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少见,带您看一辆五十铃FTR举升检修车(五十铃一辆检修退役您看)

不过有一种叫特种车辆的专业手续,这种车最高拥有30年的使用权,像清障车、电力抢救车等,一般都是为国家效力,报废期限就会长一点。

在一次自驾游的途中,偶遇了这样的一款五十铃卡车,说来也是稀奇,国内很少的一个版本的Forward系列卡车,是一个四代半的前脸,看样子应该机场地勤机务的举升检修车。

进口的五十铃中,这辆车属于中卡规格,在五十铃家族产品中称之为Forward系列,和庆铃五十铃的F系卡车是一样的,不过庆铃引进的是四代末期车型,这辆车是一个四代半的版本,根正苗红的日本五十铃卡车。

国内很少见,带您看一辆五十铃FTR举升检修车(五十铃一辆检修退役您看)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一代的F系卡车采用了五十铃中卡驾驶室经典的对开式雨刮设计,以及大面积,无遮阳板的前挡风玻璃,在格栅造型上也与同时期的五十铃GIGA工程版/专用版驾驶室有几分相似。

像这个造型的车子是1996年开始生产的,这么一算到现在也是25年了,这辆车依旧保持着原版原漆,全车玻璃原厂,钣金件没有动过的状态,从小就是车库长大,品相极好。

五十铃的型号命名其实不难理解,F是车系Forward的简写首字母,T代表吨位为11吨级别,R则是表明车辆为4X2驱动底盘。

可能是出于日本地区狭窄的原因,日系车都比较喜欢用外摆镜,这种镜子的可视范围广,在行车中用眼睛余光就能看到,观察方便。
但是缺点同样特别明显,外探出来的这一块很容易就刮到了,再就是在工地开的时候晃来晃去的,看不清啥东西。

车灯安装在驾驶室上的设计在现在的中重卡中都不太多见,但是在当时却是日本车中最流行的设计,像日产柴大拇指、三菱扶桑都曾这样设计过,而且绝大多数下都是用的玻璃灯罩配远近光一体灯珠。

保险杠向前伸长是改装厂后期改造的,上面铺设有不锈钢防滑板,下面安装了两根车辆工作时需要的液压顶。
像这种保险杠五十铃原厂也能选装,但是长度会短点,一般是给自卸车、消防车等特殊工种车辆配置的。

侧面经典的排半造型,后窗位置带有透气口,下面有踏板,驾驶室采用两点机械悬置,几乎没有舒适度可言。
但是这个驾驶室可以用经久不衰来形容,从1985年用到现在,从五十铃中卡用到重卡,庆铃拿过来之后接着用,在这期间福田还拿去开发出一个叫欧曼神舟的车来。

看完外观再进驾驶室看看,不得不说这个从首都机场下来的车子就是干净,内饰零磨损。
车内的一切配置都是比较复古的,像是90年代的产物,什么手摇窗、固定式座椅、橡胶地胶等等,几乎没有舒适度可言。

尺寸极大的两幅式方向盘是五十铃的传统设计,一直到2010年的GIGA重卡都还是这个配置,在日本本土版本当中,方向盘中间的喇叭盖内能集成安全气囊。

仪表的配置非常的低,只有车速、水温、油量、气压和一堆故障指示灯,连转速都没有,而且这个仪表还不带行车记录仪,低配中的战斗机款式。

工作台上唯一的电器就是这个空调面板,还是半电气化的,不过毕竟是干活车,不跑长途,短途都很少跑,要多了配置也没啥用。

车内开关都有文字示意,上装的功能全部在车内就能完成操作,取力器位于最上方,用醒目的黄字标出,便于工作人员操作设备。

车内居然还是机械手刹,日本车在那个时代与欧洲车之间差距真不小。

驾驶室内为三座布局,中间的小座椅可以折叠,椅背位置是储物格,打开之后容量还可以。
驾驶室后面没有卧铺,设置了一个用于存放工具的储物盒和后方上装的集成保险。

这辆车的动力搭载的是五十铃经典的6H引擎,这款引擎主要定位的就是匹配中卡,机器的机油滤芯在发动机的左面,可以判断这是一台6HE1 7.2升排量的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是个NA自然吸气机,最大马力167匹,扭矩450N.m,采用SOHC单顶置凸轮轴,6缸24阀配气机构,这种结构在低转速下扭矩输出较为明显,油耗也比较低,而且这款发动机当时公布的资料,额定转速是3300rpm的。
(不愧是红头机)

其实这个车的变速箱没有太大,就是一个6前进挡的箱,当年黄牌轻卡的水平。

变速箱外接了取力器,供上装提供动力使用。

当年可没有什么轻量化的概念,就是加强承载多拉货,像这种专用车更是如此,这个五十铃FTR采用的是7吨级别的后桥,6+7片钢板弹簧悬架。

仔细看后面的管路布置,这个车还是较为传统的气推油刹车,用压缩空气来推动刹车油产生压力,然后再带动鼓式制动器进行制动。

气路和刹车油路系统集成位置。

好小的一个铁油箱,目测容量200升。

液压油箱,内存有液压油用于带动上装部件运行。

这个举升的上装并非机场送餐车,更多的像是机务人员检修用的,上装出自法国TLD,是一家专门做机场专用设备的公司比较出名的还有他家的加油管线车。

这个上装的用料还挺厚实,铝和不锈钢用的挺多。

当年的专用车领域的确没有少过日本车的影子,凭借着耐用和可靠性,日系四大品牌的卡车在国内曾一度处于风华正茂之时。
但是随着国产卡车的崛起,这些“前辈们”也落下了历史的帷幕,虽说中国的公路上再也没有了它们驰骋的身影,但是先前留下的那些造车技术却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图:牛艺霖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