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半到岗、拿喇叭引导、采集个人信息……即墨人民医院的工作日常(门诊病人登记就诊口罩)

本院工作人员,也要测温登记后进入。

2月29日,周六,天气阴冷,在即墨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前,正在候诊的即墨市民发现:疫情期间到医院看病麻烦了,但却更踏实了。

为了避免疫情期间人群扎堆,早晨6点半,早班测温、登记、采集信息的各个岗位人员已经纷纷到达医院,穿好防护,准备好物资,在各自的岗位上准备迎接一天的就诊患者。

6点半到岗、拿喇叭引导、采集个人信息……即墨人民医院的工作日常(门诊病人登记就诊口罩)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早晨7点,随着门诊楼大门准时打开,就诊病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医院保安在门诊楼前维持秩序,疏导人群。
由于人手紧张,他们的排班是值48小时休24小时。
“挺辛苦的,48小时里要反复巡视四五个站点。
”保安张涛这样说。

医院在门诊楼外设置了回转通道,规范就诊秩序。
医生寇克剑一路逆着人群走,给等候的人们发放流行病学调查表。
发完一圈,他又拿着一叠口罩走了过来。

“您这个口罩是带呼吸阀的,不能进入大楼,换上这个医用口罩吧,请登记一下,再把换下的口罩放到医疗垃圾袋里。
”寇克剑给一个病人换下口罩,转头忙着回答另一个病人的询问。
“我今天的工作就是发流调表,帮病人换口罩。
天挺冷的,但是大家都很冷,也都在坚持呢。
”寇克剑说。

拆掉了门帘的门诊楼,上午9点,站在门口测体温的医生孙伟轩用手挡住了正准备进入的一名患者:“稍等一下,里面人多,暂时控制一下人数。
我先看看您的预约记录。

站在大门口,孙伟轩不得不提高声音说话。
站了2个多小时的腿脚又冷,又有点累,但看到外面还在排队的长龙,他现在想的是怎么能在做好防控的程序下,快一点让病人进入楼内,因为天气非常冷。

驾驶员查体科的杜彩云从1月31日转到门诊来支援,20多天没见到孩子了。
“孩子上五年级,从小抵抗力差,我怕可能有传染,把她送到亲戚家了,平时想我了就视频一下。
”杜彩云不好意思提起自己这段时间一直吃住在科里值班室,“丈夫也上班,我又不会开车,早班7点到,连公交车都很难坐,我就干脆不回家了。

门诊导医台工作人员站在岗位上耐心解答疑问。

说这些话的时候,杜彩云一直看着大厅里登记的人群,看到人少了一点,赶紧招手让孙伟轩把后面的病人请进来,一边低头看着红外人体成像仪的体温提示大声报出数值:“36度4。

“别扎堆,往里走!
里面也可以登记。
”医生司志真手持扩音器,站在门诊内门口引导病人。
音箱放在口袋里扩音效果不好,他一直左手持耳麦右手拿音箱,实在累了就垂下手歇歇。
他今天的班是到下午4点半,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来门诊支援的这10天里他只休息了4个下午,“累,但还好!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个登记台上都准备了手消液,贴上提示牌,有的就诊病人登记完转身就走,工作人员就会把他叫回来挤上手消液“洗洗手”。

电脑拍照完成身份信息采集,可以进入大厅看病了。
大多数就诊病人在经过这样的流程后都会感到繁琐,但又感到踏实。

患者进入门诊后,“一人一诊室”就诊,每个诊室每次只能有一名病人进入,在候诊区间隔就座。

疫情防控期间,所有进入门诊楼的人员都要登记。

市民张先生陪着老人来看病,老人晕车,工作人员让出自己的凳子让她稍坐一会,舒服点再上楼。
这件小事让张先生感到挺温暖:“不是万不得已,这个时候都不想来医院。
看到医院预防这么严谨,觉得可以放心。

邵先生1月15日从湖北来到即墨,如今已经过了隔离观察期全家都没生病,这次因为父亲脑梗塞来到医院,登记身份时发现他来自湖北,工作人员立即电话请示,很快就带领他们一家来到单独诊室内看病。
看到大厅内忙碌着的医务工作者,邵先生表示理解:“这样是对所有人负责。

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是防止病例输入和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门诊是排查的第一道关口。
从1月底至今,即墨人民医院的预检分诊始终没有松懈。
非常时期,大家都响应院党委的号召,党员带头,冲锋在前。
门诊部主任王林说,2月20日那天下午,接到上级通知要建普通发热门诊,当晚就要开诊。
来支援的体检中心医生李坚劼已经上了一天白班,听说没人值班,想都没想就说“我上吧,谁让我是党员呢!

王林说,“关键时刻,这是我们党员和职工的担当。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