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间,海盐商家自治联盟成员上街开展文明巡查工作(郭秋敏 摄)
商圈,往往是一座城市中最热闹的地方。人流、车流、物流,在这里交汇、叠加。
繁华背后,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管理中,商家往往“各扫门前”,占道经营、杂物乱堆、违规停车......各类纠纷时有发生。

在海盐,这样的局面正被扭转。改变源于一支队伍,2018年9月,海盐在全省率先成立“商家共治联盟”,引导市场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构建起“联盟委员会主导+商家自主参与+政府部门支撑”的新型社会共治模式,在细节处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能。
3年多来,海盐全县已有2000多户商家加入联盟,问题办结率达90%以上。
为何要成立“商家共治联盟”?联盟带来了哪些改变,对基层治理又有何启示?近日,来到海盐,找寻打开基层治理这扇科学之门的“密码”。
在海盐县武原街道,商家自治联盟成员走进一沿街商铺,为店家发放电动车综合整治宣传单
一种观念的转变
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共进
在海盐县百步镇长水路,商铺林立。曾经的占道经营、杂物乱堆、违规停车等现象已不见踪影。放眼望去,道路宽敞通透、两侧草木葱茏,有进店消费的顾客,也不乏闲暇漫步的***。海盐的“商家共治联盟”,最早就是从这条街开始。
2018年,百步镇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其初衷是要让原先破旧杂乱的小镇变成为百姓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但整治工作推进并不顺畅。”海盐县市场监管局百步分局副局长张志来说,特别是沿街商铺提升工程,“政府包干群众甩手”问题尤为突出。
另外,一直以来商家都是“各自为阵”,为了利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投诉举报时有发生。“光调解这些矛盾就让人头疼,更别说让他们齐心参与整治工作了。”张志来说,为了管好这些商家,执法人员没少费心思。
经过走访调研,张志来发现不少商家其实都是热心肠,有的还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不如因势利导,组建一支商家志愿者队伍。”张志来和同事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队伍的组建并不容易。最初,有人表示不解,也有人强烈反对。
“大家担心最多的就是自身利益问题。”张志来回忆说,2018年中旬将成立“商家自治联盟”的通知发放下去后,一些商家曾找他“理论”:做生意都忙不过来,还要帮助政府干活,这就是在浪费时间!
既然存在顾虑,那就先试点。通过自愿报名和部门筛选,2019年1月,一支由16名商家组成的“商家共治联盟”在百步正式成立,大家签下自治公约书,并公选出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
一件红马甲,一个身份牌,“商家共治联盟”成立当天,成员们就分头开展巡逻活动。“人行道上这么多垃圾,赶紧清理清理吧。”“摊位摆到外面,行人都没地方走路了。”看到一幕幕不规范现象,联盟成员立即喊来店主。大家一照面,一看都是周边“邻居”,店主们也有些不好意思,动手整改起来。
从“我被管”到“我来管”,一字之差,代表着海盐开启了基层治理的新征程。
渐渐地,杂乱的街道变得整洁干净,经营更加规范有序,一些商家的生意也变好了。“顾客对我们的信任度和好评度都提高了,回头客也增加不少。”共治后的“多米诺效应”,让商家看到了无限可能。眼下,“商家共治联盟”已在海盐武原街道、于城镇等乡镇“多点开花”。
商家诉求更能“一呼就应”。采访中,百步镇上不少商家向坦言,以前遇到难题时,大家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很多人不了解反映的渠道和部门,有些困难就不了了之。如今,有了联盟“撑腰”,大家反映问题更加及时。
“当时店铺前没停车位,也没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收集机制,车辆乱停放、垃圾乱堆也不能全怪他们。”海盐县市场监管局质量与标准计量科科长李琳琳说,商家的这些困难由“商家共治联盟”反映后,他们按辖区建立线上工作群,政法委、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商家入群。
“有难题商家可随时在群里提,然后由职能部门负责人认领交办,并要求限期整改解决。”李琳琳说,现在垃圾清运车每天分三个时间段沿街巡回收集,每条街还设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原先闲置的土地被利用起来,改建成一个个标准的停车位;破损残旧的门头被统一更换,变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招牌……
