风吹过来,杨枝微微摇动,刮得杨槐花一颗颗飘落在地。
离公园大门左前方的三十米处,有一座人工垒起的假山,山上建有一小亭,名“螺黛亭”。
顺着蜿蜒的小径登山,入亭。
“螺黛亭”是一座穿木结构的六棱形小凉亭,亭顶盖小青瓦,面积约4㎡,高约4米,凉亭基石用三三一型条石安砌而成,约二十公分大的六根凉柱安放在基石上。
亭内有朱红色的木制坐凳,靠背。
亭檐下有雕花栏额,亭小巧玲珑,造型美观,精巧华丽,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凉亭南面与县署衙门相邻,中有栅栏。

插图三:螺黛亭 (戴家明 摄)

离凉亭十米处,生长着几棵直径约一米,高二十余米的大黄葛树,茂密的枝叶向县衙、公园扩展,荫蔽了公园很大的空间。
烈日当空,微风吹来,宽大的黄葛叶随风摆动,相互碰撞,不时发出有节奏的哗哗音,悦耳动听,使人心醉。
更奇特的事是园中长有一棵同体树(同体树为两棵不同树种合二为一同时生长)。
园中一棵黄葛树身上居然生长着一棵直径约二十公分、高约十米的桑树,桑树从黄葛树身上吸取自己所需营养,生长旺盛。
凉亭北面建有一口长方形的荷花池,面积约500㎡左右。
池的四方用条石修有护栏,以防小孩掉入池中。
池里栽植了莲藕。
春天,荷池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圆圆的叶子突出水面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的低着头,脉脉含情,含苞欲放。
微风吹来,送来缕缕清香。
池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儿在荷花池里游动玩耍寻食。
池上有一小木桥,上桥过池,一只停泊在园中似船非船,似房非房,形似船而实为房的平房出现眼前,这就是“船房”。
船房系木质结构,盖小青瓦,共15间,约800㎡。
据县志记载,船房始建于清雍正九年,由时任武胜(定远)县典吏(掌管本县缉捕,监狱的官吏)张正伦所修建。
同治八年,又由典吏罗廷礼增修房屋三间,故而名曰“船房”。
过船房拾石级而上,进入公园二梯台阶区域。
二梯台斜坡园台阶层叠,小道曲折。
道旁种有翠竹,园中栽植有楠木、柏树、银杏和杨槐,绿树成荫。
道光九年,同治十年,分别由本县人何舒、范元音栽植的数百棵柏苗已逾百年,树干胸抱一围有余,高约二十米,圆锥形的树冠最大的部分直径不下5米,顶部尖如锥子。
株株古柏,遒劲挺拔,酷似一支支巨笔,插在园中的天地之间。
苍劲的躯干见证了印山公园的兴衰,同时也彰显了古柏的历史沉淀和价值。
从右侧拾石阶而上,行二十米左右,石梯路右边,有三棵直径约六十公分、高约二十米的银杏树,像三个巨人,矗立园中,折扇形的银杏叶吊在空中随风晃动,象在给游客、行人扇风送凉。
秋天,白果成熟,秋风吹过,白果刷刷地掉落地上,行人游客争先恐后寻拾白果,多有收获。
银杏树斜对面约二十米处,一座小凉亭站立在柏林深处的土丘之上,名曰“茅亭”。
“茅亭”周围有翠竹、杨槐。
亭简朴、环境幽静,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约会的首选之地。

插图四:茅亭 (蒋涛摄于1982年8月)

过船房循左边石梯而上,行三十米,石梯右侧五米处,有一个似洞非洞、似亭非亭的石室,在石室的拱形门的门方上,刻写有“小洞天”三字(又有人说刻的“雪洞”二字)。
洞门两侧刻一楹联:左联“青云碧血云峰寺”,右联:“明月梅花天印山”,横联“正其衣冠”。
“小洞天”洞高两米左右,面积约6平方,室内呈“十字架”型。
“小洞天”开有正侧两道门。
正门开设在“十”字架东、西经线的东头,与嘉陵江对岸的“天印山”、“立石子”相对,侧门开设在“十”字架南、北纬线的北端,与“望农轩”相邻。
室内设有石桌、石凳。
室内冬暖夏凉,是游客行人歇息聊天的好地方。
洞顶开有一个直径约70公分大的圆形天窗,通过天窗仰望,可看到蓝天、白云和飞鸟,阳光从天窗直射洞内石桌上,洞内光亮、干燥。
坐在石桌旁仰望天空,真有一个“坐井观天的感觉。
”室内有一“衣冠冢”,“衣冠冢”埋葬的是在兴隆云峰寺剿匪战斗中阵亡的驻防武胜的四川陆军第三师营长陈书禹的血衣。
(据武胜文史记载:1928年12月驻防武胜(定远)县的四川陆军第三师营长陈书禹奉命率部赴兴隆乡云峰寺剿匪,不幸阵亡,此次剿匪共阵亡兵士19名,营长陈书禹血衣葬小洞天内,其余18名阵亡兵士葬西门外关山并立碑)。
由“小洞天”北侧门出,行五米左右,便是“望农轩”。

