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线建设热火朝天(安平机械厂湘中山洞当年)

共用走道的家属宿舍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国际形势,国家做出加强三线建设的安排。
1965年,湖南工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六个毕业班中挑选100人,服从国家分配到三线建设的国营湘中机械厂。
当年我们这批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起走湘潭、越湘乡、过娄底、插翻江、经珠梅直达涟源与安化交界的安平镇,国营湘中机械厂就在小镇的山沟里。
在安平镇,我开启了我的职业,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以及汗水。
文、供图/周威浩

车间建在山洞里,还被中央电影制片厂拍了纪录片

当年三线建设热火朝天(安平机械厂湘中山洞当年)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65年7月15日,晴空万里,三辆大客车和一辆装行李的货车,在厂方代表彭敦安同志的引导下,开进了位于长沙南郊雨花亭的湖南工业学校里,来接100名省工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同行还有劳动局技校的10名毕业生。
车辆发动后,出发的与等待分配的同学们间难舍难分,我们热泪盈眶地告别喧哗的省城。

经过近7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才到涟源安平镇。
国营湘中机械厂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安平铁厂旧址。
工厂周围的山不算太高,但绿树成荫,一眼望去山上云雾缭绕;而山下有天然的山洞,洞深弯曲延伸,当时室外烈日炎炎,洞里却冷气袭人;山沟下的溪流不算太宽,但清澈见底,流水潺潺,不时还看见小鱼在溪中游来游去。

小三线的军工厂选址是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国营湘中机械厂厂房分散在山沟里,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十分的隐蔽。
在我们到之前,工厂已有很多人调入,其中包括从湖南动力机厂、长沙机床厂、邵阳液压件厂等单位调来的骨干,还有在1964年11月从常德、郴州、怀化等地招的205名学员,学员都在长沙动力机厂培训后也于1965年上半年全部到这里参加三线建设。

安平镇周边的山是碳酸钙质的石山,有天然的山洞,但这些天然山洞,形状不规则没有好路可走,洞内潮湿,洞顶滴水。
工厂试产成功后,在天然山洞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山洞车间。
开山戳石,日夜不断,硬是靠风钻和人工花几年时间修了两个车间,砌墙盖顶,做防水装置安通风管道。
浇铸很厚的防炸水泥门。
工人在洞里面上班,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不感到闭气。
中央电影制片厂为配合战备摄制的“走访地下城”,还记录了我们军工人在山洞里生产的情景。

黑龙江学习,是借钱才回到了安平镇

国营湘中机械厂单身宿舍靠山边一字排开而建,像火车厢一样。
但只有过道,没有厕所,要方便得走到农民菜土里才有厕所。
1974年,到了我成家时候,要结婚没有家属房,只好在单身宿舍凑合着。
双职工宿舍不到30平方米,都建在山上,房里不仅没有厕所,连自来水都没有,两栋楼在坪里共用自来水龙头。
晚上,从对面学校看家属区,就像看重庆山城一样。

当年做饭都是用散煤,要在煤站买煤自己担上山去做藕煤烧,学校设在对面山头,孩子要下一个山坡再上一个山坡才到学校,如碰到孩子生病打针,接送孩子那才累人,凡此种种的生活环境,极不方便,但三线建设者仍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

1969年,我厂20名学员奉命到黑龙江靠近苏联的某军工厂,学习转产的军事产品。
学习将结束时,发现没有回湖南的路费了,且怎么也与厂里联系不上。
那个年代通讯不方便,有事要到邮电局,靠排队打长途与对方联系,湖南到黑龙江,南北贯穿大半个中国,打长途电话也不容易,要经过几个中继站接转。

20名学习人员一起回湖南,路费不是一个小数目。
最困难的时候,大家只有买馒头度日的钱了。
面对困难,我们只能化整为零,分散行动,各人联系在东北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与支援。
我用手里的一点余钱,买了慢车票坐到天津,找哥哥借钱才回到安平镇。

看大病只能坐改装的大篷车到涟源

那时国营湘中机械厂驻涟源中转站临时租了一间两层楼的民房。
因电压不够,中转站电灯灯泡里的钨丝像一组弯曲的红线,亮度像点蜡烛差不多,只不过风吹不灭而已。
改革开放前,国家物资供应紧张,山区物资供应就更困难。
要买点肉得到农村的食品站去买,要的人又多,与农民在一起排队买。
刚开始还好,卖一阵后,一看到肉不多时,整个食品站就乱了套,为了能买到肉,大家拼命往前挤,叫的,喊的,乱成一团。

工厂离县城40来里,购物、看大病都要到县城。
那时不知是出于保密考虑还是其他原因,工厂与县城没有开通长途汽车
厂里只好将大货车改装成客车用,用钢管在货车厢上焊成一个笼子,防止人掉出去。
上面盖一块大油布挡雨遮太阳,四面透风。
两边装两排木板做凳子用。
天晴时,颠簸在简易公路上到县城打一个来回,坐在车中间也是满身的黄土。

由于厂建在山沟,物资运输极不方便,1991年底,国营湘中机械厂整体搬迁到了娄底,与湘峰机械厂合并成华达机械厂,我们也就离开了工作与生活了26年的安平镇。
原厂房无偿地交给了地方政府,子弟学校搬进了原来在山里的涟源六中师生。
后来工厂进行了改制,我们那批分配到国营湘中机械厂的省工业学校毕业生,也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

2014年10月19日,当年支援小三线建设(1964年招工进厂)的学员,50年后聚会破产后的娄底新厂区,共叙友情,我虽晚一年进厂,也有幸加入聚会。
我们后来还重游安平镇的国营湘中机械厂旧址,现在的安平镇比原来热闹了好多,沿街建筑又新又时尚,但我们原来在山上的家属房却变成了当地农民的养殖场,原厂房破烂不堪,当年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只是我们青春的记忆。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