受益的不仅是商家,更多社会效益正在显现:2020年,海盐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冲刺之年,“商家共治联盟”成员们闻令而动,迅速在辖区内开展宣传告知、文明巡查、卫生清理等工作,累计出动200余人次,最终在2020年底助力创建成功;今年7月,超强台风“烟花”来临前,联盟成员自发走村入户上门劝导,帮助人员转移、排查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家逐渐意识到,小小联盟不仅联动了各方力量,也在商家与商家、商家与政府间架起“连心桥”。
“原先总说‘你的事,我的事’,甚至店门一关,井水不犯河水。”回想当初,位于百步镇的车站副食品店店主陈全宝不好意思地笑了,还做起了“检讨”:“之前想法狭隘了。看看现在的街面,不仅环境漂亮了,商家间走动也多了,关系变得更融洽。”
陈全宝感慨,其实左邻右舍都是家人,“家务事”就该大家一起办。
海盐县百步镇沿街商铺进行交叉检查后,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根据分数为商家张贴“红黑榜”。
一套标准的建立
从“毛估估”到精准化
撬动基层“大治理”,还要建立长效机制。
“社区和物业毕竟人力、资源有限,很多小问题都无法及时发现,久而久之就成了商家和群众间的大矛盾。”这曾让武原街道海兴社区党总支书记蒋群贤很是发愁。
如何发挥“商家共治联盟”作用聚力精准施策?海盐打通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村镇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部门信息壁垒,由主要领导担任联盟荣誉会长,每季度召集一至两次议事会,发现问题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并要求限期整改。
“由于结构设计问题,空调只能安装在商铺外,每到夏季,空调冷凝水就直接排放在路面,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周围居民也抱怨声不断。”“之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其他商家无动于衷,拖着拖着就耽搁了。”……今年6月初,武原街道长安路边一家店铺内,街道领导、商铺代表、社区主任和物业经理,十多人围坐一堂,共话社区里的“家务事”。
“我们可以联系第三方做方案进行整改。”在场的海兴社区海韵华庭物业经理富建萍加入讨论。她告诉,前期联盟代表们多方听取意见,通过实地探查,决定在每家商铺上安装引水管道,将空调冷凝水排放到小区下水道,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整改。
这是海盐“商家共治联盟”议事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基层搭建起商家与党政部门面对面平等沟通的平台,既能衔接党政所需,又能倾听民声、传递民意。“身边一件件烦心事被破解,商家们也渐渐达成共识,要齐心协力提升辖区‘颜值气质’。”蒋群贤说。
做得好不好,商家说了算。除了每季度召开议事会,通过自愿报名形式,商家代表还会不定期围绕垃圾分类、门前三包、店内环境卫生等开展交叉互评,并根据分数选出最美文明商铺,赠予流动花环。“以前一直都是‘被管理’‘被督促’的对象,现在自己就是管理者,管不好自己怎么行!
”位于武原街道长安路的山东老王水果店店主王逢乐呵呵地说。
基层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群众共享成果,安居乐业。眼下,“商家共治联盟”又尝试与各镇(街道)司法所合作,合力调解商家与商家、商家与消费者以及商家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纠纷,比如劳资、经济、婚姻家庭、生态环境污染等纠纷。11月15日,海盐首个商家联盟调解室在百步镇正式成立。
得益于前期一系列的成功探索,2020年11月27日,由海盐县百步镇起草的《商家共治联盟建设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通过评审。在《规范》中看到,内容包括范围、术语、定义等7个部分,其中联盟建设、共治管理要求、星级评比、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4个核心部分,共有近70条子项详细规定了商家共治联盟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工作格局和服务模式。“管理不再毛估估,更要精准化。比如三治融合中就包含了定期召开议事会和商家间交叉互评。”张志来说,联盟建设主要规定了联盟组织结构、成员日常职责等,共治管理要求包括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建立问题处置跟踪机制等,星级评比则以环境整洁、绿化完好、诚信经营等内容为依据,每年评选出一、二、三星级商家。