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找到职业晋升的优质路径(企业自己的快手路径的人)

没有顶层设计的人,做事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后却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这样,没有自己对企业认知的底层逻辑,就无法审视自己发展的方向是否准确;没有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顶层设计,就会无从定位自己成长的路径是否正确!

所以,职业生涯发展要从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上去看问题——这是一种本质思维的认知习惯!

助你找到职业晋升的优质路径(企业自己的快手路径的人)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就来帮你读懂企业,认知企业的底层逻辑。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想要弄清楚他的逻辑,都需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追问:

这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似乎有一些哲学命题,但确实是思考问题的基本路径。

说一个北大保安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的“文史哲”是最强的学科,这里的师生就经常会发出这样的追问。
北京大学的校园管理比较严格,早些年有一位哲学系的教授忘记了带自己出入证,被门口的保安给拦了下来,于是就问他:

你是谁?从哪里来的?进去找谁?

这位教授一下就愣住了,这不就是人生的终极追问吗!

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津津乐道。
进行“人生终极追问”的北大保安,成为了学校的另外一张校园名片。

那么我们作为职场人,想要认清企业的底层逻辑,同样也要进行这3个终极追问:企业它是什么,从哪来,又要往哪去?来帮我们从宏观上,看到企业复杂的脉络,找到最适合你的发展路径。

接下来,我们就为你一一拨开这三个问题: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说它是谁,也就是企业的本质问题?

“企业”这个词来源于日语。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文化与制度,从而翻译了许多汉字词汇如“业务”、“哲学”、“特权”等等;中国在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又将这些词汇引入到现代汉语。

那么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呢?谁能给它下个定义?

在给企业定义的过程中,发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理论流派:

第一个流派被称为“交易理论”派——我称之它为“节约成本派”。

这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也是诺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H.Coase)教授,在他的《企业的性质》最先提出的。
他说:企业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内在的指挥体系来替代市场交易体系,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的节约。

举例说明:企业出现之前,我们装修房子要分别与木工、油漆工、瓦工签合约;一天一签合同,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违约成本等。
而在企业出现以后,就可以用它内部的指挥体系来替代市场的交易体系,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一家装修公司就能完成你这所有的需求。

第二个流派被称之为“新产权理论”派,或者叫“剩余控制权理论”派——我叫它“个人实现派”。

这一流派认为,企业是建立在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组织。
企业里一定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有最多的贡献、有最多的控制权,他与所有人都存在雇佣关系、都有协约。

那么把所有人的合约都满足,然后剩下的钱就是他的,这就是企业的利润。
他是最看重利润的那个人,所以他会监督每一个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最后他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我们看到现在的民营企业就是这样的情况。

这个人我们称他为老板,或是企业家。

第三个流派称为“企业资源理论”派——我叫它“资源整合派”。

美国彭罗斯教授,在1959年写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
企业是由一堆要素、一堆资源凑在一起的,它的成长发展消亡都与它内部的资源关联。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企业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有一个比较共识的定义是这样来概述: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

——它是一个经济组织,不是慈善公益组织,也不是政府管理机构。
所以,企业一般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它的导向是市场,也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或是缺少什么,它就去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

第二、 它的目的是营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它的经营路径;

第三、 它还要依法设立,依法经营。

所以,企业说到底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以合法营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这是它的实质!

说完了它的实质,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它从哪里来”?

企业人哪里来?

企业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呢?

企业实际上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子系统,它一般由五种基本要素构成:

第一、 产品,企业要为市场提供有形的产品或无形服务;

比如特斯拉他就提供电动车产品;娃哈哈,他就提供饮料矿泉水产品;阿里、京东就是电商服务,像得到、喜马拉雅、土士,就是提供知识服务,你得买到的不是占用物理空间的商品,而是一种体验!

