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右)与潘从正在交谈(资料翻拍)
在老坚决纪念馆采访
穆青与潘从正来往书信

阅读提示
为一件事疯狂,总有一天会从中找到答案。潘从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种树固沙。为了找到答案,他饮风喝沙,战天斗地,大风把树苗无情刮倒,他再小心把它扶起;为了找到答案,他忍气吞声,与人抗争,“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为了找到答案,他流尽最后一滴血,死了也要变成一堵防风固沙的墙,作磐作石。用自己拼来的一个可能,回敬所有人说的不可能,使这里终于换了人间。昔日寸草不生的黄沙地,如今已林海无际,春华秋实,成了农民增收的果园、游人的乐园,而他的故居以及他长眠的地方——老坚决纪念馆,已成社会各界永远的精神家园和不倒的丰碑,受万人敬仰。12月3日,一行怀着无比景仰、敬畏的心情,再次来到这里探访,虽然天气寒冷,但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黄沙无踪树常青 故居成馆万人敬
老坚决纪念馆位于宁陵县石桥镇万庄村头。到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夕阳的余晖洒在纪念馆的院墙上,仿佛披上了一层单薄的金装,而夕阳也将院墙周边裸露的枝桠映照在地上,似一幅粗略的素描,不那么认真的笔触只留下一抹痕迹。
“俺三爷这院子,原来只有三间,破嘞很,有一个屋角还塌啦。现在的院墙,还有五间堂屋,两间东屋,都是后来盖的。”在老坚决纪念馆院墙外,正在移栽油菜苗的潘从正的堂孙媳妇吕忠玲快人快语。
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小院,红砖砌墙,蓝瓦覆顶;堂屋朝南,厨房向西;黑门红窗,均为木制;蓝砖院墙,三面相围。而与其他普通农家小院不同的是,大门外的院墙上悬挂着多种不同的匾额:门头正央是老坚决纪念馆,大门左侧是商丘市委宣传部、商丘市工作者协会联合悬挂的“商丘市工作者教育基地”,以及商丘市林业局、商丘市教育局、共青团商丘市委联合联合悬挂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门右侧悬挂的是“潘从正故居”。
轻声迈入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手边一个为老坚决遮风挡雨多年、也沙埋他多次的地窨子,虽然后来使用现在的材料对其进行了翻修,但看起来依然简陋不堪,不难想象老坚决当年的艰苦岁月,虽然面积狭小,但里面感人的故事多而精彩,多到外人“挖不完”,精彩到说者听者皆泪流。
与深埋于地下的地窨子不同,紧邻其北侧的是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树身处挂着一个标牌:友谊树。据潘从正的孙子潘园林介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先后四次深入万庄,与“老坚决”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最后一次来时,两人当时共同种下了一棵梧桐小树苗,历经风霜雪雨、阳光雨露40载,如今需双人才能合抱。春天一到,桐花盛开的时候,远看像飘落的一团祥云。桐花落后,枝繁叶茂,树荫足足有三四间屋子大,干活累了的人们常来此歇凉。
如今,这棵郁郁葱葱、“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的泡桐已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
同样,见证他们友谊的还有远在千里之外北京的两棵樱桃树。1983年,老坚决托人专门到北京送给穆青两棵樱桃树。穆青在散文《心上的树》中记述:“如今,这两棵樱桃树都种在新华社的大院里,虽然因为盖大楼迁移了两次,但始终长得很好,只是还没有开花结果。我每次从它们面前经过,总禁不住要停下脚步深情地望着它们,就好像看着老汉正弯着腰、仰着脸、微笑着站在我的面前一样。”
当天下午,站在装裱一新的老坚决纪念馆的潘从正事迹展墙前,怀着一颗敬重的心,再次默读这篇文章,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其实,在纪念馆每一张珍贵的照片与资料面前,都会驻足良久,怀着同样不平静的心情品读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老坚决这个特殊光环的笼罩,让这个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小院显得与众不同,使得这里的一砖一瓦,甚至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可小觑的尊荣。
斯人长眠精神在 丰碑长存天地间
从老坚决纪念馆出来,南行二三十米,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就是老坚决长眠的地方。素面朝天的坟墓前立有一块朴实无华的墓碑,背面刻有穆青亲自撰写、让人沉思的碑文: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名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他在世87年,却有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同妻子住在沙荒地培育苗圃,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送命,病了他不肯离开,老了还趴在地上拖着土袋修了50米坡路。他千辛万苦栽培的苗圃和防护林,历经劫难,几起几落,但他并不气馁。他说:“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俺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
”此处原有棵老柿树,年年都挂果,纵是压弯了腰也硬撑着。他常常夸这柿树不偷
字体醒目,庄重大方。短短436个字,浓缩着潘从正注定要长过历史的光辉一生。
据陪同采访的宁陵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1989年12月3日,潘从正阖然长逝在万碧风口。次日,穆青发来唁电——“惊闻劳模潘从正去世不胜哀痛,请代我向其家属致意。潘从正为人民植树造林操劳一生,为我国农民树起一代风范。他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并为潘从正撰写手书碑文,派人专程送至宁陵。巧合的是,穆青碑文中提到的那棵老柿树的原址,正是今天的潘从正的长眠之地。
潘从正虽然离开30年了,但他“心系百姓、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缀网劳蛛”精神,仍然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向前,经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普通百姓,来此缅怀英模,追思忠魂,怀着崇敬之心而来,带着许多思考离去。
任岁月匆匆流逝,榜样力量永恒;任世间花开花落,精神之树常青。若老人地下有知,理当含笑九泉。
冬天易晚。夕阳的余晖还没有完全收尽,月牙儿已暗携冷香,悄悄地在西边爬上树梢。很快,暮野四合,万籁俱寂,碧穹繁星明媚。此时,老坚决纪念馆的灯光显得愈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