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郑培表示,海盐县率先将商家联盟共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地方技术性规范,统一了商家共治联盟共治模式和管理要求、星级评比等内容,创新新型信用监管模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沿街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镇品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探索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全省各地推广。
这一做法如今已走向全省,作为发源地的海盐,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完善议事会运行机制;细化交办督办流程,依托数字化平台助推问题整改见实效……
一个市场的转型
从一盘散沙变一盘活棋
海盐通过共治共享的探索实践,找到了撬动基层治理的发力点。
“商家共治联盟”,还改变了海盐县城一个专业市场的业态格局,使一座原本冷清的五金城日益红火。
杨四烧烤店老板杨汝齐深有体会。杨汝齐曾在海盐县武原街道勤俭路上经营了一家近70平米的烧烤店。“但烧烤油烟味比较重,且越到晚上生意越好,因此常遭到周边群众投诉。”杨汝齐说,之前也想过换地方,但位置偏了又怕影响生意。
杨汝齐道出了许多小餐饮店主的苦恼。“在海盐县城各个角落,曾散落300多家烧烤店。”武原街道办事处主任朱玮说,这些店大多就开在居民区,临街的房子,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居民叫苦连天。三年来,油烟污染、噪音扰民举报占海盐全县生态环保举报件的44%。
既要让老百姓满意,又不影响店家生意,从何入手,是摆在武原街道各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商家共治联盟’把一盘散沙变成一盘活棋,这给了我们启发。”朱玮说,征求城乡居民意见建议后,海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开展餐饮业整治专项行动,采取划行规市方式,关停并转321家烧烤店,引导入驻中达海港智慧城。
如今,海盐人多了一个新时尚——去五金城吃宵夜。原本卖五金配件的海盐中达海港智慧城引入130多家餐饮店,本地网红烧烤店集结其中。“最高峰时平均每晚顾客两万多人次,县城七分之一的市民都来了。”智慧海港城总经理崔朱良说,现在还引进一批网红餐饮品牌、人气住宿酒店,新增文化、旅游、娱乐等消费业态,中达海港智慧城的店面出租率由原来的36%提升至97%,一店难求。
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的中达海港智慧城内经营有序
“散沙”聚拢了,管理更要跟得上。中达海港智慧城引用“商家共治联盟”模式,将市场划分为餐饮、建材、生活配套等四个片区,在近600家商家中公选出8名区长和83名微网格长,参与垃圾分类、诚信经营、平安建设等工作。现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也联合中达海港智慧城成立联勤室,商家代表与执法人员每晚巡逻,立查立改。“有啥纠纷第一时间有人管,放心消费。”市民汤云说,带朋友来吃饭更宽心。
为完善餐饮业配套设施,中达海港智慧城投入1000多万元对污水管网、垃圾分类房、排烟系统进行改造。此外,还在每家门店外铺设防腐板用于室外营业,并建了四格隔油池,市场内1800余个停车位低价供店家使用。“这里废气废水治理更集中,也不用担心被投诉,做生意腰杆更直了。”杨汝齐说,现在店铺面积有600多平方米,店内还有歌手驻唱,就像从“路边摊”搬进了高端综合体,营业额是之前的3倍多。
如果说“联盟委员会主导+商家自主参与+政府部门支撑”是“商家共享联盟”的1.0版,那么通过联盟作用互相“拉单”就是升级版。
“商家抱团发展,以前想都不敢想。”崔朱良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商家间恶性竞争、闹矛盾是常有的事,自己甚至三天两头就要往街道司法所跑,协助矛盾调解。“现在看到餐饮区的共治成果,五金、建材类等商家很快开始加入商家共治联盟。”
采访当天,走进中达海港城B区的欧普照明店内,老板吴建华兴奋地告诉,他们联合链家软装、吉斯家具、欧派木门等十余家店,在11月初举行了一场促销活动,不仅价格有优惠,还规定每家商家要“共享”两名顾客,相互介绍生意。短短半个月时间,这十余家店的总成交额就达700万元左右。
以中达海港智慧城的探索为基础,12月中旬,位于于城镇的汽车二手交易市场也将投入使用,首批13家二手车交易店铺即将入驻,租金减免,由海盐汽车协会会长兼任“商家共治联盟”会长,实现二手车商“抱团”发展。此外,市场内设有***大厅,为消费者提供查验、开票、交费、上牌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