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桑植:“三个共同”敲开致富门(合群党支部白族产业集体经济)

一批批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如今,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且产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形成全覆盖的产业扶贫体系。

李香枝 本报 谢作钦 文/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激励着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的每一位村民努力奋斗。
2月5日,在合群村村级活动中心,第一批30多户村民领到了2020年村集体经济分红款。
三天时间,全村268户村民收到了200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

湖南桑植:“三个共同”敲开致富门(合群党支部白族产业集体经济)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合群村是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一个普通贫困村,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仅980元,村集体经济为零。
通过党建示范引领,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土地、产业和广大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大家共同关心、村里的发展大家共同推进、村里的受益大家共同分享”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村社合一、党群连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村级土地“活起来”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
”“坡上喊话坡下听,走路走得腿抽筋。
”“一个山头爬半天,一栋房子修几年。
”过去的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村民们过着靠天吃饭的穷苦日子,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全村12个村民小组268户1254人,只能靠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集体经济为零。

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
缺思路,就去学;缺市场,就去跑;缺资金,就去找。
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在合群村打响。
2017年,合群村以党支部为引领,村里干部带头干,从“荒山薄田”中走出了一条流转、升级、规划、发展之路。

2018年,合群村驻村帮扶队与村党支部决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稻、黄桃、丑柑、生态养殖四个产业,通过流转全村700多亩稻田、2000多亩荒山,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确保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投资入股有分红、务工有收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告诉中国商报,他们采取土地入股分红和资金补偿两种方式,合理流转农村土地,全面提质升级基础设施,修通并硬化了10公里通组道路、18公里产业道路,整修8500米灌渠、修建10个蓄水池,并安装滴灌、喷灌等设施,实现产业基地水电路“三通”。
同时,该村坚持连片开发、滚动发展、持续受益的思路,加强土地资源运用,精准规划布局,先后邀请湖南省农科院、桑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等单位10余名专家检测水质、土壤,结合水质优良、土壤无污染、硒含量高的资源优势,规划发展以优质稻为主导产业的山区优质种养产业体系。
2019年,合群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0元,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28万元。

发展产业奔小康

按照“一主带多特、两短带两长”的规划思路和“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布局原则,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建设了优质水稻、黄桃、丑柑、生态养殖四大基地,以短养长、以主带特,逐步发展壮大。
2017年试点种植生态优质稻80亩,2019年扩大至1003亩,产量达25万斤,创收270万元。
此外,在优质稻产业的带动下,黄桃、丑柑、生态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

合群村通过“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流转土地,由村集体按照协议交由桑植合群诚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并组织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地就近在产业基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同时,村党支部进一步将社会帮扶力量、电商推广、农耕文化节活动等组织起来,积极连接消费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钟白玉还介绍,合群村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39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分别联系一个产业,管理一个基地,经营一个合作社。
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分别参加一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党员技术能手担任组长,重点负责用工管理,并积极对接消费市场,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管理、销售等瓶颈问题。

同时,在产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引进合群扶贫工厂,助推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合群扶贫工厂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进行建设,从播种育秧到栽插、田间管理、收割到包装、加工全程实施绿色监控,生产的“七眼泉”生态香米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通过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合群村走上了一条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民生福祉系“三金”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通过土地、股份、产业将党支部和村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以共同发展连心、连责、连利,党支部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对集体有了依靠,真正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美好局面。

桑植县扶贫办负责人高兴地告诉中国商报,合群村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方向,全村1000亩农田均以流转方式整合,每亩租金400元;2000亩山地均以入股方式整合,发展的1200亩黄桃和300亩丑柑收入的70%用于入股分红,30%归属村集体经济,使农户每亩地平均收益提高400余元。

中国商报在采访中了解到,合群村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到基地经营中,家家户户都能从村里至少拿到“三金”,即土地流转租金、土地入股股金和务工薪金。
该村确定每个工作日务工收入80元,由支部和党小组统筹调配,按实际需要分配到四个产业基地,每个工作日记1分,年底统一结算务工收入,有效预防了群众务工出工不出力和消极怠工现象。
近年来,全村常年在产业基地就业人数达到158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钟为星老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3000元。

党支部壮大了,村集体有了收入,合群村各项民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支部大会决定,在桑植县率先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以此开发了多个公益性岗位,一并纳入务工积分制管理,拓宽了就近就业渠道。
同时,村支两委还常态化开展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比学赶超,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氛围逐步形成。

如今,合群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
村里还将加大扶贫产业的规模和品牌创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钟白玉表示,要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让老百姓的口袋真正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真正壮大。

作者:谢作钦 文 图

来源: 中国商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