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国家,有多少工厂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只通过有多少工厂就能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工业化国家,那晚清也是工业化国家。
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工业化国家,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体系,教育基础能否培养出足够且优秀的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人才。
很可惜,这样来衡量的话,如今的美国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当一个非工业化国家守着工业时代留下的基础设施时,由于其没有能力维护,翻新这些基础设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也是必然的。
这不是几个总统弄几个价值几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可以解决的。
最近,中国和美国的手机厂商相继有大动作,苹果总裁库克宣布放弃苹果造车计划,进而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小米总裁雷军在3月28日举行了小米首款汽车“SU-7”发布会,引发了世界的轰动。(具体内容,请移步《苹果汽车和小米汽车:没有工业的国家没有造车的资格!
》)
说实话,这个车是真漂亮,我也想入手一辆。
同样是在最近,在美国巴尔的摩,以美国国歌的作词者命名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被集装箱船撞击后坍塌。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往期文章《三哥开船撞断美国大桥:为什么美国和印度最终将殊途同归?》中已经解释清楚,在这里不再详细展开。但是结合这几年美国发生的奇葩事件,我们不由得发问。
美国怎么了?一个在19世纪就修成了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国家,在21世纪居然连一条几百公里的高铁都修不成了,在21世纪居然会有那么残破不堪的铁路。
总长只有800余公里的加州高铁,在21世纪的美国硬是修不成。
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镇聚乙烯列车泄漏,很难想象这就是美国铁路的真实情况。
美国怎么了?一个在1930年代能以每周四层半的速度,一年建成帝国大厦的国家,在21世纪居然会有那么残破不堪的基建设施。
建设中的帝国大厦
美国怎么了?一个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世界的国家,居然连朝鲜,伊朗,甚至是胡塞武装都能搞定的高超声速导弹都搞定不了。
事实上,翻看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界和工程界的历史,发现虽然美国在科学界依旧一骑绝尘,但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划时代的工程成就。在美国,搞工程几乎像中了魔咒一样,无论怎么搞都不行。
有人说,这是美国“去工业化”的结果,这句话很正确,但是“去工业化”也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事实上,美国落到今天这个境地,是有原因的,本期文章,带您解读,为啥在美国搞工程,这么难。请金主爸爸们点赞上车。我们一起了解美国工业的历史,相信当您了解完之后,就能明白如今在美国为什么搞工程那么难。
美国工业的历史要了解美国工业如今何以至此,首先我们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美国工业的历史。
自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大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1]。
第一,在政治上,南北战争后北方资产阶级扫除了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势力,独掌政权,广泛采取了扶植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第二,随着西进运动的持续进行,美国逐步占据了北美大陆中自然条件最好的土地,这里矿产、水力、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极度发达,在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农业和采矿业迅速发展,大量的农矿原料和粮食得以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相信不少读者上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平和的文字背后是无数印第安人家园被侵占的血泪。
第三,南北战争后,美国国内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以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为首的一系列铁路的竣工推动了商品在美国国内的运销,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线路图,“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华人劳工的尸骨”
第四,内战后大量黑人奴隶得到解放,同时欧洲移民大量的涌入,给美国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劳动力,同时美国政府大力资助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当他们或他们之中的任何人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时,不作任何压制他们的行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第五,美国内战后资本积累加速,美国充分吸收外来资金助力工业发展,同时美国在企业组织与管理方面大力进行改革,推行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金制度。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工业发展极为显著,数据显示:美国加工工业的产值从1860年的18.9亿美元增加到1915年的242.5亿美元,增加12倍;1860到1913年间,生铁产量增加26倍,钢产量增加2000多倍,煤产量增加45倍,工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1850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三,仅次于英法,至1890年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18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站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8%,超过英法德日四国总和。
当时间来到了20世纪,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由于美国位于北美大陆,远离战争中心,和其他国家相比,其工业产能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且由于各主要交战国的工业生产被打乱,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售卖武器弹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工业实力,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工业实力达到巅峰。
有一组数据充分的说明了二战时期美国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2]:自1940年7月1日到1945年7月1日,美国生产了约30万架军用飞机,8.67万辆坦克和7.1万艘海军舰艇,战时工业生产的繁荣让美国得以获得天量的财富,并且同时在镁铝加工业,核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等新兴产业得以占据先机。促进了美国工业以及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时期波音B-29生产线,一架架轰炸机敲响了法西斯的丧钟。
