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百业兴。近日,调查发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对于许多农村来说,一去不复返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让农民群众出行真方便了。
然而,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维护、运营中,也存在一些待补的“短板”,依然困扰着部分地方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仍有村民走泥泞

“我们村是贫困村,群众都渴望脱贫致富,可家门口的泥巴路挡住了我们脱贫致富的脚步。”项城市范集镇路口行政村马相庄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该村700口人,有条主路一直未修,还是土路。村内通向东、南、北方向村庄的路,都已修好。就剩下马相庄这条主路,一直未修。村民下地干活、孩子去上学,还时常得走积水、泥泞不堪的土路。
邓州市都司镇宣庄村一位姓宣的村民告诉,该村到相邻的姚李村也有一公里多泥巴路。长期以来,宣庄村的学生去姚李村小学上学、去都司镇初中上学,都要经过这段路。每逢下雨,孩子们不得不绕道昌岗村,再到姚李村,多走三四公里。
部分路段待翻修
新野县施庵镇白岗村一位张姓村民说,该村两条进村路都是多年前实施“村村通”工程时修的,如今破损不堪,大坑连着小坑,机动车经过,底盘常被剐蹭。逢着雨天,骑电动车路过,一不小心就摔泥坑里了。
据介绍,白岗村是个3000多口人的大村,该村一条路向东通往大路,是2013年前修的;另一条路向北通往施庵镇,是2012年前修的。“村路可容易损坏,原因是路两边未建排水设施,一下雨路上就积水,加上大型车辆碾压,用不到10年就坏完了。”
邓州市龙堰乡何营村一位村民告诉,现在各项生活条件都改善了,美中不足的是,从村委会到龙堰大桥几公里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这路关系到都司镇昌岗、姚李、宣庄、丁集四个村,龙堰乡彭营、何营、庞营、唐棚四个村,陶营镇戴营、付河两个村,几万人的出行,早该翻修了。
依然存在断头路
新安县石井镇王家沟村一位赵姓村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兴修很多村组道路,其中就修了该村往北疙瘩上老坟的两条路,村民们开着机动三轮车往地里拉粪、收割庄稼可方便,车辆经过都很顺畅。
2016年修了水泥路,但目前还剩几百米未修,群众还得走泥巴路。甚至有人将村北走了多年的两条路挖断,造成多户村民去种地只能绕路,从一个土涵洞爬着羊肠小道过去。
上下涵洞,坡度很大。村民赵建国用机动三轮车拉50公斤尿素都拉不上去,只好让其他村民帮忙推上去;村民赵二春,用机动三轮车拉三壶水往地里给庄稼打农药也拉不上去,只得卸下一壶,然后再下来往上提;一次赵二春的机动三轮车翻在土涵洞,人也被砸伤了。
堵车现象渐常见
“几年前,村里道路都修成水泥路了,老百姓出行比过去方便可多。许多村民不仅购买了大型农机,而且买了小汽车,随着机动车辆增多,这些年农村道路也开始堵车了。”封丘县应举镇毛寨村一位宋姓村民说。
村道都比较窄,宽度只有三四米。一旦双向来车,错车都比较困难。有的司机想给来车让路,让车使劲儿往路边靠,结果车一下子翻路沟里了。
最热闹的是春节前后,都开着车走亲串友,村里村外路上到处都是车,一堵一大溜儿。如果路上每隔一段预留个能错车的地方,或者再把路面加宽点,走着就顺畅多了。
配套资金筹措难
许多乡村干部反映,一些农村公路长久得不到修建、翻修,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配套资金筹措困难。
修建、翻修农村公路,上级财政一般都会拨付70%的资金,剩下30%的资金则需要地方配套。对于财力薄弱的乡镇来说,难以负担。
于是,乡镇干脆让村里自己想办法。尽管中央明令禁止向农民搞摊派,而村里由于没有集体收入,只能让各家各户兑钱。许多村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一听说一口人要兑几百元,就不乐意了。
建议村路做体检
农村公路尽管位于公路网的末梢,却牵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敏感神经,事关能否全面实现小康。
为此,许多农民朋友及乡村干部呼吁:每年应该定期对农村公路进行全面“体检”,对其运行情况、使用年限、存在问题等逐一检查——哪些路还是土路、哪些路存在断头、哪些路需要翻修、哪些路需升级改造,都应当建立台账、逐一加以整改。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广开筹资渠道,设立管护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维修管护。
从而,让“四好农村路”助力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编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