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午山村(山村走进隶属村庄一支)

午山村位于南泉驻地西北4公里,胶济铁路北侧。
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午山屯是大嵩卫所领二十九屯之一,在明初是海防生产粮草的军屯。
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并入西移乡栾村社。

同治版《即墨县志》

村庄东与王演庄村相邻,南与城阳区毛家庄村相接,西与崔家屋子相抵,北与庆余屯村相连。
2018年村庄总面积1643亩,耕地面积1071亩。
全村共有249户,总人口743人。

走进午山村(山村走进隶属村庄一支)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据说午山村最早卢姓先来定居。
王姓辗转多地最终也在此居住。
后来王姓逐渐增多,就沿用崂山中韩的午山仍称午山村。
对于村中姓氏曾有顺口溜曰“王卢孙 姜刘侯”。
现在王姓占绝对多数,另有卢孙等姓,近几年又有魏刘杜等姓在此居住。

王姓,占全村人口的95%以上。
全村王姓大体分为四支,村的后街北为一支,村东南角(俗称湾崖)为一支,村的西南角为一支,街南(俗称粉坊胡同)为一支。
文革期间,族谱被毁之一炬,仅有粉坊胡同一族家谱幸存下来。
这次续谱,将1953年后出生的“文”字辈填补入谱。
小午山始迁祖应该是崂山午山十世王祥、王伦。

午山村这支王氏世系虽然与崂山午山《王氏族谱》记载的先祖名讳不符,但世系相同。
能够确认是老四支六世王东坦派下,可能是当时崂山午山编修《王氏族谱》时遗漏了八世王国阳这一支。
小午山王氏命名定式沿用崂山午山字辈,世系自八世记载。

辈分命名定式自一世起为:

福政雄瑞京,东希国应王

世成有公明,立文中元修

兴玉德吉九,永富泽宏方

连贵华寿祥,太平宝和显

恩民光景昌

现在村中王姓上下跨有“立文中元修,兴玉”七辈,最高“立”字辈有百岁寿星奶奶一位。

卢姓,康熙年间从城阳不其城迁入。
辈分自九世起:

克成丕显,宏翔瑞美

延世良佳,贤敏硕玉

正志耀珺

孙姓,自蓝村五里搬来。
辈分(部分):

相云显学功,瑶同林忠亭

值得一提的是,记忆中村中只有侯姓一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侯家买国库券中了奖,有关单位敲锣打鼓来颁奖。
那时自己正上小学,全校学生纷纷涌向他家看热闹,情景甚是壮观。
夫妻俩身高相差较大,妻子脚下踩着小板凳和丈夫合影留念。

村中曾有一条小河自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
与胶济铁路赵家堰旧址“洋桥”处汇入桃源河。

小河在村中泉水最旺盛处形成一椭圆形水湾。
王氏家谱中“湾涯”一支中所说的湾就是指此湾。
其泉水甘冽,据说同崂山泉水同属一条水脉。
湾北岸曾有棵标志性大杨树,远近几十里闻名。
现在小河水湾基本干涸。
村民在水湾处先后打凿水井两口。
南面一口老井曾于文革期间加深重修过,现在井口已用水泥封闭,保存下来。
北面一口打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现仍可使用。

村里的王氏祠堂坐北朝南,房屋三间。
下部用“蜂窝”石精心砌成,上部以“拖脊”垒之,木格窗,笔直的杉木檩条。
建国后改为小学。
最晚于1955年左右停止集体“供献”祭拜。
隐隐约约记着周总理去世那年在那里开过追悼大会,有村民胸前戴小白花,甚至哭了。
之后渐渐毁之,现原址建有民房。

据传说本村祠堂没有宗谱之前,村中先祖们每年过年都要到崂山中韩的老午山祭祖拜年,先祖们要步行跋涉十多小时百余里地苦不堪言。
去的时间早了,祠堂不开门,去的晚了,轻则挨训,重则罚跪。
后有聪明的先民想出一法,一人望风,一人念谱,一人抄写,将祖谱抄录了回来,从此结束步行往返之苦。

村中党员王立泮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村民王文珊(父亲)、王中钊、党员王中慈参加过解放战争。
以上人员均已去世,致敬!

隶属沿革

村庄明朝和清朝前期归大嵩卫管辖;

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撤了卫所制村庄划归西移乡栾村社;

民国初年,隶属西移区;

1929年至抗日战争期间,隶属即墨第七区(王演庄);

解放战争期间至共和国建国初期,隶属挪城区;

1958年划归南泉乡,后改称南泉人民公社;

1984年隶属南泉镇;

2012年底南泉、蓝村两镇合并隶属蓝村镇;

2020年6月30日,隶属于蓝村街道。

土地庙位于村庄西部

盛世中华,幸福千万家!
新时代,新农村,祝愿家乡更美、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好!

注: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是这区区千百字可以体现的。
由于能力有限,文中许多地方难尽人意,欢迎下方留言补充指正相关内容。
参考书目《即墨县地名志》、《即墨文史资料》、《即墨姓氏述略》等。

文章写作前咨询过王中代、王文瑞、孙典良、卢洪星等,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王中雨,70后,南泉午山村人,个体经营者。

走遍即墨村庄,寻找即墨精彩

欢迎来稿,一起把即墨故事、古迹、民俗记录下来,留住乡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