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高合汽车将停产6个月的消息传出后,消费者纷纷深感担忧。随后,有高合车主反映,车辆软件出现报错,车辆一些功能失效。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企业维护电话已无人接听,软件问题反馈后也无人回应。
新能源车企的兴衰更迭并非新鲜事,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车辆软件维护和更新的压力已远超传统燃油车。然而,一些车企在出现问题时选择让消费者来埋单,这种行为不禁让人深感失望。
维护消费者权益不应仅仅是消费者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车企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化能力的飞跃提升,企业加强软件维护与更新能力、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很焦虑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高合汽车就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公司内部大会宣布将停工停产6个月,从3月起员工只能领取市最低工资。这一决策导致其主要生产基地——江苏盐城工厂陷入停摆,员工无法正常进入工厂,供应商则面临着货款被拖欠的困境。2月22日,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在上海总部公开露面,他坦承接下来的3个月将是公司艰难翻身的窗口期。如果无法成功度过这一难关,公司的前景将难以预料。这一表态无疑给高合汽车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消息迅速在消费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尚未走到绝境,但许多消费者对高合汽车的前景感到担忧。那些已经交了钱却未能提车的消费者以及高合车主,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对于高合车主来说,售后服务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一些车主表示,虽然高合汽车还不错,但他们担心未来的维修保养问题。有车主提到去年已经更换了两个零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如果售后跟不上,车辆将无法正常使用。然而,面对满天飞的负面消息,高合官方迟迟未出面辟谣,这让消费者感到十分不安。
对于消费者的担忧,高合汽车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官方尚未发布关于售后处理的声明,但目前售后服务并未受到影响。用户可以通过售后服务的微信群与小管家和售后专员对接,服务人员都在正常上班,维修、保养等服务都有人处理。然而,消费者仍非常担忧,他们认为目前售后虽然没问题,但后续情况难以预料。
事实上,消费者的焦虑并非没有根据。高合汽车停摆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地位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威马汽车。威马汽车曾经也面临着车机系统更新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倒下的命运。如今,威马汽车停摆,其消费者也从最初的愤怒逐渐转变为无奈接受。
权益保障需“兜底”
新能源车企的兴衰更迭在业界已非罕见现象。除了威马汽车之外,今年,多家车企相继传出停产、退网、降薪、裁员等消息。随着这些新能源车企逐渐退出市场,已售车辆的保修问题愈发凸显,大有成为行业共性问题的趋势。
在燃油车时代,即使车企倒闭,零部件通常还能找到库存的原厂和副厂配件。然而,智能汽车时代的情况却大不相同。车企倒闭后,虽然硬件上可能还有共用的配件可以更换,但软件维护方面因为各家车企都有着独特的体系,一旦缺乏维护,即使是基础的地图导航功能也可能无法再更新,更别提高阶智能驾驶的升级和娱乐功能了。有人感叹,虽然智能汽车的云端服务让人愉悦,但是云服务一旦无法工作,车辆就只剩下了一块显示屏了。
2023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的问题愈发严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经营不善的车企面临退市,相关车辆的定期保养、售后维修以及原厂零配件服务等难以继续提供,这给车辆的使用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在智能汽车诞生初期OTA(Over The Air)技术曾让用户对产品充满期待。城市辅助导航、高级自动驾驶等功能作为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的亮点,也成为了车企宣传的卖点。然而,车机的维护实际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不仅涉及到底层硬件的支持,还需要中层系统和上层软件的不断开发、更迭。有业内专家指出,OTA技术的背后需要诸多技术支持和管理能力,包括OTA终端、网络和升级云平台的研发能力,以及远程诊断监控、车辆网络安全、升级包的安全与兼容、用户体验服务等管理能力。
为了促进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汽车市场秩序,商务部曾制定并实施了《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供应商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及相应的售后服务。同时,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也对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保修期作了明确规定。有行业专家认为,这种政府干预行为虽然并非完全基于市场经济原则,但对于确保汽车使用周期内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至关重要,不能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无处求助。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倒下后往往人去楼空,消费者仍旧难以维护自身权益,亟需制定兜底政策法规约束相关行为。
亟需解决“后顾之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不少车企在产品还未完全站稳脚跟时就已面临困境,这使得消费者往往措手不及,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售后服务问题。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保证至少10年的备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尤为困难。山东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石雨指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本质上都是车辆售后服务的一部分。车企如何为用户提供以及提供多长时间的售后服务,应依据双方签订的车辆买卖合同细则来确定。如果车企倒闭,被其他企业收购或并购,消费者可以寻求收购或并购方企业来负责后续的维修保养和零件供应。因为这些企业通常会接收原车企的品牌、知识产权、厂房生产线等资产,并承担起该品牌的售后服务。
如果车企倒闭且未被收购,按照行业惯例,车企可以通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将售后服务交给专业的汽车售后品牌或其他车企来承接。如果倒闭的品牌是合资企业,还可能由之前的外资母公司来负责。这些安排通常会在车企倒闭的最后公告中明确说明。然而,如果车企既未被收购也没有售后承接方,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权益受损的风险。
目前,相较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车辆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确实存在一定滞后性。业内仍缺乏明确的法律文件或政策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导致用户维权成本高昂。已经倒下或岌岌可危的造车新势力,往往是新创企业,一旦倒闭,后续的零部件提供和技术服务支撑更是“水中望月”。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据管理应用测评部主任郭盈表示,如果车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售后服务等部分应作为破产债务在清算方案中作出安排。股东也应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车企被转让或被合并,新企业仍需承担售后服务责任。即使只是关闭了产品线,车企本身仍存在,也不能以不再生产为借口拒绝提供后续服务。消费者在遇到售后服务难题时,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寻求帮助。
对于高合汽车而言,面临困境时能够有企业给出投资和收购意向,对于其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至少,这意味着他们的车辆在未来可能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售后服务保障。然而,这也提醒了其他新能源车主和潜在消费者,选择车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本身,还要考虑其售后服务和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来自【中国汽车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