根据数据统计,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的GDP占到了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的40%以上,黄金储备更是占到了世界的75%。美国的商品涌到了世界各地,美国的剩余物资一直用到战后好几年。美国的工业产能和经济总量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以现代工业的基础钢铁和石油为例,美国的钢铁产量占到了世界的63.92%,石油产量占到了世界的70%以上。美国的工业在此刻达到了巅峰。
美国工业在发展中的隐患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回顾了美国工业高歌猛进的历史,那美国在工业发展中是否存在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是:美国工业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3],以及其他国家的工业体系受战争影响无法正常运转下发展起来的。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791年,美国建国后不久,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制造业报告》开始,经济民族主义便开始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后的几百年间《1816年关税法》、《麦金莱关税法案》、《丁利关税法》、《威尔逊——高曼关税法案》等等一系列关税法案相继出台,贸易保护充分保护了处在萌芽期的美国工业,但是这让美国工业长期以来处于一个“温室”,当离开这个“温室”后,大部分美国产品都面临着竞争力不足,成本偏高的问题。
其次。美国的工业长足发展,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的工业体系受战争影响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由于欧洲陷于战火。一方面,为了规避风险,大量的资本、产业和人才从欧洲迁至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其他主要国家均陷于战火,其不得不从美国大量订购军需物资,海量的订单促成了美国工业的长足发展。
贸易保护和军事订单,促进了美国工业的繁荣,但也让美国工业陷进了温柔乡之中,一旦通过自由竞争无法取得优势,美国就会动用国家力量采取保护主义进行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挑起地区冲突来进行“抢劫”。
过去叫“贸易保护”,今天叫“小院高墙”时代变了,他们一点都没变
通过拱火冲突来贩卖武器,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相信看完这些,您大概对美国工业如何衰落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尽管他们工业落后,并且没有办法对外挑动他国矛盾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他们依旧保留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如朝鲜、伊朗、俄罗斯等国,美国的条件比这些国家好得多,那为什么美国的工业如今凋零至此呢?
美国工业的凋零原因之一:金融至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质优价廉的日本商品,美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在竞争中一败涂地,美国工业部门的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同时,美国企业的过度扩张也为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解决这些财务问题,高风险但潜在回报较高的垃圾债券开始流行。1973年,机构投资者开始涉足这类债券市场,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随后,一系列法律的修订,包括1978年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更新和1982年的《佳恩-圣·杰曼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监管,为市场的活跃创造了条件。特别是1990年代初期,投资管制的完全取消使得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面对质优价廉的日本商品,美国人再次使出他们的传统艺能。
从数据上来看,从1945年至1965年,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公司股票比例从7%微增至16%。然而,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飙升至46%,1997年更进一步增至57.3%。大型公司股票尤其成为他们的首选投资对象,1990年机构投资者已经控制了美国市值最大的1000家公司50%的股份,而到了1995年这一比例超过了57%。这一转变标志着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根本变化,由传统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转变为资本所有权(私人投资者)、资本经营权暨企业所有权(机构投资者)以及企业经营权(职业经理人)的三权分立。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私人投资者的代表,机构投资者追求确保自身的投资回报,这促使他们要求企业“释放自由现金流”,主要用于分红和股票回购。因此,“股东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理念,大多数经理人开始放弃对生产和创新性投资的长期战略控制。企业盈余分配的重点也随之从产业投资转移到了分红和回购等金融性支出,这一转变在企业盈余分配结构上体现为金融化的趋势。
当金融能创造动辄几倍几十倍的利润时,谁又会去俯下身子进厂工作呢
在此时期,经济政策的“去管制”特征催生了金融化的趋势,不仅为整个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公司治理及盈余分配结构的金融化埋下伏笔。与此同时,企业金融性支出的增加为整个金融行业的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这些连续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首先,企业债务水平不断攀升成为显著问题。伴随着金融性支出的增长,企业债务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有数据表明,在1978年至1998年间,美国垃圾债券的发行量从约15亿美元激增至超过1400亿美元。
其次,由于分红和回购带来的财务压力,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了影响。尽管标普500企业的现金支出中研发支出占比一直维持在12%~14%之间,但企业对创新项目的投入和对创新成果的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大创新项目的比重大幅下降,革命性产品的数量锐减。像波音737 Max这样存在问题的产品,就是美国对于创新成果偏好变化的典例。
737今天的境遇,要在几十年前就美国选择了金融化的道路时就已经注定了。
最后,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规模的股票回购降低了市盈率,导致股价与企业的基本面脱节。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至2000年以及2015年至今的两个债务周期中,标普500指数的涨幅与企业的回购规模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而同期企业的税后利润则相对平稳。这表明,美股长期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日益庞大且脆弱的企业债务。一旦遭遇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剧烈冲击,企业的增长和偿债预期将受到破坏,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将急剧上升。
金融化给美国工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宏观层面,美国泛金融领域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显著提升,从1950年的大约12%增至2001年的约24%,但同期该领域的就业份额仅从4%小幅增长至7%左右。换言之,金融领域的GDP贡献增长速度远超其就业增长速度。
