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
6月4日上午,邹平市南部山区西董街道南石村村口的铁匠铺里,铁匠贾兹远、贾兹云堂兄弟两人,一人左手拿铁钳、右手持小锤,一人抡大锤,把刚在炭火中烧的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默契地敲打着。在小锤的带领下,大锤跟着节奏,时快时慢,用力也时大时小。伴随着富有节奏的叮当声,铁块由通红变成暗红再到玄黑,形状也慢慢变长变薄,一把做农活用的镢头逐渐成型。
铁匠铺的布置很简单,一个落满煤灰的炉台,一个风箱,两个铁砧,几把大大小小的锤子,几块磨石,还有一个装满水的大铁盆。

弟弟贾兹远今年75岁,哥哥贾兹云今年77岁,至今兄弟俩已经合作了50多年。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点不假,两位七十多的老人,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每次锤打,锤头必会举过头顶,然后重重击打在通红的铁具上。一把镢头,至少要经过三次从煅烧、打制、淬火,才能成型。
兄弟俩除了加工锄镰镢耙等农具,还给维修农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中一个固定在树根上的铁砧,经过千锤百打的撞击,已经有个凹陷。
“南石集的时候活最多,送来维修的农具地上都摆满了,能干三四天!
”弟弟贾兹远便用草帽扇风边说。“不过,现在种地的越来越少了,活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快干不动了。”
两位老人的孩子不愿从事这个行当,都去附近工厂上班了。“这个活又脏又累,还挣不了大钱。”叮当声在这个小山村里回响了几十年,当问到以后的打算,两兄弟异口同声地说:“能有啥打算?等干不动了,就不再打了。”
如今,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将它列为邹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兹远成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人,还出资在村口为兄弟俩修建了新的铁匠铺。
一上午,前来维修和购买农具的人,来了四五拨,都是慕名而来,有的为了维修一个锄头,开车十几公里专门赶来。铁匠铺的生意又好了起来。
齐鲁·齐鲁壹点通讯员 李晓伟 摄
找、求发布、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