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20年5月新闻发布会(气象大部气象局等地地区)

下面请王志华先生介绍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五一”小长假天气以及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相关情况。

王志华:首先介绍一下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全国平均气温略低于常年同期。
4月(4月1日至27日,下同)全国平均气温10.6℃,略低于常年同期(10.7℃)。
中东部大部地区及西藏中东部气温一般偏低0.5~2℃,华南大部偏低2℃以上。
4月,全国共有18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吉林洮南(15℃)、乾安(13.2℃)和北京石景山(10.4℃)等3站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有6站次的日最低气温低于4月历史极小值。

中国气象局2020年5月新闻发布会(气象大部气象局等地地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4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2毫米,较常年同期(39.7毫米)偏少19.5%。
西北大部、东北中东部、华北中北部、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少2~8成,其中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
4月,福建清流(117.8毫米)、湖南蓝山(102.3毫米)、河北滦平(42.1毫米)等22站日降水量超过当月历史极值。

王志华:4月国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是:

我国出现三次冷空气过程。
4月我国出现3次一般性冷空气过程:11-13日、18-20日、22-23日,次数接近常年同期(2.9次),少于去年同期(4次)。
受冷空气过程影响,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冷冻害。

南方多地出现暴雨。
4月以来,我国出现4次大范围降雨过程:2-6日,10日,17-18日,20-23日。
湖南、福建、江西、广西、贵州、重庆6省(区、市)出现暴雨。

云南气象干旱缓解,长江以北多地气象干旱发展。
4月1-23日,云南大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加上同期气温高,云南西部气象干旱发展,部分地区遭受旱灾。
24-26日,云南大部出现10~25毫米降水,南部地区超过25毫米,部分地区气象干旱缓解。
4月以来(4月1-27日),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其中西北大部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
与常年相比,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华北西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大部降水偏少5~8成。
降水持续偏少,影响长江以北多地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

多省遭受风雹袭击,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4月以来,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地遭受风雹灾害,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
4月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较2000-2019年同期平均值(4.5次)明显偏少,并少于去年同期(4次),仅在4月10-11日,北方出现1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王志华:从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来看,2020年4月,全国针对南方强对流天气、北方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发布预警信息2.3万条。
继续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3978条。

为了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近期气象部门组织对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对象进行了调查和更新,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向社会媒体公布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和方式。

王志华:4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大部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等生长发育和春播。
4月光热条件总体利于北方冬小麦拔节生长、孕穗抽穗和南方油菜开花结荚。
由于春季气温偏高,小麦赤霉病发生风险高,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每周定期发布赤霉病防治气象条件预报,指导各地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
目前已连续发布3周(每周一次)。

4月19-23日,我国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出现霜冻,对果树开花坐果不利,气象部门多次发布预警,提醒农户采取熏烟、喷施药剂、灌溉等方式防范或降低低温不利影响。
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平均温度在12℃以上,局地短时出现霜冻,但总体影响不大。

4月上旬初和中旬末,我国分别出现两次较大范围降温天气过程,阶段性低温导致春播进度短暂延缓,随着近期气温快速回升,春播进度有望加快。

王志华:“五一”假日即将到来,下面介绍一下大家关心的“五一”假日期间天气预报。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五一”期间,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1~3℃,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气温偏高3~5℃,5月1-2日,华北南部、黄淮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关中等地日最高气温32~34℃、局地35~37℃,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户外活动请选择空旷场所及佩戴口罩,做好保湿补水工作的同时,注意户外用火安全。

假日中后期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
3-5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汉、江淮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8~10℃。

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多阴雨天气。
5月1-2日,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到暴雨。
3日前后,华北、黄淮、江汉部分地区有分散性小到中雨或雷阵雨。

5日前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以及南方大部地区有一次较大范围降雨过程,一般为小到中雨,其中江南、华南北部和贵州等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湖南、江西、福建境内的京广、京港澳、济广、福银、泉南、京台等高速部分路段路面湿滑、积水,道路拥堵风险较大。