从企业内部运作的微观角度来看,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影响力增大,企业的盈余分配和资本积累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些投资者倾向于追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推动企业(包括非金融企业)加快盈利速度,并尽量降低获取收益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种“快钱”逻辑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即时的资本回报,而非长远的投资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传统制造业企业又要“开源”,又要“节流”。在“开源”层面,美国企业开始首推轻资产,快周转的金融业务。以通用电气为例,1996年之后,以次级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金融部门对通用电气的利润贡献常年高于40%。在“节流”层面,美国企业开始削减重资产,慢周转的传统业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美国企业将以往立足本土的运营工作,尤其是重资产环节进行全球化分工,以此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分散投资风险。而在产能全球化的背后,美国企业对国内劳动力的依赖不断下降。在经历了工作岗位长期缩编之后,幸存岗位的工资增长也停滞了。节流压力与工会势力的退潮相结合,结束了美国工业企业中工人工资与生产率水平齐头并进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之后,二者开始脱节,且差距越拉越大。
有人可能会问了,中国也有很多企业逐渐剥离了传统的重资产业务,逐渐走向轻资产运营的道路,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向像美国那样的道路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的生存,而美国企业这么做是为了扩大利润,1994~1997年,美国企业缩编总额超过186万,利润水平却屡创新高。同时,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管收入日益依赖股票和期权。这不仅强化了高管层通过回购推高股价的动机,而且进一步拉大了企业内部乃至全社会的贫富分化。
就业机会的持续减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普通工人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社会分裂、食利阶层的壮大乃至对民主的侵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在企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破坏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观念,加剧了战略与执行、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脱节。这种情况导致美国工业企业中员工的忠诚度和内部团结日益减弱,车间的竞争优势也荡然无存。
在这种背景下,原本是创新型企业所必需的战略控制、财务承诺和组织整合这三大社会条件,被公司治理金融化、盈余分配结构金融化和积累方式金融化所破坏。美国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工业实力也逐渐被削弱。这种长期而深刻的能力衰退导致了美国传统工业州的衰落、空前规模的产业空心化以及“锈带”地区大量白人蓝领工人的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工业的凋零。
底特律,曾经的美国第四大城市,破产后一片荒凉,这是美国铁锈带的真实写照。
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力推美国制造业回流,然而这种长期的能力衰退依然困扰着美国。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的退化使得产业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本土难以找到足够的生产性投资机会。尽管大量资金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回流美国,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最终只能以回购的形式流入华尔街。这不仅推升了美股三大指数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内的飙升,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终究是一场空
拜登上台后,尽管力推价值几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但是美国几十年的金融化,产业空心化进程不是力推几个几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所能解决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过度金融化所导致的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将对美国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美国工业凋零原因之二:失败的教育在美国,有一部叫做《当幸福来敲门》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励志故事里写的是主人公最后成为金融投资家,而不是成为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呢?
很简单,在美国,金融行业最赚钱。
美国长达几十年的金融化和产业空心化进程严重的拉大了金融业和其他行业的薪资差距,在几十年后,它又作用到了美国的教育中。具体在于:
首先,美国教育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下,优秀的人才几乎都会涌入华尔街,涌入金融行业去挣大钱,这样导致了美国的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人才发生了严重的断代,缺乏新鲜血液流入的美国工业界和科学界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美国工业的凋零。
哈佛商学院,吸引了美国最顶尖的人才
其次,美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越来和工业社会的需求愈发脱节。
数据显示,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国学生占81%;计算机科学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国学生占79%;工业工程的全日制研究生中,外国学生占75%。美国学生不愿意投入到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学习之中,而更愿意去学习商科,医学,法律等更赚钱的专业,持续萎缩的毕业生数量,支撑不起一个工业化的社会。
第三,美国的教育不再以育人为目的,而以麻痹民众为目的。
金融化和产业空心化的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的扩大,既得利益者们为了麻痹民众,开始大肆鼓吹所谓的“快乐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美国的公立学校不再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机构,而更是一个日托机构,美国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也不再是足以让他们成材的知识技能,所学到的也不再是作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美好品质。他们所学到的,只是自由散漫,不知廉耻的赖皮技能,他们所学到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低级娱乐,他们在最该接受教育的年纪中散漫的度过,失去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情绪被刻意营造的信息茧房所引导,他们无法辨别世界的真相,无法依靠自己的本领来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附于既得利益者的这套体系,祈求既得利益者的怜悯。既得利益者们成功的消灭了民众的思考能力,但在同时,也消灭了为美国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的土壤。
