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十五两宋建筑文化4

昨天晚上看到31岁的北大考古博士刘拓去世的消息,他在四川马尔康甲扎尔甲山考察洞窟壁画时坠崖遇难。

昨天上午才刚刚看完媒体采访他的文章《刘拓:我为什么要旅行》,唏嘘感动于小伙子在阿富汗的经历。

前后两条消息,相隔不过几个小时。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十五两宋建筑文化4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文物古迹的人,内心都是相通的。

热泪盈眶,倍感苍凉。

收拾好心情进入正文,愿刘拓的归途平坦无虞。

这篇笔记将带来“宋代小型宗教建筑”。
虽然上一篇我预计这次就是两宋完结篇了,但发现内容太多,读起来比较费劲,还是拆分成两篇哈。

(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第六讲 两宋建筑文化

6.4 小型宗教建筑

(一)平遥镇国寺大殿

镇国寺位于山西平遥县城北郝洞村。
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为现存三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七铺作斗拱(四跳双杪双下昂),斗拱比例宏大,总高超过了柱高2/3,保留浓厚的唐代建筑风格。

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
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彩塑。

关于七铺作:

《营造法式》载:凡铺作自柱头上栌斗口内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
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二)福州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
北宋乾徳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拆除闽王宫殿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大殿为抬梁式构架(使用月梁),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

梁架斗拱为七铺作,双杪、三下昂、偷心造,保留有唐代及五代建筑风格。
可称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我国南方木建体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三)晋城青莲寺大殿与藏经阁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晋城泽州县硖石山腰。
寺院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部分。
(上寺、下寺)

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成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

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
新寺释迦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

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

该殿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藏经阁具体始建年代不详,但从结构可知为宋代遗物(四角有宋代角神)。

(四)平顺龙门寺

龙门寺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龙门山腰。
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北宋乾徳年间(963-968年)改今名。
明清又局部修葺。

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犹存唐风。
五代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

大雄宝殿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扩建,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
斗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
斗拱与梁架结构在一起共承屋顶负荷。

天王殿构造灵活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它殿堂均为明清重建。
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中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整理完毕,下一次将会是两宋建筑的完结篇——宋代砖石佛塔建筑。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 FIN -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