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庵埠这个行“善”重“义”的古村落(古村落祠堂潮安南宋上了)

文里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政府驻地东0.6千米,庵埠镇政府驻地北0.65千米,潮汕公路西侧,亨利北路通过本村。
属庵埠镇。
为全镇最大的村,为侨乡,主姓杨。

文里村为侨乡,主姓杨。
村原为柯、潘等姓首创。
杨氏先祖杨迪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由福建莆田石狮巷迁揭阳风湖。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移居龙溪都鸡毋坞创西陇村。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乡人杨典、杨玮兄弟相继中进士,正德皇帝知其乡仅三百余人,有两人登科,赞曰:“兄弟连登科甲,堪称文里”。
乡遂改称文里。
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夯墙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有耕地272亩,农业主种水稻。
工副业有食品、建筑、建材、粮食加工等企业157家。
有文化室、医疗站各2处。
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1所,老人活动室4所。
村民饮用自来水。
村西畴美有宋代杨迪猷古墓。
潮汕公路在村东。

文里访古

潮州庵埠这个行“善”重“义”的古村落(古村落祠堂潮安南宋上了)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里村建村于南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鼎盛,历代传承下来的宗庙、祠堂、公厅、民居等古建众多,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里面的结构及构件,都十分精彩,美轮美奂。

  这些古建在历代文里人的精心呵护下,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一些已是光彩不再,但大部分依然焕发着昔日的魅力。

文里一角

  同其他的古村落不同,走在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村弯曲狭长的街巷上,时常有奔驰,宝马在你身旁穿梭。

  路两旁是一幢幢楼房,间杂着一两幢古民居,但光在外头打量,你也说不清它是上了年代的老宅子还是近十年的仿古建筑。
这是我们的摄影最纠结的,找了好几处地方,都没能拍到她想要寻找到的成片的古屋老宅的屋顶。

  一条小巷里的一座大夫第倒是真的清末民初的建筑,屋里保存着完好的嵌瓷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树叶小而生动,熟悉村庄文史情况的李伯得意地告诉我们:你看,树叶小到比米粒还小!
这不是他家的屋子,但丝毫无损于他的骄傲。
屋主人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谦逊温和地笑着,说:“现代人不喜欢这种老厝。
”庭院收拾得十分洁净,灰白的院墙前,种着七八种盆景,愈发显得雅致。
一株大石榴灿烂地结着果实,约莫近百颗左右,沉甸甸地坠在枝叶间。

清末民初时期精致立体嵌瓷壁画。

琉璃瓦屋顶上嵌瓷,活灵活现,吉祥瑞气。

  隔三差五的老祠堂倒是能看到古村落的些许味道。
站在杨氏宗祠前,李伯谈及文里村名的由来——文里建村于南宋,明正德年间,乡人杨典、杨玮兄弟相继中进士,正德皇帝知其乡仅三百余人,有两人登科,赞曰:“兄弟连登科甲,堪称文里”。
乡遂改称文里。
“历朝历代,这里都人才辈出。
”李伯乐呵呵地说。

杨氏永思二房公祠

  祠堂多正是文里的一大特色,全村共有大大小小祠堂36所。
祠堂家庙屋顶上的嵌瓷、门壁上的壁画,都是请当地或城里的能工巧匠来完成的,显出文里人的用心。
逢年过节,宗族的人会穿着黑色的袍子戴上黑色的礼帽在祠堂上轮番进行隆重的祭拜,这场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乡愁》,也上了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

具有特色的陈氏家庙永思堂

  文里的善堂也很多,一座名为“同奉”的善堂,很气派地矗立在路边。
李伯告诉我们,这善堂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马来西亚等地还设有分部。
不久前善堂举办大型施济活动,马来等地的人也到这边来。
善堂近门处堆放着一袋袋的米、油等,文里人对慈善,总是一呼百应的。

宋大峰祖师庙,有140多年历史的“同奉”善堂

  闲聊中,带路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村里的一些路的修建、沟渠的整治等,许多都是村支部书记谢秋强自己出资建的。
他原本经商,自己有钱,所以常能动用私人资金办公家的事。
2010年6月30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文里人还自发组建起潮安文里爱心基金会,这是南粤大地首个村级爱心基金会。

  横过村庄的一条溪流及其边上的老榕终于让我们找到古村落的感觉。
每年端午节,文里人都会在这里举办龙舟比赛,潮州、汕头等地的摄影爱好者常会在此聚集。
然而,当我正想拿出相机拍摄这静谧的乡村美景时,一辆白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镜头中,打破了我预设好的构图。

宁静的东沟,让文里充满灵气,每年龙舟赛这里就热闹起来。

赛龙舟

  35度以上的天气,白晃晃的日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回到村委会办公室,我们一个个都已汗流浃背。
我在想,大概走古村落,或许真该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或是带点灰色调的阴天,才能找到感觉吧?

  负责该专题的编辑显然也在为找不到“古村落”的感觉发愁。
村委会的干部却依旧是信心满满的样子,并把我们带到村委会三楼的展厅。
一帧帧照片,讲述着这座900多年村庄的过去、现在,约略又透着未来的一些影子。
在这有空调的房子里,我们尽可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看到了刚才路边看到的祠堂,看到了大夫第里那些精美嵌瓷,看到了文里的老人弦乐队、村民参与的英歌队,舞龙、舞狮,还有鲤鱼舞。
“瞧,这些都是村里的小孩子参加表演的。
”指着一张威风凛凛的鲤鱼舞的照片,告诉我,并接着介绍说,哪一个项目在全省非遗文化巡演中,得了银奖,哪一个项目参加全国性的文艺表演,得了优秀奖……

英歌舞

舞龙

  看着画面上那涂满粉彩的小孩的脸,我忽然明白了文里何以会成为人们心仪的古村落,何以能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传统文化先进示范村”和“全国传统文化优秀示范基地”。
文里的古,不在建筑,不在村庄的外观,而在其“文化的里子”。
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老房子消失了,楼房建起来了,许多东西在逝去,但善的理念,对祖宗先人的追思,传统文化的根底,却很好地留存了下来,生生不息。

  文里缩读

  文里村位于广东潮安区庵埠镇腹地,毗邻汕头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大村。

  文里建村于南宋,已有900年的历史,人文鼎盛,历代英才辈出:南宋有潮州路铁牌总管、状元名将谢壶山;明有一门双进士,杨琠、杨玮兄弟、戊辰八贤的陈所献;清代有名宦杨开会和一门双武举杨肇端、杨肇振及富翁郑报爷等;近代和当代的有民国元勋陈素,民国少将杨元忠,归侨作家、华侨活动家杨越等。
如今,村落里和谐杂居着杨、谢、郑、蔡、陈、庄、李、柯、许和鄞等诸多姓氏的村民。

  文里民风淳朴,宗祠宫庙、民居古建筑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丰富,龙舟队、锣鼓队、舞狮队、舞龙队、英歌队、鲤鱼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活动频繁,是“全国传统文化优秀示范基地”、“全国传统文化先进模范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