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边不断有人喊着建造师证书在家落灰没人要,另一方面却又是建企因为建造师配置不足被责令整改。核心问题在哪里?
大批建企因建造师数量不足被整改
1.北京门头沟区数百家建企缺少建造师证书被责令整改。

10月14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公告:
北京青立方环境科技等105家企业在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后,注册建造师严重缺失,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标准要求,责令上述企业限期改正,改正期三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承揽新的工程、不得申请资质升级和增项,逾期不改,将依法撤回相应资质。
2.四川数百家建企缺少建造师证书被责令整改。
10月19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告,责令九寨沟县九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281家企业限期整改。
依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企业不再符合相应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要求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向社会公告,整改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的规定,现责令上述企业在2021年12月30日前,对照《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要求进行整改。
整改期间不得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升级、增项,不能承揽新的工程,整改期满后仍未能达到规定资质标准要求条件的,本机关将依法撤回相应资质。
其实企业因建造师数量不足而被勒令整改的消息比比皆是,随着建筑行业动态化监管平台的稳步推广,很多建筑企业的建造师数量配置不足被进一步发现。
看到这里会有朋友说,现行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规定对建造师数量要求没那么严格了,而且自己的证书握在手里好久没注册了,为什么说现在还会缺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建造师市场需求增加还是减小?
首先说结论:建造师市场需求今后肯定是越来越大的。
1、从政策来看(这里主要分析上面说的资质改革):
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对建筑企业资格等级和类别进行大幅压减:改革后,现有的593项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将压减至245项,所有的资质等级原则上都压减为甲乙两级,有的资质只设了一个等级。
关于此次改革对我们的影响,国培创教育带大家简单回忆下:
1.准入门槛降低
随着《改革方案》的出台施行,原先的二三级资质合并为乙级资质。企业现有资质证书登记保持不变(最低等级的换发乙级资质证书)放宽部分资质承揽业务范围,对中小企业是极大利好,有利于企业孵化和成长,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2.小型企业受益,市场蓬勃发展
对企业的影响,会转而影响到行业从业者。我们可以看见,本次改革改变了最低准入门槛,三级资质企业将最大受益。这部分企业现在占据了90%以上,因此当准入门槛降低,改革后可承接工程范围增加,对建造师证书的需求一定会增大。
3.对建造师数量的需求预计
同时,合并资质并不等同于放开了资质对建造师数量的要求。目前的资质体系中,一级二级资质要求的是业绩,三级才要求建造师数量。而改革后,预计甲级企业要求业绩,乙级企业(二级+三级)要求建造师数量。从这点上看,对建造师的数量需求反倒会增长。
2、从当下市场来看:
以今年我国前三季度一建注册的具体情况为例,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一建新注册人数49万余人。而初始注册人数11万多人,占比约为22%。
图一(数据来源:住建部)
而同期背景下,我国整体建筑业企业人员数和建筑企业单位数如下:
图二(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三(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平均每90个建企从业人员中才会有1个一级建造师。在国家鼓励持证上岗,中国经济与基建迅猛发展的当下,这样的数量配置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今年可能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市场对建造师证书的需求,肯定是有增无减的。
而对于不少朋友说的,自己的证书“没人要”“太廉价”,抛开吐槽因素不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部分想要通过证书进行违法操作的建企今后将无所遁形。
而对于真正做实事的企业来说,他们无论是进行资质升级,还是工程承包,对于建造师等证书的人才需要肯定是有增无减的。我们自己多用心,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不是难事。
国培创教育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对于真正想要在建筑行业深耕的朋友来说,建造师证书的含金量和市场需求肯定是始终存在,并且会进一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的。
从个人角度来看,建造师证书不仅能让我们在现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竞争力的双提升,也能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在此国培创教育还是给大家一些建议:
如果你已经是建筑业的从业人员,那么抓紧时间考下证书,可以取得丰厚的奖励,在大量职位缺口涌现的今天,也能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而对于很多处在事业迷茫期的人来说,报考建造师,投身建筑业,在证书的加持下,不论是升职还是工作都如鱼得水,也不失为一条上佳选择。
最后一句话总结:今后“一岗一证”“持证上岗”将是必然的趋势,建筑业也会从多年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模式,而这一切的最终体现,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对制度的遵守,对于考证人来说,就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