第二、 员工,企业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等;有人说,这个 公司就他一人,那他即是老板也是员工,一肩多职。

第三、 利润,企业的运营是通过投入与产出,来获取利润最大化;无法获取正向利润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比如小米公司,雷军他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正式成立,2011年发布第一款手机,一直是资金净投入状态,产品研发、员工工资、办公场地、市场运营这都是企业的成本,那么利润就是从这些成本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价值。
利润一旦低于成本,那就是负值,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难,影响市场地位、员工收入。
所以你看2017年小米出现亏损的时候,雷军非常紧张,全力要把它拉回来!

第四、 客户,企业交付了自己的产品以后,才能谈得上利润,客户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交付的对象,即使是垄断企业也需要客户;银行要拉储户,电信公司要想尽办法留住你,水电企业想尽可能为你提供便捷。

第五、 信息,企业经营需要各种信息资源助力其发展,又叫社会关联。

比如政府关系可以帮助你取得资源优势,像雄安新区建设,没有弄清楚政府信息的企业就会出现一些盲目性的投资,造成了看上去很美而实际跟你没关系的假象。

除了上面的五个要素,其实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有些知识型企业在依托“知识产权”(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IP”)创造财富,比如一些知识网红,罗振宇、樊登、吴晓波等等。
他们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自己的智力资源。

了解了上面的几个构成企业的基本要素,我们会大概明白,员工是企业的关键构成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
所以,作为企业的员工需要了解其它要素,无论这些要素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密切,都需要对他们有最起码的了解。

我们要了解所在的企业是经营什么的,它有哪些优劣势、又有哪些空间和机遇,我们有哪些可发挥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员工虽然不是老板,但不能没有老板心态。
职场人可以吐槽、可以自嘲,但不可以低潮!
永远不要给自己的职业贴上消极的标签。

到哪里去?——企业依靠什么生存与延续?

“企”字的甲骨文, 它是会意一个人踮起一只脚(止,脚的形状),站立、企望的样子。
这其实来形容企业的状况也非常贴切,企业都想踮起脚尖向上够一够,也就是企业都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那么企业生存与延续的理由有哪些呢?

北大的陈春花教授总结为四大理由:提供好的产品、获得盈利、提供就业和实现社会期许。
其实总结出来就是企业要从原来的“卖东西”转变到“为客户创造价值”上来。

比如快手这家公司。
我去年6月份去他们总部做过一次调研观察;他们副总裁的工位和一个普通员工作的工位紧挨着。

快手这家公司最初是为用户制作GIF图片的,卖的是自己的技术工具,后来转向了短视频,记录日常生活。
随着用户的增加,他们发现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于是他们就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积累了大量农村的“下沉”用户。
而这些用户的最大痛点是自己的好的土特产卖不出去,那么快手的团队就想办法帮用户开直播宣传产品、做带货节、助推流量,等等。
帮助偏远山区贫困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些痛点和需求是谁发现的呢?不是老板程一笑,而是出身在农村,大学毕业后进入快手的几个年轻同事。
他们过年放假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带动农村人一起拍视频,于是农村景象通过快手快速传播开来。
后来他们尝试让农民在上面卖自己的农产品,结果能出现把蜜蜂卖到脱销的状况!

去年我们快手公司观察的时候看到,很多县长县委书记主动去找这些年轻的同事,央求他们帮助扶持本地区的直播带货!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为客户创造价值!
2021年2月5号快手在港股成功上市,也创造了市值过万亿的神话!

所以我们看,企业的创始人或是管理层,可能只是创造了个环境,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企业最终的发展和延续,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就像华为的任正非所说,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指挥炮火!
身为企业中的一员,我们拿什么去争取炮火?这也许是需要归竭尽全力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搞清楚了这些,也许未来会少一些迷茫!

最后的话:

职场的朋友们,回到最初的话题:认识底层逻辑,开启顶层设计。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没有底层逻辑的人,听什么都是对的,没有顶层设计的人,做什么又都是错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