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护绿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编者按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国土绿化离不开全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
如今,随着植绿护绿、关爱自然蔚然成风,绿色版图在中华大地延伸铺展,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守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走近总书记多次“点赞”的塞罕坝老中青三代务林人,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并邀请三位平凡护林员讲述亲历与心声。

植绿护绿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物特写】

奋斗不息,接力书写塞罕坝绿色传奇

光明日报 耿建扩 陈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坝望海楼值守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发布,顿时感到满心鼓舞。

“特别是听到总书记说‘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时,我们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作为塞罕坝护林员,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守好护好这片林子,让这片林海更绿、更美,造福人民!
”他们说。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去年8月,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留下了“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的嘱托。
代代传承、不负嘱托,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代表有话说——

攻坚造林后的塞罕坝山坡林王龙摄/光明图片

陈彦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

时至今日,78岁的陈彦娴依然清晰记得58年前那个晚上做出的决定。

1964年夏天,听闻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坐不住了:“响应国家号召,种树去!
”她们给时任场长刘文仕写了一封“求职信”,一个月后收到了录用回信。
六个姑娘喜滋滋地卷起了铺盖,坐上大卡车奔赴塞罕坝。

“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陈彦娴哼起了当年的歌谣,回忆道:“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住地窨子、窝棚、泥草房。
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晚上穿着衣服睡觉,身下毡子都会冻在炕上,想卷起来还得用铁锹慢慢铲开……面对当时的恶劣环境,我们不气馁、不服输。

春天,她们在苗圃学习育苗。
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她们拿着滚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肿得抬不起来。
“大家可有干劲儿了,无论多么苦、多么难,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坚持下去,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
”陈彦娴说。

刘海莹:“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1984年,19岁的刘海莹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来到塞罕坝做了一名基层林场技术员。
尽管彼时的塞罕坝不再“风沙弥漫,草木稀疏”,但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
“是‘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师傅们的传帮带,让我坚持了下来。
”他说。

刚到林场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云杉苗木的茎干,有时莫名其妙就变白了。
经过分析,他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
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当时樟子松在造林次年总会有许多苗木死亡。
面对这个难题,刘海莹细致观察后认为,“这些树苗不是冻死的,而是旱死的”。
他分析,“塞罕坝春天风很大,许多树苗就这样因风失水而死亡。
就差那么几天。
如果根部水分能够及时输送,树苗就能成活”。

一定要攻克难关。
刘海莹与总场林业科人员开展实验,在秋季就给小树苗加盖防风土。
有了防风土的保护,一棵棵小树苗果然挺过了“生理干旱”这一难关,实验成功了。
他们的做法在全场推广后,塞罕坝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不断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道障碍。
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先后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多项难题。
随着林场造林事业蒸蒸日上,他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

“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刘海莹说。

于士涛:“握紧接力棒,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05年,80后定州小伙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
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于士涛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他觉得,“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践中”。

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植树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
细心的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造林季节,于士涛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门了,一直到晚上才回来。
午饭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捧山泉水。
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
晚上回到宿舍,他还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
“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
”他说道。

十多年来,于士涛和团队开展了大径级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不断丰富着一套适合塞罕坝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再三叮嘱,“防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
“我们必须握紧接力棒,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于士涛和同事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心里的干劲儿满满的。

【一线讲述】

巡山护林,只为草木茂盛风光好

讲述人: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 朱生玉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柳树沟人,家乡的山山水水我都熟悉得很。
当上护林员以后,我就一个心思:踏踏实实巡山护林,不为别的,就为草木茂盛风光好。
我经常去镇里参加培训,学习林场养护知识,掌握森林防火技能。
日常巡山,除了关注森林防火,我还捡捡垃圾,给树木洒药防病虫害,到村子里发放宣传资料,引导村民不要进山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多植绿护绿、关爱自然。

我巡护的区域有900亩林地,就在家附近的小柳树沟。
路不好走,摩托车上不去,大半路程要靠双脚走,一天大概得走12公里。
夏天早上七点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四点才回家。
我有个习惯,巡山一次就写一次日志。
每天巡护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有什么变化,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已经写了满满5大本。

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群众爱护自然的意识提高了,乱砍滥伐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以前四五十厘米高的灌木林,现在都长到两米高了。
山绿了,水清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
看着这景致,人心里也舒坦。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草兴则生态兴”的意思吧。
以前老说靠老天爷给饭吃,其实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
只有把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邹鸿堰带着小朋友观察植物。
新华社发

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专职护林员肖治金用望远镜观察动物活动情况。
新华社发

怒江山林里,有位“彩虹护林员”

讲述人: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 李玉花

我们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
虽然自然资源丰富,过去却是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长期以来,人们过江靠溜索、生存靠打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因为贫穷,我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结婚后,全家5口人只能靠务农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经常为没吃没穿发愁。

2016年,村干部找到我,告诉我村里要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问我愿不愿去。
这份工作既不用离开家又有收入,还有啥可犹豫的?我立即报了名,当月便领到800元补助。

生态护林员的工作都在野外进行,我是这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由于怒江地貌特殊,每次巡山,我都要翻山越岭。
遇到没有桥的河流,我就用麻绳把身子绑在溜索上,用力一蹬,越过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空滑向对岸。
巡山时,我喜欢穿独龙族特有的独龙毯做的衣服,线条五彩斑斓,就像彩虹一样,老百姓常常唤我“彩虹护林员”。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们经常要进村入户做宣传;还常年参加义务植树,带领乡亲们一起动手,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开来。
感谢农林部门的扶持,我还种上了十几亩草果、黄精、重楼、茶叶、葛根等经济作物,学会了养蜂,2018年就脱了贫。
为了让更多人念起致富经、走上小康路,我还发动周边群众学习草果、黄精果、葛根等作物的种养技术。

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啊,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我愿继续做一片“彩虹”,引着乡亲们奔向幸福。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滩河保护站龙道山护林点,护林员黄通甫和妻子黄日秀在清理杂草。
新华社发

在大山中坚守,管好每一棵树

讲述人:青海互助县松多乡松多村生态护林员 贾尼玛

我的工作岗位,在青海省互助县东南四十多公里的松多林场。
每天早上天刚亮,我就会穿好迷彩护林服,戴上毡帽,背上妻子准备好的糌粑和热水壶,踏上巡山护林之路。

这里山高路险,条件艰苦。
有一次雪后巡山,我和同行的两位护林员踉踉跄跄走在山间积雪上。
刚到半山腰,一个不留意,我瞬间脚底打滑失去平衡,整个人摔在斜坡上快速往下滑坠。
我立马用手抓住草皮,同行的伙伴也连忙死死拽住我的衣服。
说起来真有些后怕,那时距悬崖边沿只隔了短短几厘米。

有时候巡山路途远,冬天日子短,一天之内赶不回来,我就在牧民临时搭建的牛羊圈舍内借宿,两三天后才能走回家。
巡山经常要走20多公里的路,每次一个人时,我就大声唱歌排解寂寞。

5年多的护林工作中,我跑遍了辖区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
一有时间,我就和其他护林员一起走家串户,跟乡亲们讲讲护林护绿、珍爱生态的重要性。

以前,由于偷盗柏木和乱砍滥伐现象严重,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随着天然林禁伐规定落实,脆弱的松多林场逐渐恢复,现在灌木和阔叶林面积增加了,自然灾害越来越少了,还出现了很多以前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经常可以见到雪鸡、狐狸、石羊和梅花鹿。

我是松多的孩子,我将继续在大山中坚守,护好每一片林、管好每一棵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张胜、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扩、陈元秋、姚亚奇、万玛加、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杜笑)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