教育的断层,让美国失去了适合于工业化社会的人才,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工业的凋零。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如今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世界第一,美国依然可以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美国啊。这句话说的没错,但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除了顶尖的人才外,数量众多的“蓝领”才是工业社会的中流砥柱,他可能是某个生产线上平平无奇的焊工,他可能是坐在电脑前正被代码的bug逼到崩溃的程序员,他可能是机床上一个平平无奇的操作员……这些人,才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中流砥柱,美国或许可以通过移民政策挖走几个顶尖的科学家,挖走几个顶尖的工程师,但美国无法通过移民政策挖走数以百万计的蓝领。看看苹果造车的经历就知道了,整个苹果公司的造车团队一共2000余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国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然而他们并没有把车造出来,反而是一直被视作低端产品的小米率先造出了汽车。难道小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比苹果聪明吗?不,能到达这种水平的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并且和小米相比,苹果公司似乎更具有吸引力。那为什么小米就能成功的造出汽车呢?原因无他,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之外,小米背后还有中国数以百万计的蓝领,正是这些人,和小米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让小米的造车计划从图纸走进了现实。这就是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环环相扣,才能为一个工业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美国可能在高等教育层面做的比中国好的多,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短板已经注定了美国工业凋零的结局。
美国工业凋零原因之三:多元化的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国家的好处在于,她可以吸收全世界的先进文化,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但这个好处要想成立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个民族或者人种在总人口中占据绝对优势。并且这个民族或人种的文化必须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
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的人口种族结构相当简单,欧洲裔白人占比在95%以上,直到1980年代,美国白人依旧占据美国总人口的80%以上,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美国白人的生育率持续走低,而非裔,拉美裔的生育率始终维持在高位;另一方面,民主党政府有意放宽非法移民的限制,大量引进非法移民,这进一步稀释了美国人口中白人所占的比例。
美墨边境的非法移民,这些人进入美国,进一步冲淡了美国白人的占比。
美国《国会山报》,根据一项针对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Z世代”(Generation Z,1995年到2010年出生)将是美国以白人为主的最后一代,而2010年后出生的阿尔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将以少数族裔为主。该研究预测称,美国到2045年将成为以少数族裔为主的国家。
由于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美国各族裔都相对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白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年代并足以为惧,然而当美国少数族裔人口的比例急剧上升,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围绕着谁才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争,必然会产生极为激烈的冲突。
更加可怕的是,美国政府有意利用价值观的分歧来使人民陷入无尽内耗之中,这几年,美国国内政治高度极化,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再叠加性取向,少数族裔,极端女权等社会敏感议题,美国社会空前的撕裂,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不同族裔间的内耗,相同族裔的人群也会因为不同的政治观点而陷于内耗。工业社会是一个社会高度分工协作的社会,无尽的内耗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也就无从谈起。
一共56种性别,你是那种?
不仅如此,由于美国政府多年的“德政”,使得美国民众视政府为洪水猛兽,美国高层的价值观和美国底层民众的价值观严重脱节,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办好工业,对于现存的基础设施也没有意愿去翻新维护,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美国工业的进一步凋零。
连美国的暴力机器都渐渐不再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可见现在的美国已经撕裂到何种地步
美国工程之殇前面我们花了极大的篇幅来介绍美国工业凋零的历史,相信大家心里对于为什么在美国那么难搞工程已经有了答案。
美国在工程领域的拉垮,是因为美国没有工业所导致的。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国家,有多少工厂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只通过有多少工厂就能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工业化国家,那晚清也是工业化国家。
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工业化国家,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体系,教育基础能否培养出足够且优秀的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人才。
很可惜,这样来衡量的话,如今的美国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当一个非工业化国家守着工业时代留下的基础设施时,由于其没有能力维护,翻新这些基础设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也是必然的。
这不是几个总统弄几个价值几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可以解决的。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揭开了人类征服天空的序幕;1967年,土星五号首飞成功,人类的足迹踏上月球;2007年,iPhone首次亮相在世人面前,在手机领域引发了颠覆性的革命……这一项项成就都在诉说着美国工程界曾经的辉煌。
而如今,苹果造车黯淡收场,波音安全事故频发,美国基建老旧不堪,摇摇欲坠,美国再也拿不出让世人所震惊的工程成就了,美国,正如同那年久失修的基建一样,正在慢慢的老去。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该我们了!
当东方升起太阳,世界将不再需要灯塔!
全文完
感谢您读完这篇文章,点赞,关注加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继祖. 十九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历史因素 [J]. 历史教学, 1980, (05): 41-45.[2]郭振玉. 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动员[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3]张学军. 美国保护主义的历史作用[D]. 武汉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