“望农轩”是一座呈“凸”字形的木质小青瓦平房,共计四间,面积约120㎡。
建有大形窗栏、四周做有木制的长廊,靠背椅,外有木栏杆。
入平房大门上方书写有“望农轩”三个大字,在此可看到武胜中学首任校长游鸿如和教员书法家袁正清书写的长联。
室内设有茶园,游人到此可驻足小憩。
室外抬头远望可看到“天印山”,“立石子”等自然景观,看到古城外的园田风光,看到环绕城厢古城三面的嘉陵江。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融汇一体,美丽景色让人陶醉。

插图五:小洞天(雪洞)(蒋涛摄于2020年1月)

从“小洞天”正门东出,转右行两米处,是时任武胜县知县的徐舒撰题的一首七绝诗:

园亭新筑傍山城,碧波云涛眼底清。

自笑放衙无个事,好谈风月夜三更。

前行又见一碑刻,是四川陆军驻县三师秘书长陈宽所撰写的回文诗一首:

天开别境画图雄,古树云蒸晓日红。

圆镜一江环抱月,矗峰千壁峭生风。

田平水暖耕催鸟,岸跨桥横影落虹。

烟点数鸦归断续,翩翩菊醉半墙东。

游客行人多有驻足在此欣赏品评陈宽诗。
本县唐涤凡先生秋日登定远楼,有感而发,步陈宽诗韵和诗一首,以增景色:

天青人望远峰雄,日映秋山满树红。

圆月印江清似镜,快船行水急如风。

田开路走车拖马,涧隔桥横岸卧红。

烟带霞飞鸦噪晚,翩翩影绕菊篱东。

沿“小洞天”小道,经碑刻诗文壁向上前行,便是武胜县署衙门后门,再上行三十米,直达二台地公园园区。
二梯台园区,是印山公园游览区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建有幼稚园、可人楼、图书馆、大仙祠、望农轩、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镜心亭、百花园、桂花林等楼阁景点,是公园景点的整体呈现。

由县署衙门后门登石梯上行直达二梯台园区,左转进入一小道,行十米再左拐进入一个月圆门,是公园后门。
出月圆门进入一条宽约两米、长三十米的“花间巷”,小巷两边栽有零星翠竹,巷的两壁画有公园景点简介。
花间巷直通西街,再右转前行十米是西街城门。
进入二梯台园区,右转行三十米,就是“镜心亭”。
“镜心亭”是印山公园最具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古建筑物。

“镜心亭”位于公园二台地园区的中心位置,木质穿斗结构,亭柱高约五米,面阔5.5米,面积约30㎡,亭子四内柱和圆檐支撑呈四方形,内檐柱上方有栏额和普柏坊,檐柱与栏额做有雕花雀替,做工精细。
四檐柱上方三米处有一斜坊向上支撑。
四柱支撑点上各刻有“镜心”二字。
亭四周都做有木制坐凳和木制背靠栏杆。
进亭正面砌有垂带踏道。
亭顶盖小青瓦,刹呈塔形,高约0.85米。
顶为四角攒尖式。
“镜心亭”于道光11年落成,时任定远(武胜)县知县的车申田为“镜心亭”撰有“镜心亭”记,镌刻在石碑上,以作纪念。
文曰:

镜心亭新建于壬辰之秋,旁迤城堞,俯瞰大江,水势弯环,一碧曲绕而西旋,是亭翘然凌虚,杰立于丽谯之间,若含毕隐曜,韬涵万态,而无以测其潋滟孤媚之趣也者,故名曰镜心亭。
亭之下幽兰被径,倏已荫柯,奇木异卉,侯虫时鸟之属,郁馥掩暖,飞翔鸣吟,穷极岁序之变态,俯仰适情,时登眺焉。
至则随小奚奴,置蒲团于亭上,爇茗香,倚栏危坐,手持古书数卷,翻阅两三页,适兴而止。
当夫风雨收声,林麓散霭,天色晴霁,霞舒云敛,西山暮爽,浸淫肌肤,斯时也与物无忤,与已无拂,倾耳听之,万籁寂寥,淡然惟见江坳水气,与日光相映涵,倏忽之间,化为鲸波万叠,岛屿潆洄,浩渺沧桑,咫尺在目,而邑之西观音阁丛峙其间,直如海市蜃楼,清空秀绝,不知去人间几由旬矣!
且夫人耳目之前有灵境焉。
曲士滞于有,达士又沦于无,若夫超神遗象,退瞩高瞻,举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均可纳诸镜中,而窥见其氤氲感召之原,斯则造物所隐秘,而不受滓于尘垢者也。
于是镜亭主人,渊然意会,怡然气和,吮毫濡墨作镜心亭之歌。
歌曰:有美一人兮,畛域不留。
返观内镜兮,何悔何尤。
欲往从之兮,蹁跹独立不可求。
吾愿即吾亭而寄慕兮,聊以徜徉呼遨游。

岁月沧桑,风雨剥蚀。
车知县修建镜心亭已近一个世纪,“镜心亭”经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霜露,已破烂不堪。
民国15年,驻防武胜的四川陆军第三师师长陈鼎勋来县检阅工作,除大力支持徐舒建园外,还捐款重建镜心亭。
将“镜心亭”原址由“定远楼”处移址在仙人居下重建,扩大了“镜心亭”的面积。
并由嘉陵书法家卢超临用银珠矿物颜料在镜心亭大梁上两端详细地记载了捐款人、督修人和镜心亭修建时间,该亭由“四川陆军第三师陈鼎勋捐修”、“武胜县徐舒督修”,于“民国十六年仲夏月谷旦”落成,文字记载近一个世纪,字迹还是那样清晰可见,鲜艳夺目。

附:镜心亭大梁上重建落成时间记载:镜心亭大梁上的一端有【四川陆军第三师陈鼎勋捐修,武胜县徐舒督修】;另一端上有【民国十六年仲夏月谷旦】。

插图七:镜心亭一角 (蒋涛摄于1982年8月)

镜心亭前方左侧三米处,有一幅用桂树花枝编织的一幅桂树屏风,竖立于“镜心亭”前方左侧,屏风左侧三米处,又用冬青藤编织的一只笑容可掬、惹人喜欢的小青狮,摇头摆尾、欢迎游客的到来。
还用六月雪系绕的一只月鹤立于花丛之中,栩栩如生,供人观赏。
青狮左边两米处,有两株紫薇树(又叫痒树),开花之季,紫薇花盛开。
一串串、一朵朵的紫色、白色的紫薇花吊满枝头,紫色娇美无比、白色洁白无瑕,游客行人驻足观赏,同时还用手轻轻地抚摸紫薇树光滑、细腻的躯干,用手指头轻轻地给它挠痒,紫薇树全身颤抖,花随着树干的颤抖而晃动,跳起舞来,有趣极了。
向右前行十米,右转,下五步石梯,就是“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建在“小洞天”(又叫雪洞)洞顶之上。
碑座宽大1-1.3米,碑高四米,碑身为四方棱柱。
碑顶有帽盖,帽盖比碑身略大,犹如一把大伞,将碑身遮住,以防碑身日晒雨淋、霜露寒骨。
碑的周围有罗汉松簇拥着,为纪念碑增添了几分庄严的气氛。

据武胜文史记载:“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碑上刻的是“陈书禹营长剿匪阵亡纪念碑”,是武胜县人民为纪念驻防武胜四川陆军第三师的陈书禹营长在兴隆乡云峰寺围剿土匪战斗中阵亡而修建的纪念碑,以寄托对陈营长和十八名兵士的追思而建。