5月7-9日,中东部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降水过程。

王志华:“五一”假日期间全国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

假日前期(5月1日至3日),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辽宁西南部和东部、山东半岛、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其中,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山西东部、辽宁东南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
假日后期(4日至5日),受降水影响,北京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和东部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将有所降低,上述其它地区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将维持。

假日期间(1日至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王志华:针对“五一”假日期间天气情况,气象部门有以下关注与建议。

今年“五一”期间,北方前期晴热,中后期有冷空气活动;南方多阴雨天气。

西北、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变化幅度大,需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内蒙古东部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需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并加强火源点监测,防范可能出现的火情。

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需防范局地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

假日前期黄海海域及沿海有大雾,涉海、涉岛旅游需防范低能见度的不利影响。

王志华:下面是5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及防范建议。

预计5月份,全国大部农区气温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利于南部缺墒区土壤增墒和北部过湿地区土壤散墒,对春播适时开展总体有利。
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土壤墒情较好,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但华北、黄淮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土壤缺墒和干热风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对冬小麦、油菜成熟收晒不利,也易导致农田渍涝害。
西南地区南部温高雨少,部分地区易发生干旱,对一季稻、烤烟移栽和春播作物生长不利。

北方春播区趁墒抓紧春播。
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等春播未播区应注意趁墒抢墒播种,确保春播顺利完成,已出苗地区要及时查苗补种,加强田间管理,确保苗齐苗壮。

北方冬麦区要加强小麦后期水肥管理。
各地需根据苗情墒情合理灌溉、施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促进产量形成;并注意防范强对流、大风等不利天气造成小麦倒伏,黄淮地区注意防御干热风危害。

南方农区要做好夏收和春播作物田间管理。
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需及时收获、晾晒成熟的冬小麦和油菜,防范降水偏多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注意及时清沟理墒、排湿降渍,做好春播作物田间管理。
江南、华南要做好早稻水肥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群体并形成大穗。
西南地区注意防旱抗旱,适时移栽一季稻和烤烟。

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5月小麦、水稻等病虫害进入高发阶段,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王志华:另外,5月还有几点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示。

需做好重点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5月仍为森林和草原火险多发季节,东北地区进入重点防火期。
建议加强林区、牧区的巡防和火源管理,抓住有利天气条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火险气象等级。
五一假期期间,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华北北部等地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注意假期野外用火安全。

江南、华南、西南等地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各种灾害。
5月江南、华南等地强对流天气进一步增多,需防范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以及局地暴雨洪涝及其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田、城市的渍涝灾害。

王志华: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的有关情况。

2019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条件正常偏好,干旱、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对植被生长影响总体偏轻,利于草原、森林等植被和农田作物生长,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7.6,较常年提高6.1%,生态质量属偏好年份。

2000-2019年全国有93%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80.6%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加之各地加大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向好发展。
2019年虽受干旱、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第四高,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全国有92%的区域从2000年以来变得“越来越绿”。
其中,从2000年以来,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增加3.6克碳/平方米,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2000-2019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地表植被生态质量越来越好,植被对地表抗风蚀的作用显著增强,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降至2019年的41.9%,平均每年下降0.4个百分点,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0.3%上升至2019年的39.6%。
我国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正逐渐向中度、轻度和不易起沙尘过渡,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此外,《2019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还对祁连山、三江源、西南石漠化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进行了气象监测评估。
其中,受降水增加,温度升高的影响,祁连山区2019年和2018年植被生态改善明显,2019年达2000年来最好;201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最大。

赵会强:谢谢王志华先生的介绍。

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日前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面请任振和先生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相关情况。

任振和: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日前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
《气象规划》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编制,旨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国两制”方针,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协同推进气象强国建设。

《气象规划》以创新机制,共建共享;科技引领,智慧先行;服务湾区,保障民生;对接全球,开放合作为原则,以将大湾区建设成智慧气象发展先行区、气象科技深度合作示范区、气象全球战略辐射基地为战略定位,提出近至2025年、远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五方面建设任务,包括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三地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供给,保障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共建共享,夯实智慧气象发展基础;深化国际合作,共促“一带一路”建设。
《气象规划》还明确了有关保障措施。

赵会强:谢谢任振和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