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坏了,到哪儿修,如今是不少人犯愁的事。
最近,笔者买了两年多的休闲鞋,后帮磨破了,一走就割脚,就这一点小问题,扔掉比较可惜,怎么办?以前在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附近居住时,那儿有一位修鞋的沈师傅,但时间也过去好几年了,他还在吗?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沈师傅居然还在那。他手脚麻利,不一会就把鞋修好了。
沈师傅今年51岁,章丘刁镇人,已经在这里修鞋20多年了。距离第一次找他修鞋也差不多十八九年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双凉鞋,经过几次修理,居然穿了10多年。

鞋子修一修,还能再穿个几年。鞋摊虽小,百姓过日子却十分需要。如果沈师傅不在这里摆摊了,那该去找谁修鞋呢?这是很多居民的“同问”。
(沈师傅正在修鞋。拍摄 周学泽)
今年2月,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商务部发言人的话说明: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大,不能缺,但同时也意味着现在修鞋和配钥匙摊点不够完善。
现在修鞋摊越来越少,不注意培育发展,未来可能更少。正如沈师傅所说:“我不干了,可能就没有‘接班’的了”。过去人们日常多穿皮鞋,而皮鞋比较贵且保养起来比较麻烦,因此,修补的频率较高,那时的生意相对好干。现在穿皮鞋的人少了,大家只在少数重要场合穿皮鞋,日常多穿休闲鞋,休闲鞋的价格相对于皮鞋便宜很多,破损之后想修找不到人,也就扔掉了。现在城市空间寸土寸金,加上清洁卫生等原因,在城市道路上摆摊一般是不提倡的。多因素累加,干修鞋的摊贩越来越少,像过去很多南方人到北方城市摆摊修鞋,如今他们基本上不干这一行了。
修鞋需求依然客观存在,修鞋摊却越来越不好找,这是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像修鞋、配钥匙、缝补裤脚和拉链等需求,不能说是“刚需”,但一定属于“硬需”,也符合建立绿色低碳的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事实上,因为“硬需”的存在,这些摊点不但可以留存,还能更好发展。
加强社区空间规划设计。如今,许多城市越建越漂亮,马路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好,楼也越来越密,但找到修鞋和配钥匙等摊点却不容易。这就需要加强对社区空间的高效利用,要像“挤牙膏”一样,尽量“挤”出摆摊的空间。
和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对接。有了摊点空间,还得有人干。修鞋和配钥匙等摊点,看似不起眼,其实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街道办、居委会、小区可以组织好人力物力,加强促就业再就业培训,做好技术的“传帮带”。
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升级换挡。一个行当越做越难,有时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意味着必须升级换挡了。今年1月,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市场主体14045972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416874户,占比为67%。过去三年,山东每年新登记100万+个体户。这说明,创业的动力还是比较强劲的。在个体工商户里边,要注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设,多培育一些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工巧匠”,便于日常生活。现在一些城市借助网络建立便民地图,或者采用公司连锁的方式做好“小微”服务,很值得社区管理者借鉴。
群众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需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回到身边,我们得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