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根据58同城的公开信息,统计了2023年下半年主要城市的汽修店转让数据。数据显示,12月汽修店转让数量显著上升,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杭州、郑州、哈尔滨、合肥、呼和浩特、拉萨等地,12月转让数量环比11月更是翻倍式增长。
单纯看数据,这是一场覆盖一线、新一线、二线到四线城市,席卷全国的转让潮。而数据背后,至少释放出了两层信号:第一,汽修行业的淘汰赛在加速,汽修店闭店潮、转让潮仍在继续;第二,从转让信息来看,不同类型的汽修店也有高下之分,转让最多的就是脏乱差的传统汽修店、街边店,行业的规范化转型正在加速。
转让潮下的汽修厂难题

行至2024年,关于汽修店的更新汰换,已经不是个新话题。
在所有的消费赛道中,汽修行业因为服务的是最贵消费品——汽车,不管是零配件复杂程度、技术操作难度都远超其他行业。这个行业的刚性需求由来已久,过去数十年来,过保前4S店,过保后街边店,是大多数车主的普遍做法。但问题也由此滋生,货不对版、货源不清、维修不当、乱收费的问题时有发生,除了另寻一家街边店,并无多少解法。
那个时期,出来开店的很多是汽修老师傅。一个做生意实在、技术到位的汽修老师傅也是香饽饽,做生意靠的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好。但凡老师傅不干了,这家店也基本宣告结束。
但现在的生意逻辑已经不同于往日,首先,再熟练的汽修老师傅也要面对电商崛起后对汽车零配件市场的冲击,店铺利润大打折扣,光靠个人力量很难维持;其次,懂技术的老师傅不见得懂经营,一家小店还能照顾,生意好了多开几家店就往往顾头不顾尾,技术和服务难比当年;最后,车主对汽修服务的需求也在迭代,他们希望在整洁、明亮、靠谱的环境下维修自己的爱车,而传统汽修店大多环境杂乱、员工素质有待提升,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越来越多的传统汽修店、路边汽修厂转让、倒闭,有的甚至是开了十几年的汽修老店。
汽修厂的转型之路
那么问题来了,行业发展转型的阵痛期,汽修厂的转型之路该如何走?转型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被反复提及很多次的观点是:规范化、标准化是必然趋势。看上去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真的做到的汽修厂却少之又少。
首先是产品和服务,要确保技术水准、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有保证,就要在员工培训、产品采购、门店管理上有体系化的流程,依赖体系,而不是单纯依赖老师傅个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老师傅离职、店铺搬家对生意带来的影响。
其次是项目收费,要保障同产品、同项目、同价格,就需要设立严格的价格管理体系,这同样要求产品和服务能做到统一,价格也才能相应统一。
近段时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上海汽车销售服务收费项目示范表》,这是上海首次推出收费项目示范表,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和收费性质,进行了对应性明确和示范性统一,分类规范,明码标价。这一举措就是为了解决厂商巧立名目、乱收费用而引发的消费者不满。
可预见的是,从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到汽修行业自发行动,一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转型大幕已经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