民国29年,为纪念在抗日前线阵亡将士,全国各地都在修建抗日阵亡纪念碑,南充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将戡乱纪念碑改为抗日阵亡纪念碑,武胜县无戡乱纪念碑,将“陈书禹营长剿匪纪念碑”改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镜心亭”左前方五十米处,是印山公园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呈“凹”字形的房屋,面积约200㎡,屋檐斗拱飞檐、雕梁画柱,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
馆内堂屋中厅为阅览室,室内置有书桌、报架。
壁有靠背椅。
馆前栽有梧桐和芭蕉。
宽大又长的梧桐、芭蕉叶掩映了馆壁玻窗。
夏日,强烈的阳光照射书馆,被染绿的玻窗隔断了强光的照射,将热浪阻于室外,室内阴凉宜人。
馆内藏有中外典籍名著、报刊杂志,任由游人选读。
亭的右边,有一口常年干枯的池子,面积约150㎡,池中筑有假山,建有进入假山的小石桥。
上小石桥左转,穿过假山小隧洞,过小石桥进入公园花卉区,区内有一条用鹅卵石铺设的一条宽一米、长七百米左右供游人观赏园中花卉的卵石路,卵石路中段还有一个圆月门,将路隔成两段。
路两边花圃内,种有鸡冠花、指甲花、月季花、玫瑰花、芍药、菊花、迎春花、杜鹃花、蒲公英……等花卉。
春天,百花怒放,千姿百态、争奇斗妍。
穿过花圃,进入桂花园,由本县举人田开文于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栽植的数百株桂花树苗长大成林。
八月桂花盛开,金、银花蕊挂满枝头,象洒满了碎小的金子,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肺,溢散出的桂花香,飘撒城廂古城。
穿越桂花林,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小青瓦平房,约200㎡,房屋四周敞壁的座椅上坐满游客行人,房内中央放有两张乒乓台,几个年轻人正在打乒乓比赛,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时而鼓掌,时而叫好加油,热闹非凡。
房外,两棵大黄葛兰树,花开正茂,浓郁的黄葛兰香吸引不少游人驻足,站在树下尽情享受黄葛兰散发的浓香。
过黄葛兰树前行5米,就是“印山书院”,解放后,“印山书院”改为“武胜县民办中学”,也是武胜县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学。

插图八:定远楼 摘自武胜文史

踏着桂花林四米宽的石梯登梯而上,进入公园三梯台园区。
三台园区是公园的最高点,是一个公共体育场,场内设置有网球、天桥、跳坑、浪桥、秋千、单、双杠和两个篮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
体育场的正对面,是城廂古城墙,墙高约5米,厚约二米。
城墙上有三棵大黄葛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是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
黄葛树根盘根交错,犹如蜘蛛网一样爬满古城墙壁。
常有青少年来此抓吊树根,翻越城墙,攀爬到城墙上玩耍,或在城墙壁上抓吊着树根跑来跑去玩捉迷藏、捉猫猫的游戏。
黄葛树的左边,是一个用水泥修筑的碉堡,通过堡内的内“八字”掩体,可清楚地观察到西门梁子,北门通往农门乡大道上的行人动向,为保护城内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碉堡左边,是一座以古城墙为基石,修建的一楼一底的楼房,约150㎡。
在楼房的基石上,有本县人卢超临挥毫的“公共体育场”五个大字。
楼房的底楼开一大门,大门两侧开有两扇门窗。
门框上方题写有“定远楼”三个大字,字迹清秀、醒目。
进门入室上二楼。
二楼四周是敞开无壁的厅堂,是专供游客行人观望风景之用。
登上定远楼,极目远眺。
北望,嘉陵江自北而来,绕城三方(北方、东方、南方)环抱三门(北门、东门、南门)。
江水象千万匹脱缰的野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从秀观音山下倾泻而过,万艘商船直冲城廂古城而来,其势锐不可当;南看,龙王山、八爪山、打鼓山、金鸡山、金山寺,四山一寺连成一线,呈现出“金山打鼓金鸡叫,惊动龙王现八爪”的自然景观;西俯,朗朗书声,武胜(定远)学府,未来人才之摇篮;东眺,“天印高悬”、“立石干宵”,与印山公园遥遥相对,相映成辉。
夕阳西下,江上金波粼粼,晚渡环江,渔歌唱和。
夜幕降临,商船云集、万盏灯火,点亮江面,犹如银河繁星坠落江中。

近观,园中楼台亭阁,参差有序,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百花争艳。
古城街巷、纵横交错,便捷通畅。
九街十八巷,层次分明。
九宫十八庙,亭台楼阁,各具风骚。
儒、道、佛三化融合,尽显中华文化特色,陆地、江面、天空交融一色,美妙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昔日,享有川东北地区的“苏式小园林”的“印山公园”,目前已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除个别景点尚存外,其他楼轩亭馆、碑碣诗联,金、银桂林,参天古柏已荡然无存。
“印山公园”名虽移居沿口,则是牵强附会,名不符实,犹如东施效西施,焉可比也。

见此惨景,莫不疼心!
期盼有识之士,重振印山,造福于武胜世代人也!

作者小介:

作者简介:蒋涛,字贻美,网名号嘉陵渔翁,汉族,生于公元1947年,大学文化。
武胜县清平陈家坝江盘石生长人氏。
曾在武胜县清平镇,中心区和县农村工作部,县革委,县国土局,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工作,分别任干事,法监股长,办公室工会主席,县经协办付主任,主任等职务。

来源|嘉陵瞭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